说说诗词中的“赊”字,在优美迷人的传统文化中,万物皆可“赊”

快乐鉴骚词 2024-05-29 10:55:16

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到传统文化中的“赊”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那篇著名的《滕王阁序》,其中写道,“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写得非常大气,北海虽然遥远,但我们只要借助外力,就可以轻松到达。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这里的“赊”字,当然已经不是本意了。“赊”字的本意是赊欠的意思,即买东西延后付款的意思。而“北海虽赊”的“赊”字是遥远的意思,北海虽然遥远。

古人很喜欢用“赊”字,“赊”字也引申出很多不同的意思。可以说,在古人眼里,万物皆可“赊”。

这次,我们就来聊一聊,诗词中“赊”字的用法。

1. 赊欠

这是“赊”字的本意,但诗词中用“赊”字本意的地方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用“赊”字的引申意义。一个人要用到“赊”字本意的,应该跟这个人生活的贫苦有关。我们都知道,诗圣杜甫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贫困中度过,因此,他是最有可能用到“赊”字本意的。这首《复愁十二首·其十一》,就是这样的: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

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一生跟贫困打交道的大诗人,除了杜甫,还有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陶渊明做过彭泽县令,因此后人称他为“陶彭泽”。每每想到陶渊明因为没有钱买酒而对他心爱的菊花饮酒,就为他而感到遗恨。

但我呢?“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今年的九月初九快要到了,不自觉就觉得,这次必须要赊酒过重阳节了。

这首诗的寓意很明显,“无钱”对“赊酒”,都是贫困,我和大诗人陶渊明都是一生贫苦;而且我们都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道德情操高尚;都一样诗写得好,才华横溢。

南宋诗人姜特立也一样,面对良辰美景,同样需要赊酒度过,他在《喜晴》中写道:

日出天开眼,云收见物华。

不餐还自饱,无酒却须赊。

绿遍千丝柳,红添几树花。

如何酬造物,烂醉是生涯。

不餐还自饱,无酒却须赊

“不餐还自饱,无酒却须赊”,看看这美丽的风光,即使不吃饭也饱了;但面对美景,却不由得酒兴大发,必须要赊酒,大醉一场啊!

面对美景,饭可以不吃,但酒不得不喝,哪怕是赊酒也要醉一场,这就是文人的雅兴,文人的豪情!

2. 遥远

这种用法,应该是诗词中最为常见的用法。《滕王阁序》的“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就是这种用法。您可以直译理解成“我亏欠了到北海的路程实在太多太多了”,意译当然就是“北海虽然遥远”。唐代诗人卫象在《伤李端》中写道:

才子浮生促,泉台此路赊。

官卑杨执戟,年少贾长沙。

人去门栖鵩,灾成酒误蛇。

唯馀封禅草,留在茂陵家。

才子浮生促,泉台此路赊

“才子浮生促,泉台此路赊”,才子啊!可惜这一生怎么就这么短促呢?去泉台的路实在是太遥远了,远到你再也不能回来了。

一句,“泉台此路赊”,一个“赊”字,对诗人来说,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啊!深刻的表达了诗人对李端去世的惋惜之情。

“官卑杨执戟,年少贾长沙”,“杨执戟”,指西汉文豪扬雄,曾当过执戟郎。李端生前官位卑下,就像扬雄当执戟郎一样;而他又是少而出名,就像贾谊屈身在长沙一样。

唐代诗人杨衡在《送人流雷州》中写道:

逐客指天涯,人间此路赊。

地图经大庾,水驿过长沙。

腊月雷州雨,秋风桂岭花。

不知荒徼外,何处有人家。

逐客指天涯,人间此路赊

“雷州”,指雷州半岛,在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交界,在唐宋都是蛮荒之地。

“逐客指天涯,人间此路赊”,“逐客”,放逐之客,指被贬官员。这次您的被贬之地是天涯海角,从人世间到这里的路程实在太过遥远。

怎么个遥远法?“地图经大庾,水驿过长沙”,走陆路,要翻越大庾岭;走水路要经过长沙湘江。

最后,诗人对朋友寄语了深深的同情。“不知荒徼外,何处有人家”,不知道在那荒凉的法外之地,是否还有人家呢?

