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十六年(1537年)十二月初一,明世宗下旨对远在平凉的韩藩襄陵王府奉国将军朱偕漙等处以停发禄米半年,朱偕泆、朱旭探等人停发禄米一年的处罚。朱偕漙等人被问罪的原因在于他们假借讨要禄粮为由,不听约束擅自出城,违反了宗室非有命不得外出的禁令。负有辅导职责的襄陵王府教谕赵绩等受他们牵连,可谓是倒了大霉,被交由陕西巡按御史进行追责。
负有监管责任的时任襄陵王朱徵钤,因年事已高,被网开一面免受处罚。然而十几年后他的继任者朱融焚因为私人恩怨,在韩藩之中掀起了规模更大的波澜,因此受到反噬,让襄陵王府几代人的努力毁于一旦。
难产的襄陵王继承人朱融焚,生年、生母皆不详,为襄陵王长孙朱旭橦的嫡长子,镇国将军朱偕浰之孙,襄陵安穆王朱徵钤的曾孙。
襄陵王朱徵钤子嗣众多,据《明实录》记载至少有朱偕浰、朱偕洺、朱偕澳、朱偕浦等六个儿子,但皆为庶出,居长的朱偕浰生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
明代蓝罗盘金绣蟒袍
襄陵王府历来以长寿著称,朱偕浰出生时,在位的襄陵王是其祖父襄陵恭惠王朱范址,其父朱徵钤还只是个镇国将军。故到了授爵的年龄,朱偕浰被封为辅国将军。
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襄陵恭惠王朱范址薨逝,享年78岁。正德六年(1511年)五月,56岁的朱徵钤由镇国将军晋封襄陵王。按照《皇明祖训》亲王庶长子待父王母妃年满50岁晋封世子的条款,理论上朱偕浰可以由辅国将军晋封襄陵王长子,然而只在次年升了一级,晋封镇国将军。
襄陵王府以忠孝传家,从小受到耳濡目染的朱偕浰很好地继承了这一家风。弘治十六年(1503年)十一月,在祖父、时任襄陵王朱范址的奏请下,朱偕浰因刲股治愈嫡母镇国将军夫人赵氏之疾,而受到明孝宗赐书奖励。
可以说朱偕浰是一个品行极佳的继承人,可惜天不假年。正德十五年(1520年)朱偕浰去世,享年43岁。此时朱徵钤仍然在位,所以朱偕浰至死依然是一介镇国将军。
朱徵钤袭封时已年近花甲,接近耄耋之年突然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且送走的还是自己的继承人,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好在朱偕浰留有子嗣——辅国将军朱旭橦,让他无需再为继承人问题烦恼。
嘉靖二年(1523年)六月,时年68岁的朱徵钤突然上书朝廷,以自己年耄行动不便为由,请求让嫡长孙朱旭橦代行礼仪。本当由宗王亲自领衔的礼仪让嫡长孙代行,其中的意味如何不言而知。此时当朝皇帝明世宗正围着认谁为爹这件事,与朝臣们打出了猪脑子,急需宗室及朝臣支持,故知悉襄陵王府内情的他予以了准许。
“甲子……襄陵王徵钤以年耄不能动履,乞以嫡长孙辅国将军旭橦代为行礼。许之。”(《明世宗实录》)
明代郡王所用的七梁冠
嘉靖十六年(1527年),在祖父的努力下,朱旭橦这位长房长孙终于由辅国将军晋封襄陵王长孙,正式确立继承人地位。次年,了却心愿的朱徵钤含笑九泉,享年83岁。
随即朱旭橦作为继承人,开始履行为祖父治丧及管理王府事务的职责,待服阕之后就可以袭爵。朱旭橦熬走了长寿的老爷子,就这点而言比父亲幸运,可依然倒在了黎明的前一刻,将自己生命定格在了嘉靖二十年(1541年),享年41岁,没能等来那一纸册命,正位襄陵王。
父祖先后去世,只得由朱融焚这位襄陵王嫡曾孙来袭爵。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二月,明世宗传制册封朱融焚为襄陵王,正式袭封当在次年。
册封诏书中对朱融焚的身份认定为“韩府襄陵王旭橦嫡第一子”,所以阿越怀疑朱旭橦去世时,已进行传制,因此朝廷还是承认了他襄陵王的身份。毕竟有过这样的先例,比如代藩的襄垣安惠王朱仕坯。不管事实如何,朱偕浰、朱旭橦父子最终都被追认为襄陵王,谥号分别为端和、懿简。
围猎韩王朱融燧朱融燧袭封襄陵王后,与族兄韩王朱融燧爆发了激烈冲突,甚至组织起200多宗室上疏控告韩王,企图通过围猎韩王朱融燧这种手段,将对方掀翻在地。至于冲突的缘起,还要从襄陵王府获得安惠王奉祀者身份说起。
安惠王朱楹去世后因为绝嗣被除国,明成祖虽然他的坟园祭扫做了一定的安排,但毕竟不是由自己的后代来打理,故随着时间推移对他的祭祀越来越敷也了事。景泰五年(1454年),看不过眼的首封襄陵王朱冲炑(音mu4)主动站出来,将安惠王的祭祀工作揽了过来,一做就是数十年,襄陵王家族也因此成为了亲王的奉祀者,负责看守安惠王坟园的校尉也交由襄陵王府使用。
