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纵使被后梁太祖朱温戴了绿帽子,依然为后梁死节

书兰聊历史 2023-05-19 01:44:12

前言:华夏古代王朝更迭频繁,涌现出了许多“开国之君”。一般来说,凡开国之君,应该是口碑不错的非常之人,然而后梁太祖朱温却是个例外。提起他,人们基本想到的都会是贬义词,这倒不是因为他篡夺了大唐江山,毕竟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没有他,也会有别人。人们对他的反感主要是因为他在建立自家王朝后“飘”得厉害。

尤其是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肆意给别人送“绿帽”,甭管是他的亲信大臣,还是他的儿子,他都照送不误,这也就导致他所缔造的后梁王朝仅存续17年。人们不禁想问,这样的朱温,这样的后梁,还会有忠臣为之卖命吗?答案是有,比如朱温麾下的头号智囊-敬翔,此人虽说也被朱温送了“绿帽”,但是忠心不改,为后梁死节。

存在感不高的后梁王朝

一、敬翔步入大梁门

1、笺刺偶传多俚语

敬翔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先祖敬晖曾和张柬之等人一道逼迫武则天让位于唐中宗李显,位列“复唐五王”之一,他的曾祖父敬琬和父亲敬衮皆曾出任过州刺史这样的高阶官职。良好的家世让他从小就受到了不错的教育,史载他从小就十分擅长撰写公文,而且措辞别具一格。适逢唐僖宗在位,大唐已无往日繁华气象,民悉盗起,敬翔依然怀着“仕宦于唐”的目标,入京参加科举。

可惜朝廷内部党同伐异,科举操纵于权臣之手,敬翔虽寒窗苦读久矣,但照样落第。等到同样落榜的黄巢率军攻入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敬翔匆忙出关往汴州(今河南开封)避乱。没过多久,原属黄巢阵营的朱温归附朝廷,并且因功累升为宣武节度使,镇汴州。敬翔在汴州城中以帮人写书信为生,时间一长,他笔下的很多金句都成了汴州人的口头语,甚至在宣武军中也流传开来,由此引起了朱温的注意。

黄巢进军路线

两人的初次会面虽然没有像刘备和孔明那样上演一出“隆中对”,但是也有些说头。话说朱温亲自下场给敬翔面试,出了一个关于他欲效仿齐桓公行春秋大义,尊王攘夷,称霸天下的命题。敬翔给出的答案是春秋大义不符合当时的环境,如果朱温要实现王图霸业,必须适应形势,重实效、轻虚名。据说朱温听完大喜,随即任命敬翔为自己的参谋,到哪儿都会带着他。

朱温当时最大的敌人还不是河东的李克用,而是处在他西边的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双方势同水火,时有争战,而朱温受制于自身实力不足,屡屡吃亏。得亏有敬翔在,他帮朱温出了不少主意,比如联合东边的泰宁节度使朱瑾等势力共同抗敌等,最终朱温以弱胜强,吞并了秦宗权。敬翔由此成为朱温麾下首席谋臣,深受朱温信重。

朱温开始向东发展

2、春秋熟读识兵符

实力越大,野心自然也越大。朱温鉴于西边无虞,将开拓重心转到东边,试图吞并山东三镇中的泰宁镇和天平镇,以及雄据江淮的武宁镇,敬翔在此期间助力甚多,被朱温表奏为检校水部郎中。因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收留了朱瑾,势力大增,朱温有意攻略淮南,敬翔对此表示反对,因为在他看来,梁军久战已疲,且淮南气候多变,不宜轻进,然而朱温执意要战,结果梁军惨败而归,就连大将庞师古也战死了。

经此一事,朱温对敬翔更是倚重,大小事情都会先行咨询敬翔意见。适逢朝廷内部生乱,宦官势力援引凤翔镇李茂贞支持,而李茂贞却趁势掌控朝廷,欺压唐昭宗。敬翔建议朱温出兵关中,和李茂贞争夺朝廷控制权,为以后改朝换代做好准备。朱温对此深以为然,亲自率军攻打李茂贞,功成之后便让敬翔充任他的首席代表,与唐廷周旋、博弈。

朱温向西争夺朝廷控制权

期间,敬翔被唐昭宗加封为检校右仆射,享“迎銮叶赞功臣”称号。唐梁交替之际,敬翔帮朱温制定了一套详整且可操作性强的方略,因此后梁甫一建立,朱温便让他掌管崇政院(由枢密院改名而来)事务。当别人都沉浸在升官加爵的快乐中时,敬翔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从各地的山川地理到各军的物资储备,他都烂熟于胸。

比如朱温再度派兵教训李茂贞时,担心事情不顺利,便专门设宴咨询敬翔,结果敬翔一说话就震惊全场,概因他条理清晰,所有论据皆有详细数据支撑,就连见惯了风雨的朱温听完都久久不能平息,赞道“天降奇人,以佐于我”。要说朱温对敬翔确实不同于别人,就连给他封的官爵都很有讲究,除依照敬晖之平阳郡王的爵号封他为平阳郡侯外,还开创性地以殿名置大学士,封他为金銮殿大学士。

