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继位绕不开的四个女人

平民历史 2024-03-21 01:53:43

“此岂非天邪?非天命孰能当之?”

这句话出自《史记·外戚世家》。司马迁在反问中肯定,这难道不是天命吗?如果不是天命谁又能担任这样的使命呢?

其中,“此”是指什么呢?

“高后崩,合葬长陵。禄、产等惧诛,谋作乱。大臣征之,天诱其统,卒灭吕氏。唯独置孝惠皇后居北宫。迎立代王,是为孝文帝,奉汉宗庙。”——大致意思:吕太后死去,吕禄和吕产等诸吕谋划作乱,周勃、陈平等联合众大臣平叛,上天保佑汉室正统,最终将吕氏一举歼灭。唯独孝惠皇后免死被安置在北宫。代王刘恒受邀即皇帝位,也就是孝文帝,继承汉朝正统。

司马迁对代王刘恒继位如此感慨。

而在此前司马迁刚说,“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司马迁崇敬孔子,如此宣扬“天命”,岂不是对自己崇拜对象的否定吗?

然而,并非如此。

有些事说不清,司马迁归结于“天命”;而有些事不能明说,司马迁仍用“天命”来掩饰。关于汉文帝继位隐藏了多少秘密?司马迁既不能说,也不敢说,所以感慨一下“天命所归”。

然而,汉文帝继位“天命所归”背后却是人力所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与汉文帝登上帝位息息相关四个女人……

功臣迎立,代王狐疑不定

“七月中,高后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南、北军当时是京师卫戍部队。高后深知大限已至,让两个侄儿吕禄、吕产掌握京师卫戍部队,如此就能控制长安,把控整个朝廷。

吕雉临终前警告侄儿:“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如今吕氏称王,大臣心中愤愤不平,我即将离世,皇帝年少无知,大臣恐怕会作乱。一定要带兵守卫皇宫,千万不要发丧,以免被人控制。

可惜,两个侄儿并未遵守吕后的告诫。所以,吕媭无不遗憾地骂道,“若(你们)为将而弃军(离开军队),吕氏今无处矣(马上就没命了)。”

这一年是高后八年,即前180年。

诸吕所作所为不得人心,仅仅两个月,九月份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便平息了叛乱。

谁来继任皇帝位?

这成了摆在功臣将相面前的一道难题,于是他们一起私下商量,“视诸王最贤者立之”——从诸侯王中选择最优秀的拥立他。其实,参与平叛的将相王侯并不在乎贤能与否,他们权衡利弊,在相互妥协中瓜分权力。

最终,既不受宠爱,又与吕氏无瓜葛,且无外戚势力,远在代国的刘恒竟然成为不二人选。其实,能够选择的诸侯王仅剩淮南厉王刘长、齐王刘襄以及代王刘恒。

陈平、周勃向代国派特使迎接,刘恒被“天降馅饼”砸晕了,有些摸不着头脑。“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刘恒向身边近臣郎中令张武等人征求意见,意见明显划分为两派。

刘恒狐疑不定,毕竟这涉及到身家性命。“代王报太后计(商量)之,犹与(通“豫”)未定。”“计”在此翻译为“商量”,实际上是“请示”,“太后”即代王生母薄太后。这句话说明大事决策权归薄太后。

随后,代王刘恒周密安排,启程前往长安,随即入住未央宫做了皇帝。这里隐藏着信息,即薄太后同意了代王刘恒前往长安就任,并且就赴任一事也有所安排。

薄姬无宠,一次临幸生男

关于代王刘恒的命运,秦汉相面大师许负曾有预言。

“(魏)媪之许负所相,相薄姬,云当生天子”(《外戚世家》),“媪”、“负”均指妇女,年龄不同而已。魏媪即薄姬的生母,刘恒的姥姥。魏媪带薄姬到许负住处相面,许负算出薄姬生子是皇帝命。

“是时项羽方与汉王相距荥阳”,此时(即前205年)项羽与刘邦正在荥阳对阵打得火热。也就是说谁能夺得天下称帝还是未知数。

许负的话让魏王魏豹内心窃喜,毕竟薄姬是魏豹的姬妾。“魏豹立为魏王,而魏媪内其女于魏宫”,魏豹反秦被封为魏王,魏媪把闺女薄姬送进了魏王宫。魏媪为战国时魏国宗室女子,将女儿送进了魏豹王宫,企图通过婚姻重获尊贵。

魏豹此时与刘邦是联盟,一起攻打项羽。但是,魏豹听了丈母娘的话便打起了如意算盘。“三年,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即绝河津,反为楚”,前204年,魏豹借口回家探望生病的父母,渡过黄河封锁了渡口,叛汉降楚。

