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没有被封神,可他高坐国家级神庙首席六百年,代表国家武德

龙历史豹鸡 2025-03-04 05:28:41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重视文武双全,讲究文治武功。正所谓:

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天下,执此二柄,用以经邦。

因此,古代中国会为历史上在文、武两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贤立庙祭祀,香火不绝。最典型的就是在唐代发展出的文宣王庙、武成王庙两大系统。

文宣王和武成王,必须是在文和武两个领域当仁不让、无可争议、领袖群伦、泰山北斗的千古宗师,最能够代表中国人对文武的价值追求,是文武的化身。

毫无争议的文宣王庙

谁来当文宣王,完全没有争议,有且只有孔子他老人家有资格,得到自古以来的一致拥戴。

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先生

孔子生前没有爵位,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代统治阶级不断追授和追加孔子各种爵位,最终在唐代被封王。

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加封孔子为文宣王,并封孔子弟子颜回为兖国公,孔门十哲中其他九位封侯爵,七十二弟子中其他六十二位封伯爵,孔子嫡传子孙从褒圣侯晋封文宣公。设立国家级祭祀孔子的场所,文宣王庙,建筑规格、祭祀等级,一切都选用最高的帝王级待遇。

文宣王庙中,孔子坐主位,亚圣孟子坐次席,孔门十哲配享。这一格局,后世基本沿袭,如果再有大儒诞生,比如朱熹、张载这样级别的大儒,就随时加进配享行列。

文宣王庙的等级规格,没有争议,如果有争议,也只是嫌等级还是太低,配不上孔子,还要再追加,文宣王庙中设立的配享先贤,也基本没有争议。

曲阜孔庙大成殿

武成王庙的发展历程

那么,武成王是谁呢?

武成王就是姜子牙,姜太公。姜太公是姜姓吕氏,名叫吕尚,也称太公望,是商朝末年、西周初年的人物,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亡殷商、建立周朝的关键功臣,在西周初年被封于齐,是齐国的开国之君。相传,姜太公著《六韬》,是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武成王,齐国太公,姜先生/吕先生

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下令设立太公庙,春秋两季官方组织祭祀,每当有军事行动,大军出征之前,也都要到太公庙告祭。虽然没有正式设立武成王庙,但太公庙已经在事实上具备与文宣王庙相对的功能与相似的地位。

文宣王庙有亚圣,太公庙也有类似角色,那就是西汉的张良,《三国演义》称“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二人功勋相亚,张良坐次席也很合适。

武成王庙的次席,西汉留侯张先生

唐肃宗上元元年,姜太公被唐朝正式封为武成王。

因为这个时候是安史之乱时期,面对如此危机,时代召唤武德,唐肃宗在诏书中,开宗明义的指出:“定祸乱者,必先于武德,拯生灵者,谅在于师贞。”因此,唐肃宗下令,追授姜太公为武成王,设立武成王庙,一切规格等级比照文宣王庙进行配置,并下令尽快筛选古今名将配享,以呼应文宣王庙的亚圣、十哲、七十二弟子。

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武成王庙的各位先贤最终确定下来,一共选定了七十四位历代名将。对应亚圣位置的,仍然是西汉的张良;对应十哲位置的,有九位名将,分别是春秋时期的田穰苴、孙武,战国时期的吴起、乐毅、白起,汉朝的韩信,三国的诸葛亮,唐朝的李靖、李勣;对应七十二弟子的,共有六十四位名将,包括孙膑、管仲、卫青、霍去病、关羽、张飞、郭子仪、李光弼等。

武成王庙的人员构成争议

军事家群体普遍涉及复杂的利益冲突和道德争议,不像文宣王庙系统的思想家群体那样存在一个普世价值,所以,武成王庙系统始终充满争议。

最初的争议,就主要围绕武成王庙配享人员的构成。早在太公庙时期,就有人提出,姜太公和张良,一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二没有什么关联,把他俩凑到一块供奉,不伦不类,强烈要求把张良迁到汉高祖庙去配享。

等到七十四名将定下来之后,关于武成王庙队伍的争议就更大了。从名单中可以看出,没有争议才是不正常的。像管仲、范蠡、诸葛亮,并不是专职武将,相比于军事家的身份,他们更多还是政治家。还有大批的人存在问题,有的人道德败坏,有的人下场悲惨,有的人名不副实。

渭滨垂钓图

武成王庙的道德困境

其实,关于人员构成的争议倒还在其次,更大的争议是,武成王庙到底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甚至是,到底有没有必要设立国家级的武成王庙。

唐德宗贞元二年,一场大论战爆发。争议缘起于兵部侍郎李纾。李纾认为,武成王没有资格与文宣王享受同等待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是万世师表,自生民以来,一人而已,对孔子理应予以最高规格待遇。至于姜太公,他的功业仅泽被有周一朝,与孔子完全没有可比性。因此,李纾建议降低武成王庙的祭祀规格。大部分官员都支持李纾。

但有几位官员,观点更加激进,认为李纾的主张不够深入,没有触及本质。他们认为,姜太公固然战功显赫,“在周有大功矣”,但是“于殷谓之何哉”,他是西周功在社稷的开国元勋,却是殷商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严涗主张撤销武成王庙,恢复到唐玄宗时的太公庙;陆淳更激进,主张连国家级的太公庙也不能留,仅在姜太公钓鱼遗址处给他弄个祠堂,表示个意思,就可以了。

但是,以令狐建为首的二十四位武将坚决反对贬黜武成王庙,认为战争年代应当尊崇武教,裁撤武成王庙不利于鼓舞军心,且武成王庙从唐肃宗设立已有很长历史,一直都没有问题,现在提出来裁撤,纯属瞎折腾。

周成王,是姜太公的外孙

这场论战持续一个多月。最后,唐德宗综合研判,决定保留武成王庙,但是按照李纾的建议,略微降低祭祀规格,低于文宣王庙的规格。

于是,从唐朝一直持续到明朝洪武年间,武成王庙一直作为国家级的武庙,代表国家充沛的武德,直至洪武二十一年间裁撤。

但武庙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精神层面需求,人们需要一座武庙。随着时间迁移,特别是伴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长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日趋成熟,并达到巅峰。《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小说大获成功,关羽、岳飞义薄云天、精忠报国的形象深入人心,以关羽和岳飞为主角的庙宇遍地开花。久而久之,关岳庙慢慢的就成了地方上和民间的武庙,但不是国家级武庙。

岳飞精忠报国

至于姜太公,文学作品也深刻的改变了他的形象。《封神演义》的爆火,让这位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齐国国君,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在昆仑山修仙的老头。而在国家层面,武成王庙裁撤后,姜太公作为西周重臣,被迁入历代帝王庙配享。

但无论如何,姜太公曾经高居古代国家级武成王庙之巅,享受天下香火,为中华文明的充沛武德代言。

姜太公骑着四不像,手持打神鞭

0 阅读:8
龙历史豹鸡

龙历史豹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