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古代中国皇权不下乡,在基层社会,维系人与人关系的纽带

瑞亭说历史 2024-08-25 01:12:28

如果你看过小说或者影视剧《白鹿原》,应该能体会到家族在传统社会有多重要。在古代中国,皇权不下乡,行政权力只到县一级。在基层社会,维系人跟人关系的纽带,就两个:一个是家族,另一个是士绅阶层。在《白鹿原》里,白嘉轩是白家的家长,代表家族,维系的是血缘关系;朱先生是读书人,代表士绅,维系地缘关系。

白鹿原剧照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家族。它是渗透到社会毛细血管的基本单位,决定了每个人最底层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家族的稳定

先问你一个问题:在你家里,谁说了算?我想,每个人的答案,一定不一样。有一个说法认为,如今的小家庭里面,不一定是老公,也未必是老婆,而是谁的脾气大,谁说了算!但是在古代中国的家族里面,答案一定是:辈分高的家长说了算。

现代的小家庭以夫妇关系为主轴,传统的大家族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一个大家族,世世代代住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紧密的血缘共同体,有共同的祖宗、公共祠堂、私塾和田地。好多大家族住在同一个大宅院里,在经济上不分家。据说,唐宋时期江州有一个陈氏大家族,号称“天下第一义门”,每顿开饭,一人不到,全族等候,连陈家的狗,也要等所有的狗到齐之后才开始用餐!

规模如此大、纪律如此森严的家族,最有权威的当然是辈分最高的长老了。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什么时候该播种、该收割,天上出现了什么云,会下什么雨,全靠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积累下来的老经验。最有经验的人当然是年纪大的长老了。

而且,农耕文明,长期定居,产生了稳定的宗法制度,家族成员的关系非常牢固。一个家族里最有经验的长老,自然就会成为家族里最有威望、最有权势的人。巴金小说《家》里面的高老太爷就是这样一个说一不二的长老。

儒家的伦理里讲“百善孝为先”。孝顺是对长辈权威的绝对尊重,是中国人的第一美德。儒家家庭伦理当中贯穿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对辈分高的人,不管是父亲、兄长都要绝对服从。

那么家族内部大家要服从的对象一定是男性吗?其实不一定。有些女权主义者批评传统中国是男权社会。但我经常问她们一个问题:《红楼梦》里面的贾府,最德高望重的人物是谁?当然是贾母。贾政虽然是名义上的家长,但是贾母一发怒,儿子只能跪下叩头。因为贾母辈分最高,她才是家族集体的人格化象征,不管这个人格象征的肉身是男性还是女性。

红楼梦剧照

家族的发展

一个家族除了想要稳定,肯定还想要绵延、发展。家族绵延最重要的当然就是有继承人,所以中国人特别重视生儿子,保证血脉延续。家族要发展就得扩大自己的势力。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圈子可以像涟漪一样一层层扩展出去。家族的扩展也一样,就是把圈子做大。有三个方式:姻亲、拟血缘和地缘。

先说第一个姻亲,就是通婚。家族之间通过儿女婚姻,跟其他家族建立姻亲关系。传统社会的婚姻,不许自由恋爱,由父母包办。男婚女嫁和当事人的爱情无关,是一种家族关系网络的外围布局。

所以古人结婚讲究门当户对。什么才叫门当户对?你可能以为是对方有钱或者地位显赫。不一定。钱穆先生有一个很精彩的看法,他说:中国没有阶层,只有流品。他的意思是说,宋代以后,虽然阶层不再固化,但是各个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这就叫作流品。古代社会,可以说是按照文化品位来分层的!

你想想,文人士大夫身穿长衫、举止文雅,整天之乎者也,跟赤脚在农田里干活的农民在文化气质上当然格格不入。所以鲁迅会说《红楼梦》里的焦大绝不会爱上林妹妹。所谓的门当户对,不只是看对方和自己是不是处在同一个阶层,更要看能不能气味相投,有共同的文化流品!

家族扩张的第二种方式,是跟其他家族建立拟血缘关系。你想想,为什么中国的男人关系稍微亲密一点就称兄道弟,而女子之间一旦成为朋友就要互称姐妹?当然,还有的人会拜干爹、干妈。今天,这可能都是个人行为,但放在古代,多半是为了家族势力扩张,把两个不相干的家族,组成一个拟血缘共同体。

不过,婚姻、拟血缘关系的扩张毕竟有限。你不能把邻居同乡一网打尽啊。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就要靠第三个方式:乡缘关系。

你要知道,在差序格局社会里,血缘与乡缘并不是两个无关的领域,简单地说,乡缘就是血缘的升级版,家乡家乡,乡就是家的扩大嘛。家最初是同一个姓氏的血缘共同体,后来社会流动性增加了,外姓人也加入了,于是共同体就从血缘发展到乡缘,于是“家国天下”中的家,不仅指的是家族,也意味着你的家乡。

中国人讲究籍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就算你的祖辈已经离开了老家好几代,你也不再会说家乡话,但你的籍贯还是你的老家。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但他回到老家浙江绍兴,欣然写下了六个大字:我也是绍兴人!因为家乡是你的文化之根。中国人的乡土意识很强,轻易不背井离乡。一旦同一个地方的人在异国他乡碰到一起,就会像见到家人一样亲近。第一分钟说家乡话、第二分钟便认老乡,第三分钟立马结合成乡缘共同体。

中国官场上有一种乡党政治,同一个地方出生的官员结为宗派,拜朝廷中某个大官为乡党领袖,相互提携,输送利益,同时吟诗唱和,联络感情。在中国官场里面,乡党的内聚力,要远远超过纯粹的利益同盟。你想,为什么唐太宗惧怕大臣魏征?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魏征背后有山东士族集团,而唐初的统治者属于关陇军事集团,所以唐太宗不得不对魏征客气一点。唐代初年这两大集团除了门第高下有差距之外,还有地方出身的不同。一个在黄河下游地区,另一个在黄河中游地区,不同的乡缘意识,形成了官场上阵营分明的对立。

我是谁?将到哪里去?

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你从哪里来?说的就是你的家族和家乡。只有知道了从哪里来,你才会明白:我是谁?将到哪里去?

今日思考

这种关系网络就像一张庞大的蜘蛛网,每个人都困在其中,虽然有安全感,得到了家族的庇护,同时也失去了个人的自由。难怪到了近代,觉醒的青年人第一个愿望,就是要冲破这个网,从家族和家乡出走,到城市里寻找个人的空间。但是,来到大都市以后,每个人真的能摆脱血缘和地缘的网络吗?

0 阅读:2

瑞亭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