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养儿防老,可如今的世道,儿女越多,老了反而越不如意。这话我深有体会。
我是李桂香,今年六十五岁,在江南小县城菜市场卖酱瓜。每天凌晨四点,天还没亮,我就得起床腌制新一批的酱瓜。这手艺是我婆婆传下来的,说是祖上在御膳房当差时得来的方子。
老伴走了整整一年了。那时他躺在医院,我守在床边,看着他干裂的嘴唇,想给他润润,可他摆摆手:“省着点花,别让儿子们为难。”这话听得我心里堵得慌。
我和老伴生养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在工地当包工头,二儿子开货车跑长途,小儿子在市里工厂上班。一个比一个有出息,可老伴生病那三年,没一个回来看过。
记得那天医生说要转重症监护,需要交五万块钱。我给三个儿子打电话,大儿子说工地上工人工资还没发,二儿子说车刚修完欠了钱,小儿子直接不接电话。
没办法,我把老伴留下的那点积蓄全拿出来,又跟街坊邻居借了一圈。好不容易凑够钱,可老伴还是走了。他走的时候,眼睛睁得大大的,像是有什么话要说。
欠下的医药费足足二十多万。三个儿子说要帮还,可一年过去了,连个影子都没见着。倒是他们轮流来问我,要把老房子卖了分钱。
那房子是老伴生前的心血,省吃俭用盖起来的。可我还是咬牙卖了,把欠的钱都还清,自己在菜市场后面租了间小平房。
腊月天气冷,我早早起来腌制酱瓜。这手艺是婆婆临走前教的,说是传家宝,得好好传下去。当年她手把手教我,说酱瓜要用老黄瓜,新打的井水,要在夜里腌制,这样出来的味道才正。
刚开始摆摊,生意惨淡。有时候一天就卖出去两三斤,赚的钱连房租都不够。可我还是坚持,每天四点起床,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择菜、切瓜、配料。
慢慢地,街坊邻居发现我这酱瓜味道特别,清脆爽口不咸不淡,就开始有了回头客。有个老太太每次买都说:“闺女,你这酱瓜跟我娘做的一模一样。”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靠着卖酱瓜,总算能养活自己。三个儿子知道后,倒是挨个来了电话。大儿子说这酱瓜配方值钱,要拿去开厂;二儿子说要把我这个摊位盘下来,让他媳妇来经营;小儿子更直接,说要我把配方教给他媳妇。
我一个都没应。这是婆婆留给我的唯一念想,我得好好守着。
有一天,来了个年轻姑娘,买了几斤酱瓜,吃着吃着就哭了。我问她怎么了,她说吃着跟小时候的味道一模一样。后来她每天都来,有时候买,有时候就坐在旁边看我切瓜。
渐渐地,我们熟络起来,知道她叫小云,是个孤儿,在附近开了家小饭店。她说想跟我学这手艺,我看她诚心,就教了她。
没想到这一教,倒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的事。那年我在医院照顾老伴,遇到个抱着婴儿的女人。她说孩子得了重病,没钱治,想把孩子送人。我一时心软,把刚发的工资给了她。
小云听完这事,突然拿出一个泛黄的信封,里面是张照片,照片上是年轻的我和那个女人。原来,小云就是那个被送走的孩子。她打听了很久,终于找到我。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三个儿子听说我有个干女儿,还要合伙开店,全都炸了。大儿子说我偏心,二儿子说要告我重男轻女,小儿子直接跑来撒泼。
就在这时,小云拿出一叠资料。原来这些年她一直在找亲生父母,查到那个女人是个诈骗犯,专门骗好心人的钱。这些资料都是派出所的档案复印件。
三个儿子听完,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小云说:“阿姨,你教我的不只是做酱瓜,还教会我做人。我想和你一起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就这样,我和小云合伙开了家小店,就在菜市场门口。每天天不亮,我们两个就忙活起来。街坊邻居都说,这对母女,一个教得好,一个学得好。
三个儿子后来也来道歉,说要尽孝道。我只说了句:“好好过日子就是尽孝道。”现在我和小云过得挺好,店里生意红火,她还给我买了医保。
有时候躺在床上,我想起老伴,想起婆婆。或许她们早就知道,传家的不是那张配方,是做人的道理。
那么大家说说,在这个世道,究竟是房子重要,还是那碗生活的咸淡更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