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制潜艇战与一战的转折点

以丹聊历史 2024-11-08 02:11:44

1916年底,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国内出现严重的饥荒。为了扭转颓势,德皇威廉二世决定于1917年2月1日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攻击所有驶往英国的商船。

然而,这项决策在德国内部引发了争议。文官集团反对这项政策,担心此举会激怒美国。

他们甚至秘密联络英国,试图通过谈判换取德军撤出比利时。与此同时,文官集团也与法国进行了秘密接触。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最终导致英法两国互相知晓对方的秘密谈判,外交和谈的大门就此关闭。谈判的失败,也为军方强硬派夺权创造了机会。

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崛起

1916年6月,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进入陆军统帅部。这两位战功赫赫的将领主张即使德国面临饥荒,也不能让英法好过,他们的强硬立场迎合了威廉二世的意愿。

在他们的影响下,威廉二世最终决定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德国潜艇被授权无需事先警告即可击沉任何驶往英国水域的商船。

此举不出所料地激怒了美国。一战爆发后,美国奉行“光荣孤立”政策,但并未完全置身事外。通过向协约国出售军需物资,美国上下获利丰厚。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同盟国逐渐失去订单,到1917年初,协约国成为美国唯一的客户。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切断了美国资本巨头的财路,美国总统威尔逊随即警告德国停止这一行动,否则将断绝外交关系。

一些人认为美国总是“鸡贼”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方。事实上,当一战进入第三个年头时,两大阵营都已精疲力竭,美国的实力决定了它无论选择哪一方,都将左右战争的最终走向。

即便面对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美国海军也有能力扰乱北大西洋的航运,切断协约国的补给线。资源极度匮乏的协约国若失去外部支援,注定无法支撑太久。

面对美国的威胁,德国本应有所收敛,但威廉二世却低估了美国的军事潜力,认为美国陆军孱弱,即便参战也需要一年时间进行动员,而届时协约国可能已经崩溃。此外,沙俄的颓势也让威廉二世看到了在西线速战速决,赶在美国参战前击败英法的希望。威廉二世的误判最终导致德国与美国断交。不久之后,德国试图策反墨西哥进攻美国的密电被截获,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对德宣战的决议。

东线崩溃与俄国革命

美国参战前夕,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为了获得协约国的承认和支持,新成立的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决定继续参战,并在东线发动了克伦斯基攻势。

然而,俄军早已士气低落,大量士兵临阵脱逃。德军和奥匈军队抓住机会发动反击,重创俄军。

克伦斯基将失败的责任归咎于俄军将领,但更换指挥官也未能挽回败局。科尔尼洛夫将军发动政变,试图恢复君主制,进一步削弱了临时政府的威信。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抓住俄国政局动荡的时机,于1917年9月1日发动里加战役,打开了通往圣彼得堡的大门,彻底解除了东线压力。里加战役的失利成为压垮俄国临时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久之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

苏俄政权建立后,随即面临与临时政府同样的困境:德国咄咄逼人,要求割地赔款换取停战。俄国国内厌战情绪高涨,军队士气低落,但德国提出的条件苛刻,接受意味着巨大的耻辱。

苏俄高层意见分裂,最终在数月的拉锯战后,被迫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根据条约,苏俄丧失了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5000万居民、54%的工业区以及33%的铁路。

俄国退出战争激怒了协约国,各国纷纷出兵干涉,为后来的俄国内战埋下了伏笔。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焦点仍在西线,美军已经抵达欧洲,其动员速度远超德国预期。

面对协约国压倒性的物资优势,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意识到战争已无法取胜,体面地退出战争成为最佳选择。然而,主动求和意味着示弱,可能面临如同苏俄一样的境遇。

如果因为议和而遭受损失,威廉二世将失去政权,甚至遗臭万年。鉴于德军仍然占据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且德国本土尚未遭到入侵,德国表面上没有理由让步。既然无法直接求和,只能继续战斗。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计划在西线索姆河地区发动一场包含五个行动的决定性攻势,希望重创英法联军。鲁登道夫设想,若攻势顺利占领亚眠,德军可以将英法联军分割,迫使英国远征军撤回本土,进而直捣巴黎结束战争;若攻势受阻,则尽量杀伤敌军,伺机与协约国达成合理的停战协议。

1918年3月20日,62个德军突击师集结于比法边境。这些突击师由西线德军老兵组成,经过集中训练,战斗力强悍,与负责驻守战壕的老弱病残形成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英军远征军司令黑格元帅却盲目自信,认为凭借强大的炮火和坚固的防线足以击退德军。

索姆河的突破与英法联军的混乱

3月21日凌晨,德军发动了被后世称为“皇帝攻势”的最后一搏。在密集的炮火准备后,39个德军师,以精锐的暴风突击队为先锋,向英军阵地发起猛攻。

暴风突击队由经验丰富的士兵组成,装备精良,擅长寻找敌方防线弱点并打开缺口。在炮火和暴风突击队的双重打击下,英军新兵损失惨重,阵地迅速失守。

英军第五集团军司令高夫请求法军总司令贝当支援,但贝当以德军即将进攻兰斯为由拒绝。实际上,这是鲁登道夫散布的假情报,利用贝当不愿支援友军的性格,瓦解英法联军的合作。

与此同时,英军第三集团军的阵地也被德军突破。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德军持续追击撤退的英军。

至3月24日,英军退守索姆河,但防线岌岌可危。英军再次向贝当求援,贝当又以“德国黑科技”——巴黎大炮轰炸巴黎为由拒绝支援。

巴黎大炮虽然射程远,但精度有限,其主要作用是扰乱巴黎市民,而非军事打击。贝当以此为借口拒绝支援,引发英军强烈不满,甚至扬言放弃抵抗。

面对英法联军的混乱局面,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与法国总理克里蒙梭紧急会晤,决定组建联合指挥部,由法国陆军参谋长福煦元帅担任总司令。福煦上任后立即调遣法军支援英军,稳住了战线,德军的攻势逐渐受阻。

0 阅读:0

以丹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