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对刘邦如此评价——“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的确如此!
刘邦,没有尺寸土地之封,从平民百姓中崛起,“拨乱反正,平定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大汉王朝。
刘邦是诡异的。
出生前天现异象,蛟龙伏在他妈妈身上便有孕在身,接着生下了刘邦;此后刘邦常有一团云气盖顶,吕后因此随时找到丈夫;起义时,刘邦醉酒夜斩大蛇,此举竟是赤帝之子杀掉了白帝之子……
刘邦又是平凡的。
“好酒”却没钱,总是赊欠王媪、武负两位老妇人;“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屡遭到家人埋怨;县令的朋友吕公宴请沛县豪杰,明知人家从单父来避难,不带礼赴宴还坐上宾客席……
刘邦还是狡黠的。
出身低微,却善于用人。无论是杀狗屠夫,或者卖布贩子,或者吹鼓手,还是贵族后裔,或者对方将领都能收为己用;他又机智权变,能够扭转时局,变不利为有利;正是积极进取,在楚汉争霸中夺得最终的胜利。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夹杂了不少神话故事,把刘邦“神化”成一个上天所派的使者,从生到死每当人生关键节点,总是伴有离奇古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宁死不医治箭伤“四月甲辰,高祖崩于长乐宫。”
这一年是前195年,这一天是四月二十五日。
(注:“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甀(今安徽宿县东),布走,令别将追之。”高祖十二年即前195年,平叛英布是十月份,刘邦之死是四月份,为何会是同一年呢?“以高祖十月始霸上,因故秦时本以十月为岁首,弗革。”(《张丞相列传》明确,因为刘邦十月份进军霸上灭秦,所以汉开始了。而秦朝历法以十月为一年首月,汉朝直接沿袭了秦制。)
刘邦一生征战无数,战场负伤在所难免。可惜,一世英名却死于“流矢”——乱飞或者无端飞来的箭,不知道是谁发射的一支箭。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刘邦亲自带兵讨伐英布(也称之为黥布)叛乱,不料被“流矢”射中,行军途中箭伤发炎。
“病甚,吕后迎良医”,刘邦病情严重,吕后延请名医诊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诊治之后,刘邦询问病情,医生安慰道:“问题不大,尚可治愈。”司马迁虽未明确病情,但从行文推断:刘邦箭伤化脓很难治疗,否则吕后不会遍请名医。
医生的安慰会让平常人坦然一些,并主动配合治疗。但是,刘邦却并非平常人。
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骄慢地辱骂医生道:“我一介平民凭三尺剑,最终取得天下,这不是上天的安排吗?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然你是扁鹊,又有什么用处!”于是不接受医生治疗,赏赐了五十斤金让他走了。
刘邦确实病得不轻,很可能影响了头脑,有病不治结果一命呜呼了。
刘邦为啥拒绝医治?吕后也没有积极救治?这不符合人之常情。所以,司马迁的文字很难令人信服,大概率是刘邦的箭伤无药可医了。而作为系列“神化”故事的总导演兼主角——刘邦,必须主导“神化”故事的完美谢幕:生,受命于天建汉;死,寿命由天定。
刘邦决定用死完美诠释自己的“天命”,所以让“编剧”史家司马迁如此定稿。
蛟龙之子天命所归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都自称“真龙天子”,而且为自己出生涂抹了不少神话色彩。
在《史记》中,刘邦是“蛟龙之子”,这明显区别于秦始皇“祖龙”的名号(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秦始皇本纪》)。秦汉时,已有“龙的传人”初步概念,而此时龙的形象五花八门。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刘媪”即刘老太,刘邦的妈妈。“大泽之陂”,湖泊的岸边半坡上。“大泽”便是蛟龙栖息地。蛟龙也是龙族一支,亦正亦邪,需要渡劫才能幻化为龙。
刘邦生母曾经在大湖泊岸边半坡上休息,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在梦遇到了龙神,于是半推半就中做了不可描述之事。当时,电闪雷鸣,乌云密布。正所谓“龙从云,虎从风”,天象异常,必有世殇。刘邦他爹恰好寻找老伴来到了大泽岸边,发现一条蛟龙竟趴在刘老太太身上。不久,刘老太怀孕了,然后生下了刘邦。
刘太公顶着“绿帽子”,刘邦不是刘太公的种。司马迁敢于如此描写汉高祖,那肯定是得到了授权。否则,“腐刑”阉割的就不只是下头了,恐怕上头也不难保全。
神话故事加持,刘邦从市井之徒到九五至尊显得冠冕堂皇了。毕竟,从一介平民到稳坐帝王之位,刘邦为开天辟地第一人。
左腿的私密异相司马迁用“神话”证明了刘邦是“龙种”,在汉朝大力渲染下,这似乎是家喻户晓的存在。
古人研究相貌总结的一句话,“奇人必出异相,异相必出奇人”。但是,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刘邦相貌的描述,刘邦并非奇人异相。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这个人长了一副高鼻梁,前额稍往前突出(龙的容貌),一脸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
司马迁如此描写刘邦,这副尊容并不奇特。鼻梁高点,前额突出,络腮胡子,寻常男人而已。但是,令人纳闷的是刘邦左大腿根有七十二颗黑痣。这才是异相!
