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君王之道,而无君王之才”,此君自叹自己不如汉献帝

书兰聊历史 2023-05-28 02:48:08

前言:秦始皇说“天上天下,唯朕独尊”,董仲舒说“君权神授”,“君为臣纲”,皇帝是天下之重,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吸引无数英雄豪杰为之不惜舍命相搏,因为他们知道,一旦他们成功了,江山将以他们的姓氏为姓。然而他们视而不见的是没有万世一系的王朝,只有亘古不变的江山。

即使开国之君再怎么英明有为,如果后继之君不争气,一切终将如梦幻泡影。皇帝是天下之重,岂是那么好当的?皇权是天下主宰,又岂是那么好掌控的?有多少皇帝一心想着振作有为,最后被现实所击垮?又有多少皇帝抱憾而终?唐文宗李昂正是这种典型,他曾励精图治,寻求中兴之路,可惜他有道而无才,他的所有努力换回来的只是各种尴尬,今天我们便一起回顾下他的故事。

可惜了的唐文宗

一、唐文宗的君王之道

1、锐意于治

自安史之乱后,曾经光芒四射的大唐王朝一去不复返。先是唐肃宗和唐代宗为了尽快平乱,对叛军残余势力选择了妥协,致使唐德宗空内以事外,叛乱相仍。后是唐顺宗变法失败,大唐的积弊愈发严重,好不容易等到唐宪宗削平僭乱,几致治平,可惜他善始不善终,再加上他的后继者唐穆宗疯狂享乐,也就出现了四个字,“唐室益危”。

唐文宗正是唐穆宗之次子,原本他和皇位之间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概因他前面还有个长兄-唐敬宗,只因“穆宗荒耽,敬宗尤甚”,宦官势力方才将他推上了皇位,可以说他这个掌舵者面对的是一艘四处漏风、残破不堪的大船,如果他继续像父兄一样眼不见为净,自暴自弃,任由形势恶化下去,大船倾覆也就是时间问题。

唐朝皇帝世系

所幸唐文宗是个“有心人”,他处处以先祖唐太宗为榜样,礼贤下士,志在中兴,史载宪宗朝的名相裴度为此激动不已,大呼天下太平有望。当时拦在唐文宗面前的主要有三大问题,分别是牛李党争、宦官之祸和藩镇之祸。唐文宗本着“先易后难”的选择,他继位之初便用牛党魁首李宗闵为相,并将李党魁首李德裕召为兵部侍郎,旨在兼两党而用之。

当他发现“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时,他开始重用两党之外的近臣李训和郑注等人,将牛李两党的头面人物先后逐出朝廷,紧接着他充分利用宦官集团的内部矛盾,大搞分化瓦解、分而治之,一点点地削夺宦官头子王守澄的军权,最终成功除掉了王守澄。想想唐朝有多少皇帝打虎不成反被虎噬,唐文宗能够勇于担当,甘冒风险,实属不易。

唐朝的大致进程走向

2、恭俭儒雅

古人云,“将欲治人,必先治己”。皇帝是躬膺天命,统御万方,更需要有“治己之道”,当好万民表率。唐文宗为人谦恭,对三宫太后恪守孝道,每逢臣下进贡珍奇之物,他都会先让人送到太后宫中。按唐制,宫中给太后的例行供奉得称“赐”,唐文宗认为这是对太后不恭,下令改为“奉”。如有朝臣需要调动,他都会亲自接见,以察其能,期间各种嘘寒问暖。

话说由奢入俭难,唐文宗的父兄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上梁”。为了扭转风气,唐文宗甫一继位,便下令放还了3000多名宫女,裁汰了1200多名乐官和翰林待诏等冗官,并再三要求有关方面将皇家侵占的土地归还百姓,他自己则宁愿过着缩衣减食的生活。按制,皇帝的寿辰需要大办特办,唐文宗下令将自己的寿辰定为“庆成节”,规定内外司及天下州府在这一天以吃素为宜。

唐敬宗的奢靡之风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历代皇帝基本都意识到“为君者,当内法外儒”。唐文宗自幼好学,不管工作强度多大,他都会抽出时间看书,每当他读到前代乱世之君的事迹时,他都会扼腕叹息。左右近侍劝他休息,他的回复是“若不甲夜视事,乙夜观书,即何以为君?”精深的学问让他碰到进士策试时,可以亲自出题,亲自阅卷,并且有底气和学士们切磋经义、较量古今。

唐文宗喜好诗书,常和大臣们讨论唐诗的格律和优劣。史载他本人颇为擅长写作五言律诗,并且不拘泥于先贤,有清峻雅洁之气,比如“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一次,唐文宗对学士们展示自己洗过很多次的衣服,一众学士纷纷夸皇帝节俭,独柳公权出言不逊,旁人吓得发抖,生怕皇帝动怒,没曾想皇帝反而嘉奖柳公权。