朱温篡唐

二、用兵卌载忠大梁

1、忍气吞声为君恩

敬翔效力朱温三十多年,任劳任怨,始终以感恩之心来忠于任事,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甚至很多时候只能在马背上短暂休息。都知道朱温强势且猜忌心重,敬翔说话、做事都不会冒失顶撞,让朱温心里十分受用,君臣二人的默契不是外人可以领会的。话说朱温早前从武宁镇时溥那里得到过一个姓刘的侍妾,当敬翔丧妻时,朱温忍痛割爱,将刘氏许配给了敬翔。

然而朱温在这方面的自控力异常薄弱,即使敬翔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他依然频频招刘氏入宫。要说敬翔心里一点都不憋屈,那是假的,可朱温是有恩于自己的君主,自己又能如何呢?不在乎对刘氏发泄一下情绪。让他没想到的是,刘氏一点都不“惯”着他,动辄以“和离”相威胁。由于刘氏在跟时溥之前还跟过黄巢麾下头号大将尚让,是少有的见多识广之女性,故而在朱温那里的话语权比较大。

刘氏深得朱温宠爱

敬翔权衡再三,只得委曲求全,坐视自家的“河东狮吼”越发肆无忌惮。当然,有了刘氏的纽带作用,朱温对敬翔也愈发信重,乃至将身后事托付给他,希望他能够在自己死后,像辅助自己一样辅助自己的养子朱友文。可消息不慎走漏,朱温次子朱友珪毅然率军弑父夺位。鉴于敬翔在朝臣中拥有无与伦比的威望,朱友珪授其宰相之位,希望他帮自己凝聚人心。

敬翔本就因为有负先帝所托而自责不已,又有什么心思给朱友珪效力,因此选择闭门不出,以沉默来发泄心中不满。后来,朱温三子朱友贞上位,大搞任人唯亲,像敬翔这样的老臣都倍受冷落。眼见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四处攻城掠地,后梁形势衰颓,敬翔终是放不下对朱温的一片忠诚,积极劝谏朱友贞,可朱友贞听信谗言,照样弃他不用。

朱友珪弑父夺位

2、要知劲节本难污

直到李存勖长驱直入,兵锋快速向汴州挺进,朱友贞才想起敬翔的好来,以前所未有的低姿态请求敬翔不计前嫌,帮他度过危局。敬翔先是出言感谢了一番朱温对他的恩情,将自己比作为老朱家的老奴,然后分析了祸因,将之归结于朱友贞用人不当,最后才提出了自己的几项建议,不过他也表示朱友贞不会采纳。

比如他建议朱友贞仿效唐朝皇帝,逃离京都,以图东山再起,或者御驾亲征,激励三军,以计退敌。如果是其他君主,他还有信心,可是对于朱友贞,他知之甚深,这两个建议只会石沉大海。不出他所料,朱友贞只是抱头痛哭,发出“爱卿诚知朕父子也”的感慨,却不做任何改变,后梁因此而亡。xiang

后梁被后唐一剑封喉

据说李存勖入主汴州时令后梁朝臣出降,并表示降者不诛,与敬翔同受朱温宠信的李振决心投降,并极力劝敬翔不要死心眼。敬翔却不置可否,他深知梁晋世代为仇,即使李存勖信守承诺,赦免了他们,但是他们死后又有何面目见后梁国门?话说国难见忠臣,别人都想办法在新朝谋求富贵,他却悬梁自尽,以报国恩。

都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彼此争战不休,从来都是只顾一己之私利,不讲“忠孝节义”。残唐五代比春秋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常有“五代无全臣”之说,意思是说五代时期没有恪守“忠孝节义”的大臣,会习惯性地转换阵营。据相关史料所载,贯穿整个五代时期,能称之为“全臣”的仅有3人,而敬翔是其中之一,可见他的忠义是公认的。

应该效忠谁?

结语

敬翔以一个落第儒生的身份,在乱世之中选中了朱温,并尽忠职守,从一而终,抛开朱温本身的问题不说,敬翔的确不失为一代忠臣。反过头来说,朱温能够有如此人才相助,可见朱温的可取之处还是有的,遍观唐末诸侯,谁的班底有朱温扎实?只可惜朱温后面的表现辜负了这么优质的团队,如果朱温能够充分发挥敬翔等人的才能,未尝不能让后梁留美名于后世。

有人说敬翔作为复唐功臣的后裔,却选择助力朱温篡唐,是助纣为虐,是咎由自取。试问终唐一朝,前前后后有多少忠心不二的大臣?难不成这些大臣的后裔在唐朝覆亡之际都得去死节?君不见唐末诸侯和他们麾下的文臣武将,有多少人世受唐恩?简而言之,敬翔实属一时之人杰,乱世之“全臣”。

参考文献:

《新五代史》

《资治通鉴》

《隋唐五代史》

0 阅读:26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