祭孔大典
自古礼乐不分家,祭祀安惠王必然要用到乐舞。而礼乐与权力相关联,并非是什么人都可以用,都可以拥有它。宗室之中只有藩王手底下有专门负责乐舞表演的乐户,其余宗室在正式场合想要进行乐舞表演,必须向本支藩王或当地官府借取。
朱徵钤袭封后,以向大宗借取乐户不便为由,向朝廷求取独属于本府的乐户,以方便祭祀安惠王。本来在正德年间已经成功到手,可在族弟乐安王朱徴铔的搅局下很快被收回。其后在韩王朱旭櫏(音qian1)的协助下,终于在嘉靖初年实现了目标,让襄陵王家族坐拥部分亲王的特权,得以在普通郡王中傲视群雄,可也埋下了祸根。
嘉靖十三年(1534年)五月,韩王朱旭櫏薨逝,朝廷赐谥曰昭。嘉靖十五年(1536年)闰十二月,韩世子朱融燧袭封韩王。
朱融燧这位新任韩王,对本府下属的小宗超规格拥有乐户一事,内心极度不爽,只是碍于此事由自己父王促成,是以朱徵钤在世时没有妄动。待到朱徵钤这个当事人故去,他立马上奏朝廷称“乐户非郡王所宜用”,请求裁革襄陵王府的乐户。
到嘴的肥肉自然不愿再吐出来,是以代理府事的朱旭橦立马上疏进行辩驳。于是乎,围绕着襄陵王府所有的乐户存废问题,韩藩大宗与自家小宗大打出手,相互奏讦不已。
“朱征钤卒,韩定王朱融燧令长史革之。朱征钤长孙朱旭橦上言:‘礼乐自天子出,韩王不宜擅予夺。’朱融燧亦言:‘亲王、郡王礼乐宜有降杀。’”(《明史·诸王列传》)
让襄陵王府拥有乐户毕竟是明世宗批复的,因韩王一句话就此收回,多少有些自己打自己脸的意思。故以“乐户为安王祀也”,给此事定了性。襄陵王府得以继续保有手中的乐户,但是双方的梁子算是就此结下。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前后,新任襄陵王朱融焚经过一番合纵连横,组织起二百六十余位韩藩宗室,发起声势浩大的倒韩王运动。奏称韩王朱融燧“兼并山田,市肆虐杀无辜,招集无赖诸奸,利隐慝事,诬以有不轨图。”朱融燧也奋起反击,以“襄陵王诸宗室凶淫不法事奏之”。
明代奏章
由于此事不仅涉及亲王、郡王,牵连众多宗室,还事涉谋逆。兹事体大,明世宗遂派遣亲信太监内监官张朝前往平凉,会同陕西巡抚、巡按等有关官员共同审理此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双方都不是什么好鸟,谋反之事固然属于诬告,可不管是韩王朱融燧,还是襄陵王朱融焚阵营的宗室,皆恶行累累。
“旭㭎尝齿父伤指,楦倡议诬讦,棕、(木用)党恶行私,楠王刀笔,融埈等及偕渔等,各有不法罪状。融焚挟私逞忿诬及亲王,而亦多为不义。韩王贪得嗜利,任用匪人,兼并暴横事各有迹,余皆诬妄。”(《明世宗实录》)
嘉靖三十二年闰三月,明世宗就此作出圣裁,大批牵涉其中的韩藩宗室被废为庶人,其中乐平王府辅国将军朱旭㭎、襄陵王府镇国中尉朱旭楦发凤阳高墙;韩世子朱谟㙉、长洲王朱融焌、长乐王朱融焞、庆阳王朱谟垫部分中下层宗室被罚俸一年;襄陵王朱融焚被革除三分之一岁禄;韩王朱融燧这个另一方主犯受到的处罚最轻,只是被勒令改过守法,并要求其发挥大宗的作用管束本支宗室,勿使其再犯。
经此一事,在礼部的强烈要求下,明世宗终于在次年二月,下令革除用于祭祀安惠王的襄陵王府乐户,同时剥夺其奉祀权。
“既而,徵钤长孙旭橦,与韩王相奏讦不已。部议:‘旗校、乐户本出一时特恩,不可为例。请以校尉附入平凉卫,专司惠园扫除,不得听襄陵王。私役乐工量留十二户供事,余悉罢革。每岁时惠园祭享,韩王自遣仪宾一员行礼。’从之。”(《明世宗实录》)
朱融焚身后事虽然襄陵王府与韩藩大宗因为乐户之事闹得不可开交,最终两败俱伤,可终究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宗。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一月,韩王朱融燧薨逝,享年62岁,朝廷赐谥曰定。在其身后破冰之旅正式开启。隆庆初年,署理府事的韩世孙朱朗锜主动跨出了和解的第一步,奏称襄陵王朱融焚在受到惩罚后,“杜门省愆者已十五年”,如今痛改前非,请求加以宽宥。在他的奏请下,明穆宗于隆庆二年(1567年)四月下旨恢复朱融焚岁禄。
万历五年(1577年)四月,在朱融焚的奏请下,其祖母襄陵端和王夫人张氏,被追封为襄陵端和王妃。
由此可知,万历初年朱融焚依然在世,所以《明实录》记载隆庆元年(1566年)六月,明穆宗传命襄陵王长子朱谟墡为袭封应当属于误记。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中称朱融焚为“今王”也可以验证此事。