刘邦先礼后兵,派郦食其劝降未果,随即派出韩信、曹参带兵攻打,结果:“击虏魏王豹,以其国为郡,而薄姬输织室”——魏豹成了俘虏,魏国改为郡县,薄姬被送进了宫廷纺织作坊。

荥阳被围已经坚持了一年多,眼瞅着要破城,刘邦无奈采用了陈平之计得以逃脱。下令周苛、魏豹、枞公留守待援,周苛担心魏豹再次叛变,于是与枞公商量了一下,砍了魏豹。

“豹已死,汉王入织室,见薄姬色,诏入后宫,岁余不得幸”,魏豹死后,刘邦偶然闯进纺织作坊,看见薄姬颇有几分姿色,于是下令收进后宫。不过,一年多并未“临幸”。

后来机缘巧合,刘邦“一幸生男,是为代王”。此后,薄姬很少见刘邦。

司马迁为何写的如此详细?只为明确刘恒为刘邦之子,而不是魏豹的“野种”。薄姬于前204年“输入织室”,直到前202年才被刘邦“临幸”,而魏豹已坟头长草了。

受封代国,远离权力漩涡

前204年,薄姬被送入“织室”;前203年,薄姬被纳入宫中;前202年,薄姬被刘邦“临幸”生代王。如此推算,到“高祖十一年”(即前196年),刘恒被封代王时年仅六七岁。

从代王到皇帝不可能是刘恒的计谋。陈平、周勃派人迎立时,刘恒已经做了十七年代王,即二十三四岁的刘恒仍要请示薄太后。

所以,要说薄太后深藏不露,城府高深似乎更合理。而且,古人对卜相深信不疑,经历过许负相面,薄太后更有可能筹谋一切。

司马迁用“天命所归”遮掩不了薄太后为儿子默默谋划的一切——

“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前195年,刘邦驾崩,那些受宠嫔妃,包括戚夫人、管夫人、赵子儿等等,均被吕太后圈禁起来不能出宫。“幽”不只是圈禁,而是圈起来不给饭吃,活活饿死。

然而,凡事总有例外。

“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薄姬因很少见刘邦,所以被放出宫。薄姬跟随儿子刘恒到代国做了王太后,司马迁解释说薄姬不受宠,而吕太后同病相怜。

无疑,刘邦是好色的。“薄姬有色”,薄姬是刘邦众妃嫔中唯一被明确为“漂亮的女人”。漂亮而不受宠,这很难讲得通。除非薄姬故意远离刘邦,又或者与吕后私下结盟刻意远离刘邦。

根据司马迁记载,薄姬受刘邦临幸纯属意外。管夫人、赵子儿这俩宠姬闲聊时说起往事,“此两美人相与笑薄姬初时约”——两人把曾经的誓言当作笑话嘲弄薄姬。岂料,刘邦路过听说此事,心生怜爱,“是日召而幸之”。

司马迁用此说明什么?

其一,薄姬没有与年轻好友勾结参与宫斗;其二,“有色”而“希见高祖”,薄姬很少主动接近刘邦;其三,薄姬不受待见,自动归类到吕太后阵营。

所以说薄姬躲过吕太后残害并非偶然。这是智慧的选择,聪明的站队,不仅躲过了吕后“情杀”,也保护了儿子免遭迫害。

独幸窦姬,从帮凶到帮手

窦姬即汉景帝刘启的生母。她也是刘恒从代王到皇帝路上关键的人物。

“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这句话表明宫女窦姬是吕太后的人,“良家子”是指窦姬出身于农耕家庭。

“太后出宫人以之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吕太后遣送一批宫女出宫,于是赐给了各个诸侯王,每王五人。窦姬就在这批宫女当中。

吕太后赏赐这些宫女服侍只是幌子,而实则是监视。在《高后本纪》中有这么一句话:“王后从宫皆诸吕,擅权,微伺赵王”,“微伺”是暗中监视的意思。这句话虽然是针对梁王刘恢而言,但是对刘邦其他儿子同样如此。无疑,吕太后所赐宫女实则是间谍,窦姬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窦姬被刘恒“策反”了。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看似寻常的籍贯介绍,实则有所指。窦姬家居赵国清河观津,所以出宫分配想离家近些,于是主动向分配的宦官请求,“必置我籍(名册)赵之伍中”。

但是,宦官并未将窦姬安排到赵国。如果分配到赵国,结局肯定大不一样了。“窦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窦姬哭泣,怨恨宦官,不希望前往代国。窦姬对这次分配心有怨言,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最终,“相强,乃肯行”——窦姬被强逼着到了代国。“代王独幸窦姬”,五个宫女一起到了代国,刘恒只临幸了窦姬,接连生下了刘嫖、刘启及刘武。

根据窦姬到代国,可以分析如下:

其一,分配为何不满足窦姬要求,幕后指使是谁?

