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货币制度:300多年前的中国人使用什么货币

一五一说历史 2024-03-25 08:47:21

概述

满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趁李自成攻陷明朝国都入关,定都北京。清朝以1840年为界分两个时期,前期为封建社会,后期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入关后继承了明朝的货币制度,以白银和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在少数时期也曾印发过纸钞。

白银

清朝沿用明朝的白银制度,分为实银两和虚银两。顾名思义,实银两是交易时现收的银子,虚银两仅是记账的单位。银两在清朝时期的价格及其购买力并非一成不变,嘉庆中期随着与外国的通商,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银价下跌,铜价上涨;鸦片战争后,大量白银流出又导致银价上涨。

纸钞

清朝鉴于大明宝钞发行的危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发行纸钞。

公元1651年,顺治帝为军需急用,开始发行纸钞,每年发行12万八千多贯,一共发行了十年就停止。鸦片战争后,咸丰帝又开始发行官票,也称银票。面额分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等,根据面额不同票形大小也不同;同时发行大清宝钞,简称钱票,面额从500文到2000文不等,后又发行五千文、百千文等更大面值的钱票。

当然无论是官票、钱票政府都不做兜底作用,不设准备金,不管兑现,因此发行不到半年,均严重贬值,每1000宝钞仅值20到30文钱,官钞更是没人要。同治帝即位后旋即不再发行,钞票宣告终结。除了官方发行之外,民间私人钱庄也有发行银票、典当当票等。

制钱

从明开始,铜钱就更名为制钱。入关以前,清朝就已经开始铸钱,努尔哈赤称帝后铸造有满文的天命汗钱和汉文的天命通宝。皇太极年间仿照明天启帝时期的大钱形制铸造有满文天聪钱,以一当十。

入关后,清朝铸币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为顺治、康熙、雍正三朝,钱制大小基本划一,顺治帝制定标准钱式样“顺治五样”,最初规定铜钱成色七成红铜,三成白铅;

第二阶段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制钱质量逐年下降,钱币小而厚;

第三阶段为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钱制混乱时期。

除了这些制钱,还有一些特殊的钱,如康熙五十二年,为庆祝康熙六十大寿,宝泉局熔炼寺庙的金罗汉铸造万寿钱,又称“罗汉钱”,正面有“康熙通宝”字样,背面则在左右两边分别写“宝”“泉”的满文字。还有一些地方自成体系的货币,如新疆伊犁地区有纯铜铸造的“普尔钱”等等。

前文提到白银与铜钱在嘉庆后价格波动很大,官府随意调整钱的铜成色含量,因此引发了民间私自熔炼私自铸造钱币的现象,加剧了货币流通混乱。

0 阅读:0

一五一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