然而,如此私密处是如何被发现的?七十二之数又意味着什么?如果七十二颗黑痣长在平常人大腿上,密密麻麻黑皮一块,也就是一大块胎记罢了。
“你若成功了,说的话都是真理。”套用现今大家熟知的这句话,“刘邦成了皇帝,身上的虱子都是吉祥征兆。”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天生异相只是听说但不予证实,却肯定刘邦大腿的七十二颗黑痣。那么,又是谁趴在皇帝大腿上数出来的黑痣呢?再退一步来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七十二”是道家崇尚的数字,而汉朝又崇尚道家。所以,黑痣数字之巧不得不让人怀疑,但在崇尚黄老之术的汉朝却是不容置疑的。
无赖行径被美化“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赊欠)酒,醉卧”,刘邦不仅是酒色之徒,而且经常吃“霸王酒”,不仅赊欠了王媪、武负两位老妇人的酒钱,喝醉了还强行留宿。
这两位妇女碰到如此无赖的顾客,也是够倒霉了。“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到了年根,这两位老妇人仍然讨不到酒钱,无奈只能销毁债券免除了刘邦的债务。
刘邦如此无赖、恶劣的行径又被司马迁用神话给“美化”了。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武负、王媪这两位妇女经常看到怪异的现象,喝醉了酒躺在店里睡觉的刘邦身上总是有蛟龙盘旋护佑着。
这么诡异的事情竟被两个寻常妇女见到,而且蛟龙会出现在人群扎堆的酒肆。奇怪吧。
其实,武负、王媪免除刘邦的欠债原因只有一个——“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刘邦每次来喝酒,酒店的生意往往比平常火爆数倍。所以,刘邦喝酒赔了钱,却能从其他顾客身上赚回来。如此来说,刘邦倒成了酒店的招财童子。
武负、王媪两位卖酒女算是刘邦的恩人吧,起码的交情还是有的。然而,刘邦衣锦还乡却未曾提及这两位,更没有还钱。
刘邦欠酒钱无赖到底,还是子虚乌有?
富贵还乡的韩信尚且报答曾经的漂母,欠酒钱的刘邦竟未曾报答免债之恩。大概率为子虚乌有,因为这段虚构有利于刘邦。为刘邦增添了“神秘”色彩——蛟龙护佑,而武负、王媪便是见证者。
吕后渲染“诡异”刘邦头顶上有一团云气,走到哪里都是格外引人注目。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在《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东游的目的是封禅祭告天地,以证明自己是上天命定的真龙天子。而在《高祖本纪》,司马迁竟挪用给刘邦贴金,把秦始皇东游说成是为了压制刘邦的天子云气。
秦始皇会常说“东南有天子气”吗?这岂不是否认了自己天子身份!恐怕秦始皇不会这么说,也不会允许有人这么说。但是,刘邦却知道了而且自我感觉良好,“高祖即自疑”。
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史记·高祖本纪》
沛县起义之后,刘邦躲避官府缉拿,在芒山、砀山一带落草。官府缉拿总是扑空,吕后却总能找到他。刘邦很奇怪,就问吕后怎么找到他的。吕后说:“你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一团云气,顺着去找就常常能找到。”
这团云气大概只有吕后才能够看见,否则刘邦很难逃过官府的缉拿。但是,吕后如此说法让刘邦沾沾自喜。“高祖心喜”,司马迁此四字含义颇多。刘邦既为吕后此说而高兴,更让刘邦欣慰的是“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有了此说法之后,刘邦招兵买马不再发愁。
由此判断,与其说是司马迁“神化”了刘邦,不如说是刘邦自编自导的大戏,而吕后全力配合,不仅参与编导还饰演女主角。而这一切只为了让更多人相信刘邦乃天命所归。
田间偶遇相面老汉“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刘邦当亭长时,经常请假回家到田里干活。
一个市井酒色之徒怎么可能因为结婚而改变呢?在《高祖本纪》上来就说“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不像平常人一样耕田劳作。
好吃懒做的刘邦,这一转性让人怀疑。
再往下看,司马迁又插入无法考证的故事:“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除草),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吕后带着两个孩子在田里除草,有一老汉经过讨水喝,吕后不仅给水喝,还拿饭给他吃。
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史记·高祖本纪》
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老汉吃饱喝足顶多赞扬吕后好人好报啥的,然而老汉却非寻常乞讨老人。看了吕后面相说道:“夫人真是天下的贵人。”吕后又让孩子相面,看了孝惠帝刘盈,说道:“夫人所以显贵,正是因为这娃。”又给鲁元公主相面,也同样是富贵面相。
刘邦的田地靠着大路?为何老汉特意经过?吕后在田间劳作,叔伯哪里去了呢?
