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巅峰滑落,强者落幕
走上人生巅峰的吴佩孚,对于未来的中国局势,也曾有过美好的畅想。据史料记载,1924年时,吴佩孚去武汉三镇视察。当时,武汉各界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在武汉的外国租界大使们,也都去火车站热情欢迎了吴佩孚。
可当外国大使,希望邀请吴大帅去武昌租界里走一走,看一看时,却遭到了吴佩孚严厉拒绝。他当时跟身边的人说:这些租界是晚清丧权辱国的产物,倘若我统一了全中国,势必将这些洋人都赶出去,到时候收回租界地盘,再进去走一走也不迟。
老话常说:人生无常,走上人生巅峰,怀着统一中国梦想的吴大帅,却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遇到了人生中最强的对手。
吴佩孚崛起的同时,在中国南方的广州黄埔,由孙中山发起,国共两党创办的“黄埔军校”,也开始为新革命运动培养武装力量,以先进的革命思想作为指引,用“军官速成班”的裂变方式,迅速培养起一支战斗力顽强,革命信念坚定的队伍。
这支拥有强大“思想主义”支持的队伍成型后,于1926年发动了民国史上著名的北伐。
而以黄埔军校为班底的北伐军,主要消灭的对象,就是当时中华大地上,大大小小的割据军阀势力。黄埔军从广州起兵,首先对控制广东地区的陈炯明发起了战争。结果,在民国史上,也算得上一号人物的陈炯明,显然不是黄埔北伐军的对手,三下五除二,北伐军基本没费吹灰之力,就将陈炯明彻底消灭,统一了广东地区。
消灭了广东军阀陈炯明后,黄埔北伐军,开始兵分三路,按照东路,中路,西路齐头并进的军事战略,向着北方挺进。在这个过程中,控制东南五省的孙传芳,成了北伐军重点打击对象。在东路军和中路军的猛烈攻势下,民国史上赫赫有名的孙传芳被打得一败涂地,而他控制的东南五省,也悉数被黄埔北伐军占领。
北伐军势如破竹的军事攻势,令民国那些军阀们非常震惊。尤其是吴佩孚和张作霖这些大军阀,起初他们都觉得黄埔北伐军都是一些新兵蛋子娃娃兵,万没想到北伐军会有如此战斗力,即便是老牌军阀孙传芳,也无法抵抗北伐军的攻势,孙传芳被消灭后,吴佩孚和张作霖开始相互联络,谋求对抗北伐军的计策。
当时,张作霖把吴佩孚邀请到北京,经过商议后,张作霖建议吴佩孚调集精锐部队,在武汉三镇一带布防,凭借长江天堑来消灭北伐军。而张作霖则主要在山东地区阻击北伐军,并且重点消灭北方地区的革命党。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似乎张作霖联合吴佩孚这个作战方略也很合理。毕竟张作霖的地盘主要在北方,因此,他选择主动承担起清剿北方革命党及军事武装,而吴佩孚的势力范围在长江中上游一带,所以,吴佩孚自然也就承担起驻守长江防线的重任。
但张作霖在安排作战方略的时候,也有不为人知的目的。张作霖深知,北伐军的主力部队在消灭了控制东南五省的孙传芳后,矛头已经对准了长江中上游的吴佩孚。而北方的革命党及山东地区的北伐军,基本属于北伐队伍里,军事实力最弱的一部分。因此,在这次抗击黄埔北伐军的战役中,张作霖很巧妙地把吴佩孚推到了北伐军最猛烈的枪口之下,而自己坐镇北方,却能在军事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实力。
吴佩孚当年或许也考虑过张作霖这种“南北分头”抵抗作战方略对自己的不妥之处。但吴佩孚也明白,想要让老辣的张作霖离开北方,去长江沿线跟黄埔北伐军作战,基本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北伐军主力部队。可吴佩孚或许万万没想到,张作霖在制定这项作战计划时,已经将他算计在其中。以至于后来吴佩孚跟北伐军激战的关键时刻,张作霖不但没有帮忙,反而是背后给吴佩孚来了“一刀”。
1927年,黄埔北伐军在攻取了湖南之后,很快便来到了武昌城下。武昌作为长江重镇,并且又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摇篮,在军事和政治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因此,北伐军和吴佩孚部队,都十分看中武昌。但无奈北伐军战斗力太过强大,尽管吴佩孚投入重兵去巩卫武昌,可还是没有守住。北伐军获得了胜利,并占领了武昌。这一仗失败之后,吴佩孚从河北和河南地区,几乎把自己全部家底儿部队都调到了汉口,希望凭借长江天堑,在汉口地区与北伐军进行决战。