其二,窦姬抱怨宦官,还是怨恨决策者——吕太后呢?

其三,窦姬被逼着赶赴代国,怨恨或许由此生根发芽。

其四,刘恒“独幸”窦姬,意味着窦姬与一行其他四位宫女有区别。

窦姬心中的怨恨以及刘恒刻意的拉拢,所以立场发生逆转,转身投靠了代王刘恒。如此,窦姬不仅没有成为吕太后的帮凶,反而成为刘恒缓和与吕后关系的帮手。

代王王后,难解历史之谜

“是时高祖八子”,司马迁在《高后本纪》中明确:刘邦死时,八子尚在,除了孝惠帝刘盈,其余七王分别为齐、赵、代、梁、淮阳、淮南、燕。

刘邦一死,吕太后大肆剪除刘邦诸子。

先是残害戚夫人,毒杀了赵王刘如意。

第二年齐悼惠王刘肥进京朝见,吕太后欲故技重施,毒害刘肥。幸亏孝惠帝刘盈出手相救,而刘肥又很聪明,主动献出城阳郡作为鲁元公主(吕太后之女)的汤沐邑才躲过一劫。孝惠帝六年,刘肥死去,其子刘襄继承王位。

“七年正月,太后召赵王友”,吕太后七年(即前181年),这一年刘友、刘恢、刘建先后死亡。

淮阳王刘友在刘如意死后调迁为赵王。刘友对吕太后包办婚姻不满,“友以诸吕女为后,弗爱”。所以,吕氏女诬告刘友,刘友被“幽杀”。

梁王刘恢又被调迁为赵王,仍然是吕氏包办婚姻夺命。“以吕产女为赵王后”,吕产女儿专权跋扈,“微伺赵王”。刘恢“不得自恣”,所以“六月即自杀”了。

刘恢死后,“秋,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吕太后依法炮制,又准备调迁代王刘恒。“代王谢,愿守代边”,刘恒表示拒绝,希望守卫边境。(代国北边就是匈奴。)

这一年刘恒差不多二十三四岁,要说此次是刘恒决策,完全可能。但要说策略出自薄太后,也不排除这个可能。镇守边疆,免得卷进权力争斗漩涡,毕竟三任赵王接连被害。

而刘恒未遭吕太后残害,最大可能与代王王后有关。

“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孝景得立。”根据《汉景帝本纪》记录,刘恒在代国时,王后为其生下三个儿子,可见夫妻关系融洽。或者说代王为蒙蔽吕太后,与王后搞好关系,虚与委蛇。

按照吕太后“刘吕配”的霸道做法,代王王后很可能是吕氏女。刘恒继位的条件是必须剔除吕氏影响,所以“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代王王后以及所生四子接连病死。

刘恒继位之后,代王王后之死也成了政治忌讳,其中隐藏的秘密也就永远埋藏了。

结束语:

“九月,燕灵王建薨”。刘建死后,吕氏斩草除根,“有美人子,太后使人杀之”——刘建唯一子嗣也被吕太后派人杀害了。孝惠帝刘盈于前188年抑郁驾崩。至此,刘邦八子只剩下代王刘恒和淮南厉王刘长。

淮南厉王刘长未遭吕氏杀害,这是因为吕氏抚养刘长成人。当然,这也是功臣将相未能选择刘长继位的重要原因。

吕太后大肆杀戮诸侯王,为代王刘恒继位扫清了竞争对手。吕太后“刘吕配”所派代王王后被刘恒“收服”,而潜伏在身边的间谍——窦姬又“策反”。所以,刘恒躲过了吕后的屠杀。但是,吕后怎么也想不到刘恒会成为吕氏一族的掘墓人,吕氏血脉仅剩下孝惠皇后幽居北宫。

当然,要说刘恒成为皇帝,究竟那个女人的作用最大?是吕太后,还是薄太后,或是代王王后,又或是窦太后……司马迁也很难明确,“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所以借用孔子说事,他很少谈论天命,大概是由于很难说清吧。“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哉?”——不能晓阴阳的变化,怎能懂得人性和天命的道理呢?

人们常说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不是因为有机会而再去准备,而是准备了才会有机会。刘恒成为皇帝,当然是处心积虑,多年准备的必然结果。

0 阅读:1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