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之战是三国时期的经典战役。
当时曹操率十万曹军对阵十万关中联军。
对曹操而言,这场仗看起来非常不好打。马超、韩遂等十路诸侯一起,号称“关中十将”,他们率领的西凉铁骑更是举世闻名。
虽然曹操这边也有许褚、夏侯渊、徐晃等名将,此外还有“毒士”贾诩。但经过赤壁之战,曹军元气大伤,士气略有些低落。
并且马超、韩遂是率“哀兵”出战。马超之父马腾因参与“衣带诏”,被曹操假诏召入朝中,马腾、马休、马铁父子三人全部被杀。所以此番马超联手韩遂起兵讨伐曹操,可谓身负国恨家仇。
西凉铁骑的战斗力果然名不虚传,在潼关旁的渡口,马超差点就拦住了曹操的渡船,好在有虎将许褚的护卫,曹操才九死一生躲过了一劫。
曹操之所以经历如此危险,就是因为前期低估了关中联军的实力,打法太过冒进。
此后在贾诩的建议下,曹操采取新的战略,才最终击溃了韩遂、马超的队伍。
这是一场精兵强将的终极对决,也是曹操用兵智慧的巅峰之作。
凉州铁骑和虎豹骑,这两张王牌,究竟谁更胜一筹?十万曹军对阵十万关中联军,曹操凭什么能扭转劣势被动的局面,打成了全面击溃的顺风局?曹操抹书间韩遂,并没有造成韩遂马超之间的实质性冲突,那么这招离间计是如何帮助曹操锁定最后的胜局?
渭南之战
在潼关附近北渡黄河遇险,差点让曹操直接被马超所擒。
曹操体会到关中联军的凶悍,于是改变了前期大开大合式的冒险,打法开始趋向稳妥。比如由河东渡河进入河西之地后,曹操吸取徐晃被梁兴夜袭的经验,特别注意提防关中联军的偷袭。
但曹操又得尽快绕到潼关背后的渭水之南,以免关中联军发现曹操意图后一哄而散,不然再要找到他们就难了。
于是曹操构筑了用于行军的甬道。曹军依据地形,沿着道路用木栅栏筑墙,形成一条安全的快速通道。曹操选择沿着黄河行进,这样只用在面向河西之地的一边树栅栏即可,就可以缩短一半的建造时间。
一切都在加速进行着。
马超意识到了大事不妙,但河西的甬道他又攻不进去,便退而求其次,赶紧集结大军在渭水南岸的渡口渭口驻防,试图将曹操堵住,不让其过河。
曹操见此情况便设疑兵,作出要等待机会从渭口渡河的假象,同时率主力连夜在渭水上游架设浮桥过河,并在渭水南岸扎营。时间已经到了九月。
如果不及时建立起营寨,等天一亮韩遂马超率主力来攻,曹操不见得能够守得住。
于是工兵们迎来了噩梦:这里比较荒凉缺乏建筑材料,搞土工作业吧,马超骑兵又不时来侵袭。这样看起来,修建营寨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关键时刻,曹操手下谋士娄圭建议利用寒冷的天气来构筑冰城:
娄子伯说公曰:“今天寒,可起沙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公从之。
垒一层沙土便泼水将之冻严实,然后再垒下一层,如此循环往复。马超骑兵来偷袭,看到这些冻得跟铁墙似的冰疙瘩,他们也破坏不了,只能干瞪眼。于是一晚上过去,一座冻沙城就这样建好了。
马超试图再一次发起夜袭,但被曹军伏兵所击败。曹操在渭南的营垒就这样稳住了。
接着曹军主力分批渡过渭水,在渭南汇集起来。
至此,曹操已率主力全部由北路绕到了潼关的背后,关中联军主力就这样在潼关附近的渭南被曹操给堵住。
曹操完成了全面进攻前的准备。
曹操试图利用这种包围的态势,不战而屈人之兵,迫使韩遂马超投降。于是曹操曾和韩遂马超有过一次单独会面。
可没想到马超竟然想凭借自己的蛮力,在会面当场将曹操给活捉。不过在动手前,马超还是谨慎小心地问了一句:
公有虎侯者安在?
虎痴许褚这次跟曹公来了吗?
曹操用手一指,在那边站着的便是。
马超一看,不远处一个膀大腰圆,长得跟大铁塔似的猛人,正怒瞪着他。
得,这搞不好捉人不成反被捉。于是马超立马打消了动手的打算,就此告辞。
会面不欢而散,曹操明白,一场恶仗在所难免了。
曹操甬道行军绕过潼关
接下来,摆在曹操面前的问题是,这场仗到底该怎么打?
