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为啥和安禄山闹翻?据史书讲,这是个态度问题,同时又是个能力问题:
‘安禄山以李林甫狡猾逾己,故畏服之。及杨国忠为相,禄山视之蔑如也,由是有隙。国忠屡言禄山有反状,上不听。’
视之蔑如,就是拿对方当空气,对新上任的首相大人这种态度,人家能不生气吗?这一生气,后果很严重,杨国忠直接放出杀招,告安禄山谋反,结果呢,李隆基不当回事。
之前还有个小插曲:杨国忠找安禄山配合,陷害李林甫,搞得李林甫死后还被打倒。
安禄山对李林甫是很尊重的,他虽然配合杨国忠,但心里肯定瞧不上这种行为:人死了搞栽赃陷害,算什么本事?搞不好连带对李隆基也有看法,认为皇上糊涂。
他们两个争有他们两个的原因,但将相不和是大事,为什么李隆基不重视?
这要从安禄山的发家说起。
安禄山父亲是粟特胡人,母亲是突厥人,父亲早亡母亲改嫁,这种经历养成其‘性巧黠’、善于揣摩人心的特点。
他最开始发迹因为一起盗窃案:
“张守珪为幽州节度,禄山盗羊事觉,守珪欲棒杀之,大呼曰:‘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守珪壮其言而释之,令与乡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获,拔为偏将,以骁勇闻,遂养为子。”
偷东西被抓,反而因祸得福、成了司令的红人,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两点:安禄山有本事、有胆量。
光有这两样,安禄山还爬不到后来的高位,他另外有两个厉害的手段:一是拉关系,二是装傻。
拉关系是官场必备技能,核心一点就是让别人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安禄山这方面很有点天赋,而且他出身草根,没有知识分子脸皮薄的毛病,该拍的拍该送的送,凡对他有用的人物,都巴结得很好,对他赞不绝口:
‘(开元)二十八年,为平卢兵马使,人多誉之,授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厚赂往来者,乞为好言,玄宗益信响之。天宝元年,以平卢为节度,以禄山摄中丞为使。入朝奏事,玄宗益宠之。’
‘(天宝)三载,代裴宽为范阳节度,河北采访、平卢军等使如故。采访使张利贞常受其赂;数载之后,黜陟使席建侯又言其公直无私;裴宽受代,及李林甫顺旨,并言其美。数公皆信臣,玄宗意益坚不摇矣。’
柏杨《资治通鉴》
开元末年,他当上平卢军兵马使,已经是高级干部了。唐朝部队编制,最大的叫道,或者叫方镇,相当于战区,首长原来叫大总管、大都督,‘都督带使持节者,谓之节度使’,简单理解,带了尚方宝剑的大都督,就叫节度使。
战区之下有军、守捉、城、镇,首长都叫‘某某使’,比如某某军使,相当于某某军长。‘兵马使’这个职务,胡三省有个说明:‘兵马使,节镇衙前军职也,总兵权,任甚重。’现在部队有指挥所,每天安排一位首长当指挥员,他这个类似常任指挥员,往往还兼底下主力部队首长。
短短两年时间,安禄山从指挥员到军长再到战区司令(平卢由军升格为道),这速度完全可以用坐火箭来形容。
等到当了司令,接触层次高了,他又把皇上几个信任的大臣哄得很好。有个成语叫‘三人成虎’,一个人说好不一定好,大家都说好,基本可以肯定是真的好。
但是安禄山这些手段,对大多数人有用,除开一个人:皇上。
别的人都可以收买,皇上不能收买,他收买你可以,你收买他,呵呵,基本上脑袋离搬家不远了。
因此到皇上这里,安禄山必须换个思路:让他来收买我。
皇上凭什么收买你?很简单四个字:德才兼备。
才就是有本事能干活,德就是忠心无条件听招呼。这里面有个矛盾,一般有才的人心眼子都比较活,你想他无条件听招呼,比较难,所以同时具备以上两点的人,是稀缺型人才,值得收买、必须收买。
安禄山正是针对这一点,作出他人生最有用的一个决策:装憨。
史书记下来他装憨的例子不少,比较典型的有三个:
一是觐见皇上的时候,人家叫他拜见太子,他不拜,说太子是个什么官?李隆基解释:太子就是我百年以后,由他来接我的班、当你们领导。你说官都当到战区司令了,不知道朝廷有个太子?
二是他认杨贵妃做干妈,“入对皆先拜太真。玄宗怪而问之,对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父。’玄宗大悦。”故意表现一点落后的民族文化,这样显得纯朴。
第三,前面提到他怕李林甫,听到表扬就高兴,听到批评就吓得要死,“反手据床曰:‘阿与,我死也!’李龟年尝学其说,玄宗以为笑乐。”这个事怎么会传到皇上耳朵里,还如此活灵活现?某种程度还是作秀,而且是最高明的、不露痕迹的作秀。
通过这些表现,安禄山成功给自己打造一个没文化、没心眼、还怕领导的人设。对这样的人,你会担心他造反吗?这就是为什么杨国忠说他要造反,李隆基不当回事。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