奇遇,总是偏爱成功人士。
“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老汉走后,刘邦正巧从旁边的房舍走来,吕后将这稀奇事告诉了他。刘邦问人哪里去了?吕后说:“还不曾走远。”
司马迁为了突出戏码,懒散不爱务农的男主角当然不会出现在现场。
于是刘邦就追上去,问老汉刚才的事。
老父曰:“向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史记·高祖本纪》
诡异吧,这又是一桩无头案。
此事仅有刘邦一家四口知晓,且最重要的人证又无从寻找。刘邦奇人异相,孝惠帝、吕后也是贵相,为何要添加如此故事?
因为,孝惠帝太子之位差点被废,而吕后也曾行使帝王权力数年。所以,有理由相信这一幕是由副导演吕后策划,这恐怕也是刘邦不在现场的原因。
吕公被逼择婿作为副导演吕后不忘徇私,也曾给亲爹吕公露脸的机会。
吕公跟沛县县令关系不错,吕公躲避仇家来到沛县,县令宴请吕公,邀请了沛县有头有脸的人物。宾客按份子钱多少来安排坐席,钱多主桌,钱少“堂下”。萧何负责接待,登记份子钱,并安排座位。
亭长刘邦也来赴宴,必须给县令面子不是。出人意料的是刘邦不带份子钱,还打白条“贺万钱”。
“吕公大惊,起,迎至门。”
司马迁对吕公初见刘邦,细节描写很生动。“大惊”、“起”、“迎”,吕公一系列动作表示对刘邦由衷的敬重,这是为什么呢?不少人读到此处都会心生疑窦。
司马迁紧接着吹捧吕公一技之长——相面,“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吕公看到刘邦体格健壮,样貌非凡,格外重视,亲自领着入席。
吕公认为刘邦是大好青年除了外貌体格外,与“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座,无所诎”有关。在有头有脸的人物面前,尤其还有顶头上司县令,刘邦竟敢戏弄众宾客,且并不自卑。这点恐怕才是吕公嫁女的关键。
酒席结束后,吕公特意留刘邦晚走,“臣有息女(亲生闺女),愿为季(刘邦字)箕帚妾。”吕公提出了嫁女。
“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老太太跟吕公急赤白脸争吵,“沛县县令善待你,想娶这个女儿你没同意,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从吕老太太这句话推测,刘邦跟吕后的婚事,完全是为了躲避沛县县令逼婚,至于相面之说或是托词。毕竟,吕公为了躲避仇家来沛县,且与县令交好,拒绝县令会伤了情义。再者,嫁给县令只能填房做小,而嫁给刘邦是正室。
所以,副导演吕后让编剧改动了一下剧本,给吕公加了一句台词,“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吕公自我吹嘘从小好给人相面,相过许多的人,但是没人像刘邦的好面相。如此妙笔,吕公逃避县令“逼婚”,竟成了先见之明,慧眼识人。
夜斩白蛇起义刘邦当亭长后,曾替沛县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服役。这并不是令人艳羡的公差,恰恰相反纯属苦差,因为“徒多道亡”——不少民夫在半路上逃跑了。
“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走到丰邑西面泽中亭时,刘邦便让队伍停下来休息,到夜晚解开了押送的民夫绳索。刘邦说:“各位逃命去吧,我也要就此逃跑了。”
可以说“天命所归”的刘邦此时并没有宏伟目标,只是酗酒混日子的亭长。民夫中十多个汉子表示愿意追随,“刘亭长去哪儿,我们便往哪里去。”一群没有目标、没有归宿的“逃犯”罢了。
“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十来个人自愿追随,刘邦有些酒意,指挥大家趁黑从泽中选择小路逃走,派一人先行探路。一会儿探路人回来报告,“前面有条大蛇挡道,咱们还是返回吧。”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妪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沾了酒胆气壮,“好汉走夜路,不要怕!”于是亲自向前,拔剑斩蛇,蛇被斩为两段,道路就通了。又走了几里路,刘邦既醉又困(恐怕还有胆颤心惊),在路边躺下睡着了。
诡异的事情又发生了。
落在后面的人看到奇怪的一幕,一位老妇人在那哭泣。经过询问才知道,老妇人的儿子被别人杀了。有人问:“你的儿子为什么被杀?”
