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元帅”董存瑞:用身体撑起炸药包,牺牲后22万人民请伟人题词!

倾酒历史汇 2023-04-03 11:54:11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朱德为董存瑞烈士纪念碑题词

1948年5月25日,19岁的解放军战士董存瑞,用身体撑起炸药包,炸毁敌人碉堡,壮烈牺牲,换取了一场战争的大胜而归。

战后,英雄的牺牲地,河北省隆化县22万群众请求伟人,希望能为董存瑞题词,却遭到了毛主席的婉拒。

要知道,作为新中国的领袖,毛主席曾两度为15岁的小英雄——刘胡兰题词,到了董存瑞这里,为何会区别对待呢?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抗日小英雄

1929年10月15日,河北张家口怀来县,英雄董存瑞出生了,他的原名叫董春睿,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一家八口人就靠着租种田地艰难度日,吃了上顿没下顿。

为了补贴家用,董存瑞被迫放弃入学,给家中放羊、拾柴火,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东北地区快速沦陷,其中包含了董存瑞的家乡,南山堡村,敌人占领了他的家乡,在这片土地上无恶不作,百姓苦不堪言。

亲眼见识了日军之残忍,小小年纪的他立志保家卫国,抗日救国。

很快,家乡组织了抗日武装力量,孩童的隐蔽性很高,当时儿童团也是抗日的一份子,因为机灵善变通,当地儿童团成立的时候,董存瑞顺利当选为团长。

不久后,他便因掩护区委书记,成为抗日小英雄。

那是1942年的一天,一位名叫王平的地下党员来到南山堡,组织开展地下工作,不料被当地严防死守的日军发现,对方想要活捉王平,套取更多的情报。

仓皇奔逃中,王平来到了董存瑞家中,彼时年仅13岁的董存瑞没有丝毫慌张,他非常镇定地将王平藏在后院,日军一番搜查没能找到人。

但搜查方向确实是对的,认为是董家包庇,便拿枪指着董存瑞的脑袋,质问这个小少年。

董存瑞一番精湛的演技,成功骗走了日本人,王平顺利逃脱。

自此之后,董存瑞便与王平成为忘年交,每次来到南山堡,总要住在董家,给孩子们讲抗日英雄的许多事迹。

遗憾的是,在一次回乡途中,王平又一次被叛徒出卖,危急关头,他不愿意连累更多战士,主动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王平之于董存瑞,是亦师亦友的存在,他的牺牲,让少年心中燃起熊熊烈火,参军、报仇、对党员的无上钦佩。

纵然心中百感交集,万千想法,但年龄限制,终究不能从军,只能暂时加入民兵队伍,锻炼自己的体格与意志。

等到了1945年7月,他才终于得偿所愿,成为八路军。

时隔不久,解放战争爆发,董存瑞所在的部队,正式改编为东北解放军,由于屡次出色的战绩,其本人也不断升职,在那个英雄云集的时代,仅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就由普通战士一步步晋升为副班长、班长。

1947年的长安岭阻击战,敌方火势凶猛,我方班长壮烈牺牲、副班长重伤,眼看坚守的阵地就要功亏一篑,董存瑞挺身而出,担起班长职责,成功完成狙击任务。

此战过后,他被组织立大功一次。

在那之后,作为一班之长,又立了三次大功,四次小功,还获得过一枚毛主席奖章。

壮烈牺牲

时间到了1948年5月,此时的董存瑞刚刚入党一年,解放战争也进入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华北地区,以贺晋年为首的第11纵队正计划攻打河北隆化,这里是承德的拱卫,敌方率先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特殊构造的碉堡暗堡数不胜数,只要能将这里打下来,两边解放区连接在一起,能够扩大根据地面积,对于战胜又多了一层保障。

攻打隆化前,为了鼓舞我军士气,部队召开誓师大会,董存瑞被封为“爆破元帅”。面对着众多战友热切的目光,未满19岁的他站在台前激动的表示,这一仗,就是死也要打胜!浩然正气于天地间回荡,热血爱国心在此刻点燃了每一位战士。

25日凌晨,随着阵地上空三颗红色信号弹的亮起,隆化总攻正式开启,战士们扛着枪飞奔至苔山上。

漫天硝烟、枪炮声震耳欲聋,我军士气高涨,很快便抢占几个制高点,敌军炮楼、砖塔一一被攻陷,胜利的红旗插满一个又一个山岗、田野。

到了下午3时左右,敌军退无可退,选择将隆化中学作为核心地带,利用内部工事进行抵抗,我军战士们也开启了最后的冲锋!

