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了390名死囚回家,并约定一年后回来继续杀,他疯了吗?

律令9章 2024-07-28 14:43:51

数千年来,“四季分明”也是封建统治彰显天威,行使权力的重要时间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春庆夏赏,秋惩冬刑”,意思就在字面,这里就不细讲了。

唐贞观六年冬,这时候应该是处理死囚的正日子,朝廷也确实核准了一大批死刑犯;按照唐律,有关部门将死囚名录上报皇帝核准后就要行刑,这一工作过程史称“录囚”。

请注意,时间点是“唐贞观年间”,正是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千古一帝、威名赫赫的太宗皇帝李世民在位时的鼎盛时期。

按理说,贞观盛世下的死囚都应该是穷凶极恶之人,“录囚”不过走走形式,到时间开刀问斩就行。

结果却令人瞠目结舌,李世民居然将390名死囚释放,且定下“死亡契约”,这些大恶人怎么可能遵守约定呢?

先说什么叫“录囚”。

按史料记载,“录囚”源于汉代,目的是让刺史、郡守或皇帝这些“权利行使者”,最后审查一下地方官的卷宗(证据链)。

名义上,“录囚”是为防止发生冤假错案,实际上也有审查地方政绩的意思,对于死囚来说,不过是等待时间长短而已。

说来说去,“录囚”基本跟死刑犯没啥关系,结果大抵免不了挨上一刀;当然,如果碰巧遇到新皇登基,一旦“大赦天下”或许还有些许生机,但这概率太低了。

既然如此,“一代明君”李世民为什么要释放390名死刑犯,是他发现了冤假错案?还是为了彰显仁慈的“大赦天下”?

真说起来,除非是轰动天下的大案子,一般的死囚,贵为皇帝的李世民都懒得看,治国尚且忙不过来,哪有精力去理什么“冤假错案”。

难道是李世民为彰显仁慈,贞观盛世中“大赦天下”,这才释放了390名死刑犯?

后世人大多承认李世民是一位好皇帝,但他并不仁慈,“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让位”就是力证,或许有自保的特殊原因,但终究属于“谋朝篡位”。

这里不讨论“玄武门之变”的对错,总之说明李世民果断狠辣。

或许李世民算不上好兄弟、好儿子,但他确是一位影响中外数千年的好皇帝,贞观之治、至今遍布世界的“唐人街”都是证明。

为君者,可以标榜仁慈,但绝不能软弱,尤其对待罪大恶极的死刑犯,李世民不可能无缘无故、一时兴起的“大赦天下”,那为什么要释放390名死囚?

本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治国理念,李世民不仅发展经济、完善律法,对待“录囚”同样重视。

据史料记载,太宗李世民亲自审阅即将处刑的死囚案宗,当发现390多人即将被处以极刑后,心头不禁泛起酸楚,甚至有些脊背发凉。

所谓“极刑”,可不是单纯的一刀毙命,而是类似车裂、腰斩等酷刑的概括总称,其目的一样要杀人,为什么还要这些人受尽痛苦,慢慢死去呢?

回想自己,李世民没当皇帝时东征西讨、为当皇帝杀兄弑父、当上皇帝又要杀人以稳定权威,他这一生的“杀孽”太重了。

推己及人,李世民将车裂、腰斩这些“极刑”统统改为斩首,这还没完。

除了推行“仁政”外,李世民又发现了关键问题:贞观盛世,四海升平,这些人为什么要冒着被车裂、腰斩的巨大风险去触犯刑律呢?

单从案宗看,这些死囚个个穷凶极恶,但正常人都希望享乐太平,哪有人犯法玩的?可见,李世民创造的“贞观盛世”下也有阴暗面。

李世民很睿智,他没有被巨大成就蒙蔽双眼,而是乔装成普通人,身边仅有几名贴身近侍,一行人竟敢前往死囚牢寻找答案?

当晚,李世民亲至死囚牢,“皇帝亲临”也算突击检查了。

这样一来,官吏来不及迎接,囚犯们也无准备。

再看这些死刑犯,原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哪料“皇帝亲临”,也给他们创造了一次“告御状”的机会。

有死囚痛哭流涕,见到李世民拜服磕头的同时大喊“冤枉”!

狱卒见状,或是怕惊了圣驾,又或是为了隐瞒什么,忙对死囚们大声呵斥,结果却无济于事。

李世民也懂狱卒的意思,不作理会的同时,找到一个喊冤最响的人问道“你叫什么名字,犯了什么事?”

那名死囚见皇帝亲自询问,自然不肯放过“沉冤昭雪”的机会。

死囚停止哭啼,义正言辞地回答李世民“我叫张全宝,原先是给人做苦力的。在一户富贵人家做工时,妻子随我一起进府帮工,那家公子见我妻子有些姿色,便要强行霸占;我去理论又被他家家奴暴打,互相撕扯间,我一扁担打在公子头上,官府也不问我缘由便定了罪,说我杀人就要偿命!”

仔细想来,“张全宝”也不冤枉,毕竟他杀了人,李世民说“霸占你妻子那人是不对,但你也不能随便杀人,你应该去官府鸣冤告状,自然有人为你主持公道。”

不等李世民说完,“张全宝”暴起,对太宗皇帝怒吼道“我是想报官,但官府早收了那家好处,我连官府的大门都进不去!身为男人的我受了这等侮辱,不能报官就只能和他们以命相搏!”