1927年10月10日,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纪念日,北伐军在武昌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二次北伐”誓师大会。随后,北伐军士气高昂地对汉口发起进攻,尽管当时吴佩孚投入二十几万部队镇守汉口,但经过十多天的战斗后,吴佩孚的部队显露出疲态,眼见汉口要失手之际,吴佩孚开始给张作霖发电,希望张作霖能调集部队赶到汉口支援他。
张作霖表面上答应了吴佩孚的请求,并且也派出了一支五万人的部队,从北京开始南下,但张作霖派出的这支援部队,行军非常缓慢,更为严重的是,张作霖部队路过河北,河南等地区时,都要将吴佩孚留下来驻守的部队缴械,并且安排自己人任地方长官。
张作霖这种行径,就是在侵吞吴佩孚的后方根据地。他这种背后“捅刀子”的举动,不仅没有给汉口激战的吴佩孚提供任何军事支援,反而让吴佩孚的军心大乱。抵抗了几个月后,吴佩孚的部队几乎被消耗殆尽,汉口、汉阳相继失守。而吴佩孚,只带着两千多残兵败将一路北撤,向西北撤退,最终来到了四川。
民国军阀混战时期,那些大小军阀,几乎没有道义可言。当某个军阀实力强劲时,周围小军阀都会去巴结奉承,一旦兵败失势,那其他军阀也恨不得赶快上去踩一脚。这也是民国军阀身上的一个时代特质。
曾经声名显赫的吴佩孚,带领两千残兵败将来到四川地界时,控制四川地区的军阀刘湘,也没给吴大帅面子,随即就把那两千人的部队缴了械。吴佩孚虽然之前势力强大,但面对如此境遇,也只能接受现实。
五、人虽远去,精神犹存
吴佩孚武汉兵败后,在四川呆了几年。四川军阀刘湘虽然把吴佩孚剩下的两千人缴了械,但碍于吴佩孚在民国军政上的威望,刘湘也不敢对吴佩孚个人怎么样,反而是好吃好喝的供养着吴佩孚。
说来也奇怪,吴佩孚虽然是地位显赫的大军阀,但平日生活却非常节俭,吃喝穿戴基本和老百姓无异,都是粗茶淡饭,粗布衣服,除了看书,也就是偶尔散散步。并且也不近女色,身边只有夫人一个。
后来,刘湘觉得把吴佩孚这个大人物留在四川也是个隐患,毕竟万一有吴佩孚旧部前来投奔,那他的地盘必定会陷入纷争。于是,刘湘就跟吴佩孚商量,希望他能离开四川去往北京。
倒台后的吴佩孚,似乎把一切事情都看得很淡,他也明白刘湘是怕自己给他惹麻烦,就爽快地答应刘湘,不久后就离开四川去北京定居。
吴佩孚临行之时,刘湘曾送给他大量钱财金银珠宝,但吴佩孚分文未要。他只带着自己换洗的衣服,以及几大箱子书,坐上一辆马车就离开了四川。
当时,张学良听说吴佩孚要来北京定居的消息后,马上派人在北京买了一处小院送给了吴佩孚,还时常派人给吴佩孚送生活费。
据张学良后来回忆,吴佩孚为人正派,恪守儒家思想,并且不贪财,从不克扣部队军饷,对老百姓也很好。因此,吴佩孚是张学良最钦佩的一位民国军阀。或许是当年父亲张作霖对于吴佩孚兵败,有过不光彩的行为,所以张作霖很想帮助晚年时期的吴佩孚。
但吴佩孚定居北京后,对于钱财,权利等等事情,已经看得很淡。张学良送来的大部分钱财,吴佩孚都退了回去,只留下很少部分,用吴佩孚的话说:够生活就行,钱多了也没用。那时候,吴佩孚不再过问世事,曾经的那些部下,或者官员政治人物也都闭门不见,一心研究佛法和儒学。
抗战爆发后,日本人曾力邀吴佩孚担任日伪政权高官,但遭到了吴佩孚的痛骂。并且吴佩孚利用自己曾经的影响力,经常去公共场合宣扬抗日救亡运动。他的这一举动,让日本人大为恼火。
于是,在一次治疗牙病时,日本人买通了牙医,用下毒的方式,谋害了吴佩孚。一生怀有家国梦想,曾身为民国时代最显赫军阀之一的吴佩孚,就这样死在了日本人手里,着实令人惋惜。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为了表彰吴佩孚在抗日战争时期,铁骨铮铮,宁死不做汉奸的民族精神,给他重新举办了盛大的国葬仪式,当时,国共两党政要,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几乎都派代表参加了吴佩孚的葬礼。
蒋介石还亲自为吴佩孚书写了挽联,并且全程主持葬礼仪式,而在葬礼仪式上,吴佩孚也被追封为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随后他被葬入北京玉泉山下,墓地一直保留至今。
纵观吴佩孚的一生,因一件意外事件,让他从一个秀才读书人,变成行伍军人,后又抓住时代机遇,成为美国时代周刊上的“中国最强者”。
当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年老的吴佩孚,又展现出宁死不做汉奸的民族精神。吴佩孚的一生,除了传奇之外,仿佛更能透出一种顽强的“彪悍”,而这种深入精神层面的彪悍人生,每当提及,也无不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