然而,穷途末路的敌军也明白这是他们最后的机会,密密麻麻的子弹不要钱似的射来,将战士们狠狠压在一处山坡下。

很多战士牺牲在了前进的道路上,连长一番探查,发现问题出在一处桥上,该桥位于隆化中学东北角,敌人在桥上修建了一处暗堡,拦截了我军冲锋的道路。

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接到了爆破任务,但敌军的火力网让一批又一批的战士倒在了阵地前方,看着战友们一个个牺牲,董存瑞主动请战,毛遂自荐执行爆破任务。

连长却不同意,因为在此之前,董存瑞便已经执行过多次爆破任务,眼看着时间过去,伤亡增加,董存瑞立时打断连长讲话。

“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隆化没有解放,怎能算完成任务?”

连长无奈同意!

说完,董存瑞义无反顾地扛起炸药包冲了出去,在战友的掩护下,他异常小心的往碉堡处奔跑,碰到敌人密集射击,便寻找掩体躲藏,稍微缓和一点,立刻站起来猛跑。

等即将进入桥前的开阔地带,董存瑞指着一个小土堆,叮嘱战友,让他在这儿做掩护,自己去炸碉堡。

很快,战友就扔出去手榴弹,将防护的铁丝网炸断,董存瑞趁机进入开阔地带,敌人发现动静,更加疯狂地射击。

凭借着对地形及战友的遮掩,他冒着枪林弹雨抵达桥下,此时,他的腿部被击中,鲜血不停地流。

董存瑞却顾不了那么多,他在思考炸药包往哪放,桥的两端都是砖石,没有任何可以安置的地方,若丢在河床上,距离远又炸不到。

焦急万分之际,总攻的冲锋号响起了,震天的喊杀声入耳,碉堡上的敌军利用暗堡优势,不断朝我军射击。

一瞬间,董存瑞作了最后的决断,他猛地将身子靠在暗堡处,左手牢牢托起炸药包,右手一拉导火索。

炙热的温度袭来,董存瑞没有丝毫怯意,他像一尊雕塑般静静矗立着,最后在一声“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呐喊声中,19岁的少年身躯四分五裂,敌人的暗堡也尽数坍塌。

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再也回不来了,所有战士清晰地知道这一点,他们喊着他临终前的口号,踩着他铺平的道路,一点点将敌军全部攻陷。

鲜艳的红旗高高挂起,像是英雄最后的壮歌!

1956年,董存瑞牺牲后的第八年,隆化县决定为英雄立一块纪念碑,因为他是为革命牺牲,英勇事迹值得后世铭记,县里22万群众一致请求,让毛主席为烈士题词最为恰当。

因此,负责此事的冀兴坡同志来到了北京,请求伟人为董存瑞题词,然而,前前后后共跑了五次,最后终于拿到了题词,展开一看,却发现不是伟人的字迹,而是朱老总的。

奇也怪也,要知道,当时15岁的刘胡兰同志英勇就义后,伟人伤心至极,知晓消息的当晚,便怀着沉痛的心情,亲自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后来在战乱中,这份题词不幸遗失,1957年1月份,山西方面请毛主席再写一次,伟人毫不犹疑,立刻提笔重写。

为何到了董存瑞这里,五次相邀,最终却是朱老总代笔呢?

事实上,组织上有自己的见解,在毛主席看来,刘胡兰同志是群众,作为全国领袖,伟人题字抚慰的是全国人民的心。

而董存瑞是军人,朱老总当时是军方的总司令,是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勋,由他题词,是军人的无上荣耀。

明白其中原委,冀兴坡大受感动,为组织的用心良苦,也为英雄受到的荣光,如今,董存瑞的烈士陵园中,依然伫立着一座大理石纪念碑,上书: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这正是朱老总对英雄董存瑞深深地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董存瑞牺牲后,他当时的领导陈仁麒先生,新中国的开国功臣,始终没有忘记这个小战士,经常给董存瑞的家中寄钱寄东西,还会经常写信给董父,时刻了解其家中近况,做到了对烈士家属无微不至的关心。

在有关董存瑞的纪念活动中,陈仁麒几乎每一次都会参加,即便拖着病体,1994年临终前,他还叮嘱子女,若开追悼会,一定要邀请董家人!

陈仁麒老先生敬重的不光是董家人,他敬重的、怀念的,一直是那个为新中国牺牲的小战士、小英雄!

0 阅读:15
倾酒历史汇

倾酒历史汇

生活很累,那就要及时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