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东方》中的穿帮镜头集锦,最离谱的是外滩建筑竟然忽增忽减

文学私秘 2023-01-06 20:54:01

电视剧《破晓东方》播放,观众对由张嘉译扮演的陈毅一角诟病最多,确实,张嘉译很难演绎出陈毅的幽默、霸气、豁达的形象气质。相对而言,张嘉译的形象定调偏阴柔,本来在形貌上就与人物原形相差较大,现在又要在剧中展现出自己不具备的一种气质,自然使得他在剧中的形象塑造让人感到很尴尬,演员自己演起来也相当吃力。

除了主要角色让观众觉得严重偏离人物原型的气质、风韵之外,《破晓东方》在画面的营造中,也显示出穿帮镜头较多的尴尬。

我们略举数例。

《破晓东方》反映的上海解放期间的这一段历史事实,自然上海的外景镜头,必定成为电视剧重点表现的对象。

但奇怪的是,影片里多次出现的外滩镜头,里面呈现出的外滩建筑,竟然是来自于不同时期,因为资料来源不同,导致同一时期的上海外滩建筑,忽增忽减,令人觉得,上海的外滩似乎是被施予了魔法,时而是以一种面目出现,眨眼之间,又换了一个形态。

在电视剧开首的一个沿着外滩由南向北快速切进的镜头中,可以看到,呈弧形排开的外滩建筑,急速闪过。可以看到远处的尖顶的沙逊大厦的建筑,在它的身边,是同样身高的中国银行大楼的身姿,这一组镜头,还是大体反映了电视剧反映的时代——1948年的上海外滩的建筑形貌。

但是在片尾的一组外滩建筑镜头中,沙逊大厦非常醒目,但它的身边的中国银行大楼不见了,原来应该立足着中国银行大楼的地方,横亘着一座陌生的建筑。

尖顶的沙逊大厦边上不见了中行的高楼

在电视剧第一集中首次出现上海的画面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一组违背历史事实的如出一辙镜头。

镜头里,可以看到正面的沙逊大厦的显著身影,在沙逊大厦的旁侧,同样没有中国银行大楼的身影,而是出现了一座与沙逊大厦连缀在一起的建筑形貌,而这座毗连的建筑从来没有在上海外滩出现过。

右侧建筑就是被中行大楼替代的“德国总会”

在中国银行大楼建成之前,它的原址上,有一座建筑,这就是“德国总会”,它被认为是外滩最漂亮与最具特点的建筑,一战后,德国战败,这座建筑被中国政府接管,从而成为中行行址。之后,中国银行在这一块地皮的基础上,建成了目前的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楼于1934年开始建筑,1937年竣工,但随着上海被日本侵占,这座大楼一直没有最终完工,直到日军侵占了租界区,这一大楼才被汪伪中央银行使用。

1937年的外滩图片

我们可以在1937年的上海外滩的图片里,看到中国银行大楼还未完全竣工,尚裹在脚手架之中。

这也是表现上海的影视作品里最容易出错的一个场景地段。

《建军大业》中的外滩

比如在《建军大业》中的外滩镜头,这里出现了沙逊大厦,故事时间点在1927年,但沙逊大厦在1927年正在建造中,包裹在脚手架里,根本未如电影里所表现的那样,以今天的面貌示人。

《忠诚与背叛》中的外滩

在2012年拍摄的电影《忠诚与背叛》中也有一组外滩镜头,可以看到沙逊大厦与中国银行大楼比肩而立,但在电影表现的1927年,中国银行大楼根本还没有建造,何以显示在银幕上?

《不夜城》中的外滩镜头

拍摄于1957年的《不夜城》中,最早反映的时代是1935年,当时中国银行大楼也没有最终建成,但在镜头里,却可以看到中国银行大楼的身影。

《一步之遥》中的外滩

在姜文导演的《一步之遥》中,中国银行大楼位置处,出现了一座建造中的建筑样貌,但是在影片设定的军阀混战的时间段里,这里出现的建筑应该是“德国总会”,根本没有中国银行大楼什么事。

电视剧《破晓东方》让人不解的地方,是它时而正确地还原了大体还算合理的外滩建筑,但在正面的镜头以及从北面向南观看的镜头中,将中国银行大楼给抹去了,而添加了一个不知来历的丑陋建筑,与沙逊大厦连缀在一起,彻底地改变了1948年的真实的上海外滩地貌。

电视剧中,张冠李戴的镜头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其中第一集里表现国民党特工查询地下工作者李白的拍发电报的所在处,前一组镜头,从霓虹灯的招牌中,可以看出是先施公司,此一位置,应该在南京路。

但下组镜头,就来到了李白的巷子口,而李白家的真实所在位置,在虹口处,与南京路相距甚远。

而电视剧中对李白所在的居住点,也与真实的李白的实际住房大相径庭。我们可以从李白故居看到,这是一座独门三层的建筑,一楼有一个小门,很不醒目,但在电视剧中,特务打开了一个共用的小院门,然后沿着楼梯,爬到了二楼,找到了李白的家门,从这里闯了进去。这样的近似于大杂院的居住方式,不利于地下工作者的隐蔽,不知电视剧为何不实地勘察一下,力求使得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当年战斗生活更为可信。

在剧中,我们看到字幕显示:“国民党布置上海周边防御”,但所用的背景镜头,却是电影《大决战》中的画面。

这些镜头包括《淮海战役》中那一段著名的黄维部队进军的长镜头。

《辽沈战役》中廖耀湘兵团出击营口的大军云集的画面。

还有是《淮海战役》里黄伯韬兵团后撤至陇海线上的运河大桥的场面。

而此时三大战役早已结束,把之前的“三大战役”里的国民党移师场面,用在上海防御战时期,显然在时间、地点上都不具有匹合性。

大决战》是很多革命题材影视作品引用最多的一部电影,反映出《大决战》的宏阔场景,依然具有强悍的视觉冲击力。但这种随意且任意地把《大决战》里具有特定内涵的历史情境的还原镜头,用到同一时期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却不加选择,反而破坏了后续拍摄的革命题材影视作品的自成体系风格,也反映出我们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没有创造出超越《大决战》的新的视觉塑造,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革命题材影视作品的反思与警醒。

2 阅读:2176
评论列表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