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隐私正在被“监视”销售?揭秘互联网大数据背后的秘密!

寻琴观看商业 2024-12-25 03:33:07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与同事闲聊起新购的汽车,随后在购物平台上便看到了各类汽车用品的推送;或者在心中默默思考某个商品,打开网页时却发现该商品正静静躺在推荐栏中。

这些看似“巧合”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许,你早已成为互联网大数据中的一环,而你的手机,正是那个不经意间泄露你秘密的“告密者”。

百度CEO李彦宏曾在一席演讲中提到:“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加开放,也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愿意去这么做。”这句话虽道出了部分事实,却也忽略了关键的一环:

在最初的时候,中国用户往往别无选择。

正如那句直白却深刻的言论:“如果你不是那个消费者,那么你就是那个商品。”在这个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被监测、分析,并最终被用来预测我们的需求与偏好。

互联网公司利用巧妙的算法,将我们的日常行为数据整合分析,构建出精确的用户画像。这一技术不仅让广告商们梦寐以求的精准投放成为可能,更让互联网巨头们成为了有史以来效率最高的广告商。

然而这一切的代价,却是我们的个人隐私被无情地侵蚀。

用户画像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典型的二次元打工人,每天早上8点准时打开手机,一杯咖啡提神,随后搜索《崩坏:星穹铁道》的相关内容,浏览微博上的同人图,观看B站的二创视频。你或许不会点太贵的外卖,但喜欢在淘宝上购买与游戏相关的周边产品。

周末时,你可能会与好友一同前往漫展打卡拍照,并将照片分享到社交媒体。你的剪贴板里常常复制粘贴着工作日报的内容,手机应用列表中有着飞书或企业微信等办公软件。

与你共用一个WiFi网络的同事们,以及你输入法中频繁出现的“单身”、“相亲”等字样,再加上母亲在通讯录中时常的催婚提醒,这一切数据足以刻画出一个鲜活的二次元打工人形象。

而这些隐私信息,将与无数其他用户的数据一同被收集、整理、打包,然后分发给互联网广告联盟。你所看到的每一条广告,都是互联网公司在后台进行虚拟竞价后的结果。出价高的商家可以在你眼前增加曝光率。

而这一切,都基于你的个人隐私数据。

每个客群画像的广告位都明码标价地展示给广告商,再由广告商进行拍卖给销售公司。这就是监视销售主义的终极解决方案,每一个用户都成为了互联网广告行销公司的一枚棋子。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从某多利用系统漏洞控制用户手机并窃取数据的事件,到苹果限制广告识别码、应用跟踪导致Facebook抗议的事件,都证明了互联网公司一再突破个人隐私侵犯的底线,通过更加细致的数据模型拟合用户画像,贩卖给广告商以赚取高额利润。

根据2023年全国移动应用安全观测报告的调研结果,仍有47.06%的应用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29.91%的应用存在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的问题。

尽管国家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严格规范了企业使用个人信息的用途,并规定了个人在企业使用个人信息中所享有的权利,但明文法规似乎并不能完全阻止大企业的专横独断。这门生意仍在继续,用户的隐私仍在被无情地侵害。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个人或许无力阻挡大企业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但我们可以做的是提高警惕,仔细阅读并理解每个应用的隐私条款,谨慎授予权限。

同时,也可以选择使用那些更注重用户隐私保护的应用和服务。虽然这些举措可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但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们的隐私泄露风险。

在这个数据为王的时代,我们的隐私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可以被交易的商品。但请记住,作为消费者和数据的提供者,我们有权保护自己的隐私并寻求更加安全、透明的互联网环境。

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一点,并共同努力时,才能真正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而非成为侵犯隐私的工具。

科技进步的本质不应该是涸泽而渔式的过度索取,而应该是对用户无形中的一种保护。

【本文来源@搞机所的视频内容】



0 阅读:3

寻琴观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