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医生,我父亲每日都按时服用降压药,可为何仍会高血压发作以致离世?”张先生拍着急诊室的桌子,声音里透着不解和悲痛。
医生推了推眼镜,叹了口气:“张大爷是一直在吃药没错,但吃降压药也有不少讲究,光吃可不够。这些年,他在用药上的几个误区,真是为今天的结果埋下了隐患。”
张大爷今年74岁,是一位退休小学语文老师,年轻时嗓门洪亮,每天在讲台上批评调皮学生都不带喘气的。
可到了60岁那年,单位组织体检,医生一量血压,180/110!那天他还笑呵呵地说:“血压高点,说明我精神头大嘛!”医生当场就黑了脸:“张老师,这叫高血压,精神头太‘大’,心脑血管可承受不了。”
自那以后,张大爷便踏上了服用降压药的征程。他每日谨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期望以此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
刚开始他还挺配合,觉得血压一降下来,自己又能教几个调皮蛋。可时间一长,他就“按自己的经验”来用药了:今天觉得不舒服,干脆吃两片;明天感觉状态好,索性不吃。谁说得上血压药还得“看心情”吃呢?
医生看着张家人,耐心解释:“高血压这个病,外表看着没啥事儿,实际上是个‘沉默的杀手’。”
它让血管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像水管里水流太猛,管壁被压得越来越薄,最后一个不小心就破了。降压药的作用就是‘调节水压’,但如果用法不对,根本起不到保护作用。
医生继续说道:“张大爷用药上的第一个误区,就是断断续续吃药。他血压一好转就停药,觉得自己没问题了,但实际上,高血压药的作用是‘维持稳定’,而不是‘立竿见影治好病’。”
停药后,血压竟回弹至更高层级,无疑增大了并发症产生的几率。此状况令人忧心,需高度警惕。
家属们听得面面相觑,张先生小声嘟囔:“可我爸一直不喜欢去复查,他觉得每年都看医生是浪费时间。”
医生无奈地摇摇头,道:“第二个误区——未按时复查。”降压药的种类和剂量都需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调整,血压控制得好不好,还得通过定期复查来判断。像张大爷,长期不复查,降压药的剂量早就不合适了,他还一直吃,效果怎么能好?
医生停顿了一下,看着张大爷的女儿问:“他平时是不是吃盐特别重?”
女儿点点头:“我爸爱吃咸菜,咸鱼咸肉都是餐桌上的必备。”
医生一拍桌子:“这就是第三个误区:生活习惯不改。降压药能降压,但如果饮食习惯不好,尤其是盐摄入超标,药再好也压不住高血压。盐里的钠离子会让血管收缩,让血压更难控制,药效也会被抵消。”
医生接着说:“还有一点很致命——他平时运动多吗?”
张家人你看我,我看你,最后女儿小声说:“他平时喜欢看书,除了出去买菜,基本都在沙发上待着。”
医生叹气:“这就是第四个误区:缺乏运动。但如果整天不动,血液流动慢,血管弹性差,长期这样,降压药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张先生越听越难过,问道:“那医生,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以后该注意些什么?”
医生点点头:“高血压确实有一定遗传倾向,尤其是家族里有人早发性高血压的,更要小心。你们要做到三点:第一,控制饮食,少盐少油;第二,坚持运动,每周至少五天;第三,定期体检,30岁以上的人每年至少量一次血压。”
张大爷的女儿皱着眉头问:“那我们吃降压药需不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医生耐心解释:“降压药长期服用,只要剂量合适,定期监测,并不会对身体造成额外负担。关键是按时吃、遵医嘱,别随意增减剂量。如果血压控制得好,反而能保护心脑血管,延长寿命。”
张先生叹了口气:“早知道这些,我一定早早劝我爸改改习惯。”医生点头:“是啊,很多病都是拖出来的,但我们现在知道了,就能提前预防。健康,永远不是靠药物一项解决的,它需要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配合。”
关于高血压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1]武明芬.医联体模式下药师主导的慢病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实施效果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