3. 借

这个用法又跟“赊”字本意不太一样,“赊”字本意是延后付钱,是买卖关系,而“借”,则是借后归还,没有买卖关系。使用“赊”字这个含义的最有名的诗词,是诗仙李白的这首《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洞庭湖南边,秋水长天,夜晚既无云彩,又无袅烟;完全可以乘着湖水水流,直上青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暂且向洞庭湖借用一下这皎洁的月色吧,然后,乘着船,喝着酒,一直到白云边上。

一个“赊月色”,一个“白云边”,诗仙的豪放,诗人的高洁,一览无遗。

大诗人陆游在《梅花绝句十首·其九》中写道:

南村花已繁,北坞殊未动。

更赊一月期,待我醉春瓮。

更赊一月期,待我醉春瓮

“南村花已繁,北坞殊未动”,村子南面的梅花已经盛世繁华,而村子北面的梅花还没有开放,这真是太好了。

“更赊一月期,待我醉春瓮”,北面的梅花,您能不能晚些开放,这样,借给我更多一个月的赏花期,让我醉倒在春酒的酒坛旁。

一句,“更赊一月期,待我醉春瓮”,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极度喜爱之情,一是希望花期更长一些,二是一看到梅花,就会沉醉其中。

4. 少、稀少

把“赊”字引申为“少”或“稀少”,很容易理解,因为少甚至是没有,才会去买,又因为没有钱,所以,只能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首《赠句芒神》中的“赊”字,便是这个意思:

佳期不定春期赊,春物夭阏兴咨嗟。

愿得句芒索青女,不教容易损年华。

佳期不定春期赊,春物夭阏兴咨嗟

“佳期不定春期赊,春物夭阏兴咨嗟”,良辰佳期也不能定下来是什么时候,而春天呢?又剩下很少了;春天里的百花、景色已经夭折了,这让人不禁兴致乏乏。

“愿得句芒索青女,不教容易损年华”,希望句芒神能够镇住青女,不要让秋天来临,不要让霜降人家,不要让容颜易老,青春年华易损。

这首伤春诗很有意思,并不像其他诗词中大肆哀叹春逝,而是祈祷能够留住春天,人间不要有秋冬。

唐代宰相、诗人张说在《岳州作》中写道:

水国生秋草,离居再及瓜。

山川临洞穴,风日望长沙。

物土南州异,关河北信赊。

日昏闻怪鸟,地热见修蛇。

远人梦归路,瘦马嘶去家。

正有江潭月,徘徊恋九华。

物土南州异,关河北信赊

“物土南州异,关河北信赊”,南国的物产、风土人情跟北方差别很大,纵然哪里都有关山、河流,但北方过来的书信实在太少了。

一句,“物土南州异,关河北信赊”,表达了诗人对北方、朝廷深切的怀念。南国的风土人情完全不一样,我更怀念北方;而从北方来的书信、信息实在太少,让我迫切想知道朝廷上发生的事情。

5. 换

“赊”字的这种用法比较少,拿某某换取一个物件,其实跟“赊”字的本意是十分接近的,其实也跟“赊”字引申为借的含义比较接近。南宋诗人姜特立在《次杨元会白莲二首·其一》中写道:

月为精彩雪为肤,翠盖迎风漾绿珠。

我欲褰裳赊一顾,能回玉面向人无。

我欲褰裳赊一顾,能回玉面向人无

“月为精彩雪为肤,翠盖迎风漾绿珠”,月光的照耀让你神采奕奕,而你的肌肤就像雪一样洁白;旁边是翠绿色的荷叶盖,迎风飘动,让水珠呈现绿色,在荷叶上荡漾。

“我欲褰裳赊一顾,能回玉面向人无”,我想提起衣裳,奔向你,换你一顾,不知道能不能使得你的粉面转向我呢?

