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的形象大多都是积极正面的,但刘邦的历史评价却并不好。
与率真勇武的西楚霸王相比,他成了一个虚伪狡诈的反面角色。他为人粗鄙,毫无道德感,行为举止没有礼数,鄙视儒生,在儒冠上小解。他好吃懒做,年轻时拉帮结派,带着狐朋狗友鬼混,想带着他们到嫂子家蹭吃蹭喝。他小肚鸡肠,因为当年嫂子拒绝了他无理的要求,当上皇帝后,在爵位上羞辱自己的侄子。他薄情寡义,被项羽追着逃跑时,想着把自己的儿女推下车。他有违孝道,项羽要烹杀他父亲时,还说着分一杯羹。
没有人能想到,就这么个无赖怎么会开创一代王朝。
人们常常把他的成功归功于知人善任,仿佛一切都是初汉三杰等人的功劳,没了他们他啥也不是。他的帝位真的是这么混出来的吗?
一、为什么人才都愿意归顺刘邦?
初汉三杰,个个都是人才,为什么他们愿意屈居于刘邦之下呢?
萧何原为一个小小的县吏,作为一个地方的小官,刘邦闹事,萧何帮忙擦屁股。
刘邦早年十分仰慕信陵君,曾跟随信陵君的门客张耳游历四方,回来之后,不想局限于县里,有了想去天下闯荡一番的想法。及至天下反秦,人们想让萧何、曹参为首领,带着大家反秦。
但是他们俩都是没有野心的人,同时害怕失败后被灭族。众人后来只得推选刘邦为首领,而这个位置却是个烫手的山芋。
一旦成功,自然飞黄腾达,但是如果失败,第一个被灭族。萧何缺乏刘邦在大局面前的勇气,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刘邦总是能果断地抓住机遇。
再说张良,张良是韩国贵族后代,国灭后,抛弃了自己贵族身份,当了一个刺客。他不是那些纨绔子弟,多年的历练使他成为了一个深谙社会的人。张良在第一次见刘邦时给他讲解兵法,刘邦不仅听进去了,还完全言听计从,这让张良受宠若惊。他不是没有给别人讲过,但没多少人理解他,重视他。而刘邦对他的言听计从,彻底打动了他。
最后是韩信,作为在历史上留下几十个成语典故,被誉为“兵仙”的奇才。
韩信的早年却并不顺利,吃不上饭,经常挨饿,还曾受过胯下之辱。后来跟随项羽,他提的意见却并不被重视。直到后来跟随汉军,萧何月下追回了他之后,被刘邦拜为大将军,成为了汉军军事一把手,他的光芒逐渐在历史上闪耀。
在楚汉战争胶着之时,项羽朝他抛出橄榄枝,甚至手下人让他自立为王,可他都拒绝了。
韩信如果真的自立,说不定就不会落得个兔死狗烹的结局。
他之所以不肯背叛刘邦,从根本上说是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
从上述三人的经历来看,刘邦极为擅长笼络人心。作为一个统治者,不需要什么都懂,只需要会用合适的人即可。
二、被军神掩盖的才能——刘邦的军事素养。
我们看历史的时候,总感觉刘邦在军事上就是一个白痴。
他起兵之初,屡战屡败,而后来组建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被项羽的三万人吊打。这一切看来都能得出一个结论,刘邦是个军事白痴。
但是这真的能说明他不懂军事吗?
我们从头来看,起兵之初,屡战屡败,情有可原。毕竟学习从来都是从无到有,初期的失败算是积累经验。
刘邦攻入咸阳,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后来开国后的诸侯歼灭战争,把一个又一个诸侯逼死。
三、从项羽的失败看刘邦的成功。
什么是领导?简单地说就是管人管事的。刘邦就是一个杰出的领导。
虽然他文武并不是非常出众,但他有二大法宝。
一、笼络人心。刘邦的手下个个都愿意为他卖力,最后在剿灭项羽时,靠人硬生生把项羽耗死。
二、知人善任。刘邦对于手下人大胆信任,萧何、张良、韩信个个都是人才。如果没有刘邦的任用,不过是无名之辈。同样,他们的才能在被刘邦重用后也回报了刘邦,统一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