“后人”是故意落在后面的人,还是逃散的人顺路追过来呢?一群四散逃命的人岂有闲心顾及别人,岂不怪哉?
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史记·高祖本纪》
这段话涉及到五行方面内容,五行对应五色,即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按五行学说生克关系,火(赤)克金(白),所以说赤帝能够胜白帝。
老妇人说自己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变成大蛇,挡在路中(“当道”也可以理解为当权执政。),被赤帝之子杀了。后面追上来的人听到老妇人如此说,都认为她半夜说鬼话吓唬人,想鞭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
后面的人追上来,刘邦也睡醒了。又是巧合?特意等待?刘邦夜斩大蛇的故事就此传开了,搞得人人皆知。
当后面追赶上来的人告诉了刘邦,刘邦听了暗自高兴,开始有点自命不凡了。“诸从者日益畏之”——“畏”究竟是“怕”,还是“敬”呢?大概两者兼而有之,这与“诡异”的斩蛇有关。有了敬畏,才可以带领队伍。
从自愿追随十来个人到后来者增多,一切皆因这个“诡异”的故事。
救命的诡异天气“诡异”事件在《高祖本纪》说服力不够,而在《项羽本纪》中出现的诡异好像更为真实。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侯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这一年是汉二年(即前205年),刘邦统率五路诸侯,大约五十六万大军攻打项羽老窝彭城(今徐州)。项羽正带兵攻打齐国,当听说刘邦攻打彭城,让其他队伍继续打击齐兵,自己仅带领三万精兵回援。
刘邦经过一个月奋战,四月拿下了彭城。而项羽长途奔袭竟轻松战败汉军。“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清晨从西向东攻打汉军,进入彭城已是午时,大败汉军。
而后,项羽三万人把刘邦五十六万大军追打到了睢水,楚军将刘邦团团围住,眼看着刘邦插翅难逃了。
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砂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史记·项羽本纪》
这才是苍天保佑!
正在此时,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舍,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楚军由此打乱,阵型、队伍混乱,刘邦趁机在数十骑兵的保护下逃离。
这次沙尘暴来得巧,时间上也刚刚好,方向上迎着楚军,所以刘邦才得以逃亡。
司马迁将如此诡异的事件收录在《项羽本纪》而不是《高祖本纪》,大概不想读者难辨两者的真假。
此外,刘邦在攻打匈奴时遭遇白登山之围。刘邦除了重金收买单于的正妃阏氏之外,恰巧席卷而来的浓雾掩护着刘邦再次逃脱。
这似乎又是天意。
两次诡异的天气救了刘邦一命,在《高祖本纪》中却并未重点突出。因为这些并不利于维护刘邦的权威。
结束语:“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
司马迁是崇拜孔子的,孔子认为命运之说很难说透。那么,司马迁为何非要“究天人之际”研究命运呢?而刘邦导演“诡异”之事又是为何?从以上“诡异”之说分析发现目的有三:
第一,扩大影响以招兵买马。
从仅有十来个主动追随着,到攻打沛县时“数十百人”,再到攻占沛县时“二三千人”,刘邦起义队伍太弱小了。相对于项羽“世代楚将”、陈婴“信谨长者”,刘邦的号召力难以壮大队伍,所以渲染“神话”故事有利于扩大影响力。
第二,赋予新政权的正当性。
“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毕竟,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平民登上帝位的人。秦始皇统一之后封禅泰山,四处立碑,不也是为了维系自己的威望和天命所归,更何况从平民走出来的刘邦。
第三,增强义军的凝聚力。
“豪杰蜂起,相与并急。”刘邦走向起义道路纯属被逼,招兵买马,扩充队伍不像项羽那么轻松,相对来讲极度缺乏号召力。陈胜吴广起义也曾用人假装狐狸喊叫“陈胜王大楚兴”的口号,和鱼腹藏书来打造自己的天命所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