唐文宗勤俭

二、唐文宗的君王之才

1、仁而少断

凡明君,必定善于纳谏,拎得清谏言的利弊得失,能够果断拍板。唐文宗确实能够虚心纳谏,不以言罪人,据说他为了鼓励谏臣进谏,下令颁赐“谏院之印”。然而他的决断能力却存在明显的短板,今天某宰相给他建议他往东,他也认为往东合理,便决定往东,可等到别人给他说往西会更好的时候,他又会摒弃原有的决定,转而往西,妥妥的朝令夕改。

皇帝的意志不能坚定,大臣自然无法有效配合皇帝当差,宰相韦处厚作为拥立唐文宗的功臣,按理应该君臣相得才对,可就因为唐文宗动不动改主意,韦处厚有苦难言,恨不得挂印辞官,就拿韦处厚建议唐文宗重用元和中兴名臣裴度来说,唐文宗迟迟拿不定主意,以至于等到裴度风烛残年了,唐文宗回过头来又发出“注想待元老,识君恨不早”的感慨。

不受唐文宗重用的一代贤相——裴度

类似的事情不少,唐文宗曾经有感于自己缺少得力干将,下令举贤良方正,期间出现了一位名叫刘蕡的大才,很多大臣将刘蕡比作为董仲舒,强烈建议唐文宗重用此人,唐文宗原本是答应了的,可临到最后又患得患失,担心用了刘蕡会得罪宦官势力,因此弃之不用、坐失栋梁。大和五年,时任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奏请接纳吐蕃降将,收复维州(今四川理县)。

像这样瞬息万变的事情,唐文宗依然犹豫不决,宰相牛僧儒建议他积极维护和吐蕃的友好关系,不要接纳吐蕃降将,他听进去了。等到别人告诉他错过了一次收复失地的良机,他又懊恼不已,对牛僧儒各种不满。正因为他轻信人言,变来变去,一会儿用牛党,一会儿用李党,一会儿二者皆用,反倒是加剧了朋党之争。

一代名相——李德裕

2、用人乏术

皇帝之才,首在用人,后主刘禅虽非明主,可他因为用了诸葛亮而坐了40余年皇位。唐太宗和唐玄宗皆是用对了人,才缔造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文宗想学唐太宗,可又学不会唐太宗的用人之术,甚至内心深处还有一股莫名其妙的鄙夷。名臣窦易直劝他不要过于信任宰相,保留决策权,凡宰相的建议,听一半留一半,凡宰相推荐的人,用一半弃一半,他却说窦易直此言“殊可鄙”。

鉴于牛李之争愈演愈烈,且他控制不住局面,他便不断加大宠臣郑注和李训的权柄,有大臣说李训不足为信,他听不进去。如此下来,三股势力形成一个三角平衡,可他又自己去打破平衡,先是坐视牛党和李训他们联手驱逐李党,后又默许李训罢斥牛党,三角只剩一角,皇帝的威权不仅没有得到彰显,还让李训和郑注出尽了风头。

三角平衡

宦官头子王守澄死后,宦官的问题只是有所起色,如果要进一步巩固斗争成果,还得铲除新任宦官头子仇士良。郑注的建议是趁着给王守澄风光大葬的机会,出其不意地围殴一众宦官,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可李训却觉得自己才是大哥大,不能让郑注获头功,便按自己的方式提前行动,甚至还想借机铲除郑注势力。

李训借口左金吾卫衙门内出现天降甘露的祥瑞,成功骗得仇士良等人去观看,可惜相关人员惧宦官久矣,不小心露了马脚,引发双方大战。单以双方兵力来说,李训占优,可李训也害怕了,竟然单骑出长安,让唐文宗成为宦官势力的傀儡,史称“甘露之变”。经此一事,宦官势力大振,皇权萎靡,这都是因为唐文宗不会用人之故。他手下不是没人可用,像李德裕就是大才,可他偏偏用李训。

甘露之变

结语

唐文宗在位14年,被宦官软禁了5年,等于说他前面近9年的努力换回来的结果是自食其果。他具备一个君王应该有的“道”,他也想成为中兴之君,可他缺乏君王之才,不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让问题更严重。有人因为认为他是昏君,其实不然,其一,皇位是他被动选择的,其二,他所处的时代正好是中唐和晚唐的过度阶段,各种问题都比较棘手。

如果让他生在清平时期,他未尝不能做一个守成之君。换而言之,在复杂的环境中,个人受才能所限,或许努力换不回来好结果,但是比起结果来说,努力本身更难得,毕竟努力是好结果的先决条件,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只要愿意去努力,都应该被肯定。

参考文献:

《新唐书》

《细说唐朝》

《大唐帝国的兴亡》

0 阅读:0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