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表达技巧梳理(三)

老谢语文 2025-01-23 18:04:41

常考的8种描写手法及效果

1、虚实结合

“虚”,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作用:留下“空白”,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有虚有实,虚实结合,丰富内容,充满想象,增强表现力。

例:“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故国”的“雕栏玉砌”依然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2、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做动态、静态的描写,使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作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甚至静景动写,动态静描,能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使诗歌灵活多变,富有诗意,充满美感。

例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3、正侧结合

作用: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为周围的人物或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使被描写的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例:“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前两句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天姥山高峻奇伟之势;后两句运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4、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等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作用:①有点有面,全面而深入地反映事物,突出特征,具有感染力;②材料多样,富于变化,增强可读性;③便于读者形成全面完整印象,增强说服力。

例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前两句为“面”,千山无鸟飞行的踪影,万径无人行走的痕迹;后两句为“点”,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独自一人在寒冷的江面垂钓。点面结合,突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傲岸不屈的精神品格。

5、白描

以勾勒特点,不设喻、少修饰为特征的描写方法。

作用:①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②语言简洁洗练,真切自然,毫无做作之嫌。

例句:“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主题。

6、细节描写

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写。

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等作用。

例句:“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作者被贬他乡,且“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的消息时,竟“惊坐起”。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真意浓,耐人咀嚼。

7、从不同视角描写

作者常常通过变化观察角度来描摹事物,如由远及近(远眺、近看),由高到低(仰视、俯视)等。

作用:①使视觉形象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生动活泼;②使读者对视觉形象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前两句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后两句写俯察所见花草。这两联细致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给人以清新之感。

8、结合多种感觉描写

调动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

作用:描写丰富,感觉细腻,使读者感受丰富而真切。

例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0 阅读:0
老谢语文

老谢语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