李世民虽然贵为皇帝,但终究是个男人,也曾遇到过不少后宫花闻、缠绵秽事“试想,哪个男人能容忍自己的老婆被别人玷污霸占?”

这是男人的底线,李世民理解眼前死囚的心情,一时间语塞愣在当场。

“张全宝”见李世民不说话,情知自己“顶撞皇威,罪当致死”,索性他更来了劲头,对李世民怒吼道“索性是死,我不后悔杀了那个禽兽,只可怜我那未出世的孩子!”说完大哭。

或是气氛渲染,其他死囚也不再害怕:反正结局都是死,不如临死前把自己的冤情说出来!

就这样,李世民身边围满了诉苦的死囚。

李世民也不阻止,命令人将死囚的冤情一一记录;后统计,真正“罪无可恕”的只有29人,其他人大多情有可原,这怎么行?

说明一下,老话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在古代,这些人再怎么说也有命案在身,按刑法是要“偿命”的,虽然李世民贵为皇帝,但也不能因为“情有可原”就随便赦免死刑犯。

话虽这么讲,皇帝还是有一些特权的,只是李世民还没想好解决办法。

思虑再三,李世民想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且能“既偿命”又“不留遗憾”的办法,但有些风险。

李世民询问死囚“我可以放你们回家弥偿遗憾,但你们仍要明年回来接受死刑,你们可愿意?”

正常逻辑下,放走死囚无异于放虎归山,哪有人傻到再回来接受砍头的?

一霎时,官员们纷纷谏言阻止,李世民却坚定地看着眼前哭泣的死囚们,似乎在等待着某种肯定回答。

皇帝一发话,死囚们也懵了,从古至今都没有“放囚犯回家,自觉回来受死”的传说案例!

考虑一段时间后,仍是“张全宝”带头跪下,对李世民说“圣上,小人虽卑贱,但也懂得‘杀人偿命’的道理;如果皇上真的要放小人回家,等明年我的孩子降生,没了遗憾后,我一定回来接受应有的刑罚!”

有了“张全宝”带头,囚犯们纷纷跪地磕头,山呼“万岁圣明”,李世民就这么轻易放了390多名死刑犯?太随意了吧。

当然不会,李世民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却没有第一时间放走死囚,而是说“要跟大臣们商量”;看来,贵为皇帝的李世民也并非啥事都能说了算的,这才是“明君”应有的样子。

翌日朝堂,李世民说出“要放死囚回家”的想法后,大臣们纷纷反对,理由无非是:“穷凶极恶之人,一旦放走就难抓了”、“恶人不守信”、“纵恶惹祸”等。

李世民对这些不以为然,大臣们口中的“穷凶极恶”,那些死囚真的都是恶人吗?

搬来卷宗,李世民呈给大臣们看,并说“我看过这些死囚的案宗,大多都是官逼民反,迫于无奈才做出反抗,这些人本不凶恶,倒是咱们当官的比他们凶恶!”

一句话说的众臣低头掩面,李世民见状又说“古代圣君以德治天下,我赐他们回家弥补遗憾,他们也答应我诚信回来接受应有的处罚,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众臣一听“官逼民反”,这是皇帝想搞事情的节奏,哪个当官的不害怕?又有谁还敢提出异议?

就这样,李世民放出390名死囚犯,要他们回家生娃、安顿妻小、侍奉父母,总之是要这些人安排后事,以求弥补遗憾。

一年后,长安城中上演奇景,数百人面带微笑,迈着轻快的步子向死囚牢行进;这些人很奇怪,他们见了狱卒并不害怕,反而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互相打招呼,然后主动钻进牢房,静静等待死期的到来。

这些人就是在一年前,曾与李世民定下“死亡契约”的390名死刑犯,不仅390人全部按规定时间回归,且无一人在外二次犯罪。

这可是件大事,不仅众臣拜服皇帝的驭人之术,李世民自己也很骄傲,自然少不了再到死囚牢中探视一番。

狱中,390名死囚再次见到李世民,之前那位“张全宝”尤其高兴,说道“我当爹了,已经没有遗憾,感谢陛下开恩成全,现在就杀我赎罪吧!”

不仅“张全宝”,其他死囚也纷纷表达类似的求死之情。

说的简单,这些人虽然没了遗憾,但毕竟面临死亡,怎么可能一点其他感情都没有呢?

李世民郑重地说“一年后你们还能回来,说明都是讲诚信的好人;一年时间里,想必你们已经完成了遗愿,就算死过一次了,今天再回死囚牢,就是你们的重生之日!”

这番话说完,死囚和狱卒都不明白皇帝的话中真意,什么叫“390人回死囚牢重生”?

说到这儿,明眼人已经猜到了结局,李世民真的赦免了390名死囚,这就是被后世盛赞千年的“贞观纵囚”。

这段小故事被收录进《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统史料,或许千百年前的古人会相信李世民这么做过,但今天的人还会相信是真的吗?

0 阅读:58

律令9章

简介: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张口咱就来,对错您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