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罗霄”萧克:元帅资历却仅授上将,建国后长期不受重用!

倾酒历史汇 2023-04-03 11:56:31

1955年,解放军海陆空三军首次大授衔仪式,在北京中南海徐徐展开,按照军衔等级,划分为六等十九级。

军衔评定标准则主要依靠五大要素,任职、素质、能力、资历、军功。其中,十大元帅每一个都是堪称“战神”级别的存在,十大大将也是载入史册、人人敬畏的楷模。

依次下来的上将、中将、少将,也是需要战功赫赫才能选定的,然而,中华地大物博,英雄辈出,尤其是在抗战年代,每一个拉出来都是上阵杀过无数日军、指挥过数次神级大战的。

精英中选精英,每一位将士都想靠前一点,其中争议自然层出不穷。

授衔仪式之前,伟人与周总理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为了避免引起争论,便专门找了代表人物进行洽谈。

按照当时的一些传言,“镇大将”的粟裕,解放战争贡献巨大,但在我党建立初期,职位并不高,没有达到元帅的预选条件。

当然,还有种说法,便是粟裕原本被选为元帅,但本人淡泊名利,多番推辞。

如果粟裕是自己推辞,那么,萧克将军的授衔,便是伟人亲自谈判的结果。

毛主席明白,评级问题,给的高了别人不服,低了自己不服,但军衔数量只能这么多,总得有人让步。

像许世友、李达等人,其实都有资格成为大将,那么,就要选出一个人,能镇得住这些“大将预备人选”,堵住悠悠众口。

毛主席第一个想到萧克,萧克能力卓绝,不过相比同期很多元帅,他的光芒着实被掩盖不少,且萧克是读书人,明事理,不会计较是非得失。

果不其然,毛主席主动约见他后,萧克立刻同意了,他善解人意的表示,抗战中无数同志牺牲,包括他的很多上级领导,有些人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来,军衔横竖不过一个名头,自己不会在意。

也是因此,那些心怀不满的上将听到萧克为上将之首,一个个都偃旗息鼓了。他的儒雅不争,也成就了授衔仪式的圆满。

不过,从实际功绩的角度看,萧克将军,元帅力不足,大将却绰绰有余!

为何会有如此说法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成长历程

萧将军自幼文武双全,很多开国将领都是穷苦农民出生,大字不识几个,萧克是个例外,1907年,他生于湖南一户书香世家,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父亲一辈中,共有弟兄五人,三个都嗜书如命!

到了上学的年纪,父亲便将萧克送到私塾念书,背诵四书五经,每到过年阖家团圆的日子,上门求萧父写对联的人络绎不绝。

此时,萧克便在一旁磨墨,耳濡目染,对书法产生浓浓的兴趣,跟着一笔一划练,久而久之,也成了个人人称赞的“小神童”。

后来家中贫寒,实在供不起他读书,校长不忍放弃这个天才,便请他为学校刻蜡版,印讲义,给他发工资,学习才得以继续。

好景不长,动乱来袭,萧克长兄得罪了当地大地主,被抓后惨遭毒手,笔杆子在此刻没有丝毫作用,萧克悲愤交加,毅然投笔从戎。

1926年,他成功考入宪兵学校,此校后归并黄埔军校。毕业后,他便加入国军,跟随部队南征北战,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小透明。

但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很快凭借聪明才智,在叶挺手下相继担任连指导员、连长等。

时隔不久,老蒋背叛革命,萧克也弃暗投明,加入我党。

赫赫战功

1927年8月,南昌起义,我党领导的正规武装力量正式创立,周恩来、朱德等人率先起义,萧克也在叶挺麾下艰苦作战。

遗憾的是,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我军缺乏实战经验,且没有与湘赣地区农民相结合,导致起义惨败,损失巨大。

期间,叶挺部队也被冲散,萧克流落到广州,身无分文的他为了生存,在一位卖字的老先生摊上帮忙,客人多的时候,自己也帮着写上几副,一天倒也能赚个几毛钱补贴。

等攒了点钱,他便又回到家乡,发展基层力量。

1928年初,朱德、陈毅率领着南昌起义残部智取宜章县城,发动湘南暴动,萧克闻讯,立刻前往会和,担任独立营副营长。

可惜的是,此次暴动,湘南方面制定“焦土战略”引起民愤,给予土豪地主可乘之机。

再加上湘桂军阀混战刚好结束,国军恰巧腾出精兵强将对付我党,5个师的重重包围,令起义军狼狈不已,只好提出撤离,向井冈山转移。

萧克接到的指令,是率独立营向东行进,一天,在独立营进入资兴县时,竟突然与毛主席率领的井冈山红军相遇。

一开始,萧克并不知道对方身份,发现情况部队,立刻戒严,犹如一头蓄势待发的豹子。

毛主席却发现了对方的标志,湘南农军,立刻派陈毅过来交涉,正式见面后,伟人热情地握着萧克的双手,“好哇,没接到朱德,接到了萧克!”

后来人最常讲“朱毛会师”,很少有人知道,“萧毛会师”才位列第一。

而当时的萧克年仅21岁!