《明史》
《明史·诸王表》称襄陵王朱融焚薨逝于万历十年(1582年),谥号“顺清”。然而《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一年四月“戊寅”条记载,朱融焚的谥号为“顺靖”。《明实录》作为准一手资料,显然比《明史》更具权威性,所以“顺靖”才是朱融焚的谥号,只不过因为“靖”、“清”手写时字形有些相似,《明史》誊录时发生错记。
《明实录》对朱融焚之后的历代襄陵王记载得都相当简略,只有其袭封的信息,需要结合《明史·诸王表》来梳理。
朱融焚嫡长子朱谟墡于隆庆元年(1566年)受封襄陵王长子,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四月袭封襄陵王,夫人任氏晋封为襄陵王妃。
“(万历十一年四月)戊寅,上御皇极殿传制,遣尚宝司卿韩必显、简讨沈自邠等为正使,行人唐仲寅等为副使,持节捧册宝冠服封……顺靖王融焚嫡长子谟墡为襄陵王夫人任氏进封为妃……”(《明神宗实录》)
《明史》则记载朱谟墡于万历十年袭爵,并于次年薨逝。这一记载也是源于《明实录》,实录万历十年四月“丙申”条也记载了朱谟墡袭封的信息,所以关键问题出在实录。在阿越看来《明实录》的后一条记录更正确,所以结合两者的记载,朱谟墡应当于万历十一年袭封,并于当年去世,朝廷赐谥曰恭懿。
万历十五年(1587年)四月,朱谟墡的嫡次子朱朗鐀(音gui4)袭爵。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平凉府镇原县生员李柱之女李氏受封襄陵王妃。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朱朗鐀薨逝,可直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十二月才得赐谥号“温恪”。
《明史·诸王表》对下一任襄陵王朱璟洸(音guang1)记载就没法看了。《明史》称其为襄陵温恪王朱朗鐀的嫡长子,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受封襄陵王长子,“既而袭封”,并称他为末代襄陵王。
平凉崆峒古镇
然而《明实录》明确记载朱璟洸袭封时间,为泰昌元年(1620年)十一月,去世时间不明,但并不是最后一代襄陵王。《清顺治实录》载: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清廷对投降在京的襄陵王朱逵梚(音wan3)进行安置,给予银米。
“辛丑……礼部启言:‘故明襄陵王朱逵梚投诚赴京,请敕户部支给银米。’从之。”(《清顺治实录》)
故而朱逵梚才是末代襄陵王。韩藩的字辈为“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颢造,令绪价蕃维”,“逵”为“璟”的下一辈,是以朱逵梚应当为朱璟洸之子。
阿越说:《清实录》中明确记载了末代襄陵王,可编撰《明史》时故意将这一信息隐去,阿越有理由怀疑这是在避讳什么,毕竟《明史》对大明宗室各支系的末代宗王记载出错实属稀松平常。原因在于清廷入关初期,在短时间内对明宗室态度,发生过巨大变化。
入关之初为笼络人心,对明宗室也大肆拉拢,给予各种优待政策。可随着南明政权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心态就起了变化。特别是攻占被视为核心地区的江南,而南明隆武政权也摇摇欲坠时,清廷判断自己马上就可以实现一统,故一改前期对明宗室的优待政策,举起屠刀大肆杀戮,比如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摄政王多尔衮假借衡王、荆王欲起兵反清之借口,将弘光帝朱由崧、潞王朱常淓、荆王朱慈煃等十七名大明宗室斩首于菜市口。
投降之初受到优待的朱逵梚,也应当惨死于清廷的屠刀之下。编撰《明史》时,为免“我大清”“伟光正”的形象有损,特地回避了朱逵梚,选择给朱璟洸安上末代襄陵王这个头衔。
相关文章襄陵安穆王朱徵钤:见证五世同居的长寿郡王
韩定王朱融燧:两次爆发过百人规模的宗室群体事件,因何而起?
庆成端顺王朱奇浈:疲于奔命的宗室救火队员,宗室中的人形播种机
永和荣怀王朱奇淯:混乱的内宅,生母被迫自尽,本人被降一半俸禄
华阳康简王朱友堚:从兄友弟恭到兄弟反目
这样的史实,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