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霸业梦碎,齐、秦二国强势崛起,称霸东西

一五一说历史 2024-04-08 21:40:37
一、卫鞅使魏,激化齐、魏矛盾

秦国自孝公发愤图强,任用卫鞅实行变法后, 国势蒸蒸日上。

秦国又乘魏国陷于与赵、齐两面作战的良机, 大举东进。先于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岀兵攻取了魏西河郡的少梁城,歼灭魏国军队七千余人。又在周显王十七年(前352 年)攻入魏河东郡,一度攻占魏国旧都安邑。秦国按照既定的战略方针,一步步地收复河西之地。

魏国与齐、赵二国媾和之后,公元前350年派军队反击秦国,围攻定阳,使秦孝公不得不与魏惠王修好。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巩固霸业,并图谋攻秦, 这引起了秦国的恐慌。

同时,秦孝公派卫鞅出使魏国,卫鞅明白,魏国是秦国的心腹大患,不是秦灭魏国,就是魏国兼并秦国,两国势不两立。魏国堵住了秦国向东发展的道路,处于十分主动的战略地位。可是,仅靠秦国的力量是不足以击败魏国的,必须借助他国的力量,而卫鞅把魏国这股祸水引向东方的齐国。

卫鞅到魏国后,先是对魏惠王一番歌功颂德,然后向魏王献策让魏以齐、楚为主要敌人,而以燕、秦为朋友,以赵、韩为争取对象。卫鞅建议魏惠王先称王,然后对齐、楚用兵。

“王”是当时的最高称号,地位在诸侯之上,除了周称王之外其余诸侯都不允许称王。魏惠王早就有称王的计划,卫鞅的话正中了魏惠王的下怀。于是魏惠王被卫鞅哄得昏昏沉沉,不惜一切代价,按照周天子的建制扩建宫殿,于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年)加冕称王。同时,魏惠王又以霸主身分召集诸侯会盟朝见周天子。

卫鞅献策的实质,是要让魏国忘乎所以,而魏国也利令智昏心甘情愿入彀。

二、齐魏马陵之战

魏惠王实施制服韩、赵,挟韩、赵以与齐国争雄的既定方针。 于是,在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魏将庞涓率魏、赵军队向韩国发动进攻。韩国抵敌不住,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的计策,向韩使者表示救援之意,却又不马上出兵。韩国倚仗有齐国的救援,坚决抵抗魏军,但面对魏武卒,韩军结战五败,韩都郑告急,韩国再次求救。二十八年(前341年),齐国见时机成熟,遂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救韩。

齐国有两个意图:一是解韩国之围,使魏国控制韩国的计划破产;二是乘魏军疲弊之际,寻求决战,重创魏军主力,进而取代魏国的霸主地位。孙膑与田忌等人制定了因势利导、示弱骄敌、诱敌入伏的作战方针。

齐军先是兵锋直指大梁,重演桂陵之战,迫使魏军迅速回撤,解除了对韩都郑的包围。紧接着实施诱敌措施。齐军在进入魏境后不久,便掉头向东,,向齐国南境撤退,而齐国南境又是其防御的薄弱环节,引诱魏军追击齐军,继而做出错误决策。二是孙膑令齐军在入魏第一天设置供10万人使用的军灶,第二天撤军途中设置5万人用的灶,第三天又减至3万人用的灶,从而造成齐军仓皇溃退,士卒大量逃亡的假象。魏惠王听说齐军向东撤退,认为这是寻求与齐军主力决战的良机,于是派太子申、庞涓为将,统10万大军向东追击齐军,意图是一举追歼齐军主力,乘胜兼并莒地(今山东莒县)以南的齐国土地,威胁临淄,牵制齐国的西向争霸行动。

庞涓追至马陵,进齐军的预伏阵地。魏军大败溃乱。庞涓愤愧自刎,齐军乘胜追击,全歼魏军主力,俘虏了魏太子申。

秦军躲河西之地

魏国在马陵之战中遭到惨败,同年九月,卫鞅便率军攻魏,获胜。第二年, 齐、赵会盟,共同出兵伐魏。卫鞅率秦军进攻魏国。卫鞅利用魏将急于修好罢兵的心理,用计假意与公子卬会盟,在宴饮之际俘虏了公子卬,然后对魏军发动突 然袭击。魏军军无主帅,突遭攻击,陷入混乱,再次惨败。魏国被迫将河西之地献给秦国。此后秦军继续攻魏的方针不断,魏国在与秦齐楚的战斗中国势日益消弱,最终将河西西北的上郡15个县全部献给秦国。而秦国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终于夺回河西之地,并且压制住了魏国,为日后的东进奠定了基础。

三、影响

魏国在对齐、秦的战争中,屡遭重创,丧师失地,从此一蹶不振;齐、秦两国崛起成为并立于东、西的头等强国。总得来说,齐国取得了霸主的名分!而秦国则取得了更多实际性的利益,由于两强战略格局的形成,合纵连横活动应运而生。

0 阅读:1

一五一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