直到1968年五一庆典之际,毛主席还与他提起这段往事,历历在目。

井冈山成功会师后,红军第四军成立,萧克升任29团某连连长,29团乃当时红四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此时,国军方面派两个团的士兵前后夹击,预备攻击红四军,朱德率28团、29团前去应战。

战士们过了朱砂冲后,朱德便令29团作前卫部队,赶往黄坳,层层分配下来,萧克所在的29团1营充当先锋,打探敌情。

出发不久,便有侦察兵回来报告,在黄坳河边、大路上,都有敌人踪迹,对方正在休整。

萧克立刻作了决断,提出趁其不备马上出击,营长犹豫不决,要是自己先打过去,大部队没能及时支援怎么办?

萧克劝道,早下手一分,便多了一份先机,想着这个手下年纪不大,却跟着北伐军走南闯北,便同意了他的策略。

就这样,萧克率领三连战士同另两个连打了前锋,突然的枪声令敌方措手不及,转瞬间便倒下四五十人。

待到对方援军赶到,萧克早已排好阵法,扑面而来的子弹冲向敌军,对方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撤退。

萧克率兵穷追猛打,就这样,等朱德率28团赶到时,萧克早已打垮了敌军先遣营,打死敌军100余人,俘虏40余人。

此战完全胜利后不久,萧克便因突出战绩,升任29团1营营长。

抗战年代,是鲜血横流的时代,无数战士热血洒疆场,同样也意味着成名机遇随处可见。

升官仅10天过后,萧克便再次披甲上阵,指挥一营扼守泰山亭,此时国军休整完毕,再次纠集5个团的兵力,向宁冈方向进攻,展开对红军的首次围剿。

我方相应给出迎敌方针,其中,29团负责守住新七溪岭,泰山亭,便是新七溪岭的第一道防线。

为了应对敌人仰攻,萧克率先在山两旁做工事,泥土不能挖的敌方,便用石头垒石墙,还设置密集的交叉火力网。

岂料敌方也不是吃素的,战斗打响后,见士兵久攻不下,便用火炮开道,朝山上猛攻,中间利用人海战士,一茬接一茬地冲锋。

萧克也不慌,直接调来迫击炮,专攻敌方机枪阵地、炮兵阵营,对于冲锋者,则是到了射击范围内,一举歼灭。

就这样轮番上阵,打退了敌军数次强攻,中间朱老总不放心,派人了解战况,萧克拍着胸脯让他放心!

由于萧克的坚决抵抗,此战我军给予国军重创,全歼对方一个团,令击溃两个团的士兵。

也正因此,萧克卓越的军事才能一步步展现出来。

到了1937年,抗日全面爆发后,萧克已经担任副师长一职,与贺龙成为搭档。

在这之后,萧克便开始他真正的戎马生涯,不过遗憾的是,在那个能人辈出的时代,萧克一直作为名帅副手出谋划策,未能单独指挥过兵团级大战,这也成为他后来“屈居”上将的重要因素。

不过对于这些身外之物,将军一向看得寡淡,戎马半生,保持书生本性,他常说自己早该牺牲了,还引用汉朝将军冯异的故事,此人虽为开国大将,但每次论功行赏时,便躲到大树下面不参与,世人称其“大树将军”。

作为为人民谋福利的党员,效仿一次古人又有何妨呢?

当然,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萧上将还参与创办过华北军政大学,并担任校长一职,甚至获得过茅盾文学奖。

在他的桌案上,永远安置着一排硕大的笔架子,鳞次栉比地悬挂着长短不一的毛笔。

作为一名武将,在根据地的时候,却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一次在与战友们畅谈国家大事之际,突发奇想决心写一部中国的《铁流》。

以自身战斗经历为整体框架,将红军命名为“罗霄纵队”,第一本小说就这样开始了。

遗憾的是,当时正值全面抗战开始,日军肆无忌惮的入侵华夏,萧克的作战任务更加紧张,完全没时间构思写作。

只能趁着吃饭、睡觉的间隙书写,因为环境过于艰苦,他的书稿大小不一,干净与脏乱交杂。

到了1939年,20万字的初稿才将将完成。《晋察冀日报》的主编看完后,为其文采深深折服,只觉不够看,鼓励他再次扩充文字,二次修改后,字数直接达到40万,定名《罗霄军》。

1944年在延安学习期间,有人告诉毛主席萧克写了长篇小说,毛主席震惊万分,连连夸赞其才华斐然。

不过后来战事吃紧,抗日胜利后、解放战争开启,随后抗美援朝,等所有事件彻底平息后,已经到了1985年,临近退休的萧将军有了大把的时间回忆往昔,正巧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得知他抗战年代的著作,希望能出版此书。

七十高龄的萧将军重拾信念,再次翻开尘封已久的书稿,重新将书籍大换血,最终定名《浴血罗霄》!

三年后的建军节前夕,这本充满血与泪的传奇书籍终于得以被世人所观摩!

1991年,此书获茅盾文学奖。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策马定乾坤,“大树将军”萧克,名不虚传也!

0 阅读:291

评论列表

湛蓝  夏时

湛蓝 夏时

3
2023-04-11 15:44

什么

用户15xxx05

用户15xxx05

1
2023-04-09 21:12

你看看你都写了些什么玩意

贪墨

贪墨

1
2023-04-13 15:33

可惜

用户10xxx42

用户10xxx42

2023-04-12 16:43

啥呀

倾酒历史汇

倾酒历史汇

生活很累,那就要及时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