一句,“我欲褰裳赊一顾,能回玉面向人无”,表达了诗人对于白莲花惊为天人般的美丽的赞赏。就像少年郎,见到了自己心中的女神一样,恨不得立刻奔向她,换她芳心一顾。

6. 多

非常有意思的是,“赊”字既可以引申为少,也可以引申为多。将“赊”字引申为少,是站在赊东西的人的角度,他缺了某个东西,才会去赊;而将“赊”字引申为多,则是站在被赊东西的人的角度,他某个东西很多,才会赊给别人。五代词人魏承班在《诉衷情·其四》中写道:

金风轻透碧窗纱,银釭燄影斜。

欹枕卧,恨何赊,山掩小屏霞。

云雨别吴娃,想容华。

梦成几度绕天涯,到君家。

欹枕卧,恨何赊,山掩小屏霞

“欹枕卧,恨何赊,山掩小屏霞”,我孤独的倚靠着枕头上卧在床上,我心中的悔恨啊,是那么多,悠悠而无尽头,小屏风上的霞光与山色相掩映。

“云雨别吴娃,想容华”,“吴娃”,泛指吴地的美女。带着云雨深情而与她依依惜别,现在啊,特别想她那绝世芳华般的容颜。

北宋文豪范仲淹在《新定感兴五首·其四》中写道:

去国三千里,风波岂不赊。

回思洞庭险,无限胜长沙。

去国三千里,风波岂不赊

“去国三千里,风波岂不赊”,离开了首都、朝廷整整三千里,这期间经历的风波岂能不多吗?“回思洞庭险,无限胜长沙”,现在回想起路过洞庭湖的艰险,比经过长沙湘江多太多。

五代词人顾夐在《浣溪沙·其一》中写道:

春色迷人恨正赊,可堪荡子不还家,

细风轻露著梨花。

帘外有情双燕飏,槛前无力绿杨斜,

小屏狂梦极天涯。

春色迷人恨正赊,可堪荡子不还家

“春色迷人恨正赊,可堪荡子不还家”,现在,春色正是迷人时间,但人呢?人确是悔恨何其多的时候。为什么呢?这大好春光,可惜那个浪荡游子还不还家。

“细风轻露著梨花”,暗示思妇已经是哭得梨花带雨了。

“帘外有情双燕飏,槛前无力绿杨斜”,帘外的燕子都有情人一双双,双宿双飞;但门槛前的人儿呢?像绿杨一样没有一点精神,歪歪斜斜。

一句,“春色迷人恨正赊”,真是春色有多迷人,人儿的悔恨就有多浓。

7. 长、漫长

这首唐代诗人王泠然的《古木卧平沙》,是一首咏物诗,所谓“咏物诗”,都是以物拟人。这里的“赊”字用法,也是比较常见,一般跟岁月啊,光阴啊等,连起来用,引申为“长”、“漫长”之意: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

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

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有一根古老的树木,平卧在沙滩上,也不知道经历了多么漫长的岁月的摧残。

怎么个摧残法?

“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虽然它有根,但横在水石上,无法吸收到泥土中的营养;而且也没有树叶,来轻拂空中的烟霞。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到了春天,也不会发出新叶,只有浑身布满苔藓,还作为它的叶子;一年四季都不开花,只有到了冬天,身上才开满了雪花。

这都不算什么,最为悲催的是:

“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永远不能遇到来往于星汉之间的使者,也就没有人能够辨别得出,这根古木,其实是星汉间摆渡的灵槎。

一句,“摧残岁月赊”,是总结诗人一生痛苦的遭遇;而一句,“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8. 缓死

“赊”字还有一个用法,也是比较常见。就是跟“死”结合起来用,是暂时不用死的意思,即缓死,或宽容免于一死。大诗人陆游在《秋晚杂兴十二首·其二》中写道:

昔遇高皇起众材,姓名曾得厕邹枚。

年逾八十犹赊死,却伴邻翁斸芋魁。

年逾八十犹赊死,却伴邻翁斸芋魁

“昔遇高皇起众材,姓名曾得厕邹枚”,“厕”,置身的意思。“邹枚”,汉代邹阻、枚乘的并称。想当年,自己曾经受到高皇帝的赏识,与众多英才一起被赞誉为具有“邹枚”般的才华。

“年逾八十犹赊死,却伴邻翁斸芋魁”,但一切都与过眼云烟,自己一生不得志,最后年逾八十,还有没老死,却在野外和邻居老翁相伴一起挖芋头。

一句,“年逾八十犹赊死”,我已经年过八十了,怎么还没有死去,我一生壮志未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而“却伴邻翁斸芋魁”,表达了诗人极度的自嘲,难道我满腹经纶,最后只能挖挖芋头吗?

0 阅读:11

快乐鉴骚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