先对比一下双方实力:
1、兵力。曹军和关中联军的规模都是十万。
2、战斗力。马超的军队由东汉边军和羌胡军队组成。羌人生性勇猛,是天生的战士。而东汉末年的凉州之乱,让东汉边军和羌人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双方都在战火中成长起来,作战经验和战斗力飙升。
马超的精锐部队就是闻名天下的西凉铁骑。西凉铁骑彪悍凶猛,是周身精钢铁甲的重甲骑兵,适合沙漠戈壁的长距离持久奔袭作战,这无疑得益于凉州人以及大宛马优秀品质,所以便有了“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一说。当然其中有一对矛盾:一般长途奔袭的都是轻骑兵,西凉铁骑作为重甲骑兵是如何长途奔袭的?究其原因,就是他们马匹众多,有专门的马用来驮运辎重武器。
曹操的军队,是一支正在转型中的军队。起先曹操的军队是以步兵为主,包括青州兵、泰山兵、丹阳兵等,这些军队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随着曹操拿下河北和幽州的优质产马地后,曹军主力开始向骑兵转型。
曹操也有一支精锐部队:虎豹骑。客观来说,作为来自中原的重甲骑兵,其装备在全天下应该是最好的。其士兵也是最强悍的。
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
也就是说,这支军队是百里挑一,在普通军队里可以担任将校的军官,在这支部队里才是普通一兵。自然战斗力爆表。
3、组织纪律。关中联军,是由十支军队组成,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将帅的指挥效果有限,组织效能不高。并且羌人行为比较散漫,从曹操渡口遇袭校尉驱赶牛马引发马超军哄抢来看,他们的纪律性也是个短板。
曹军此前青州兵在战斗中有过一些无组织的行为,但后来曹军部队转型,新的队伍在钟繇、夏侯渊、徐晃等名将率领下,组织效果和作战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此外曹操又重用于禁等一批人在曹军中专抓军纪,曹军上下军纪严明。
4、后勤保障。关中联军的补给主要来自凉州,当地可耕种面积不多,并且生产技术落后,所以粮食后勤保障水平极其有限。但凉州铁骑却有大量马匹,在战时的消耗量极大。
曹军的补给分为两段,前段主要来自于关中发来的粮草,后段主要依靠河东郡的补给。关中的补给不必说,河东郡的粮食也保障得极为给力。
客观来说河东和河西,都是黄河冲积平原,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黄河在两块平原之间来回横跳,让附近土地尤为肥沃富饶。再加上河东郡太守杜畿带过去的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以及当地官府的重点扶持,让河东的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粮食储备丰富,有实力保障曹军的粮食补给。
5、战场环境。关中联军此前拥有两个天险:潼关和黄河。很可惜,韩遂马超没有利用好,让两项优势白白浪费掉了,并没有产生什么大的效果。
曹军客场作战,通过北路绕后,抵消了关中联军的地理优势,两军在渭水之南的开阔地对垒,很公平是不是?
这样一比较,双方优劣就很清楚了:
兵力,双方打平手。
战场环境,对双方都很公平。
战斗力,关中联军经验上占优,曹军装备及人员素质占优。
组织纪律。曹军占绝对优势。
后勤保障,曹军占绝对优势。
这么一看,曹操虽是长途奔袭,但经过一番谋划后,劣势局竟然变成了优势局。
西凉铁骑
优势来之不易,曹操打算逐个好好利用。
第一步就是让关中联军更加“散”。
因为关中人口就那么多,所以壮劳力是忙时种田闲时打仗。但这次曹操进军关中有所不同,这次是从开春播种时开始,一直打到了冬天。
全年生产人力不足不说,这人吃马嚼的耗费还特别大。所以到了冬天的时候,关中各部的粮草都告急了。
饭都吃不上了,还打什么仗?于是关中联军派人找到曹操,称愿意割地、送子为质,只求曹操能放他们一马。
这显然有点误解曹操了,曹操是图他们那点地吗?曹操要的是关陇所有的一切啊。
但贾诩建议不要着急回绝他们,可以先假装答应稳住他们,然后再想办法将他们离间。
既然求和就得商谈。韩遂代表关中联军与曹操会面。
曹操与韩遂父亲在同一年被举荐为孝廉,且曹操和韩遂又是同辈人,此前有过交情。所以当两人会面时,曹操故意只谈当年在京师的旧事,两人聊得很开心,甚至拍手欢笑。
随后曹操又让五千铁骑列阵,他们在太阳照耀下发出夺目的光芒,简直晃瞎关中联军的眼睛。
会面结束,马超等问韩遂:“曹公说了什么?”韩遂却回答:“没有什么。”韩遂这也纠结:的确没说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啊。难道两人说了说几十年前的交情,还要向马超这个年轻后生汇报?他韩遂不要面子的啊?
这几件事加在一起,就让马超感到非常疑惑了:曹操现在都让核心精锐出来秀肌肉了,说明他想向关中联军施压啊。可在这种形势下,韩遂居然还能和曹操在那里拍手欢笑?形势都这么紧张了他还和曹操笑什么?莫非他是对王师翘首以盼?
接下来曹操又来了一步花式操作:
他日,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
过了几天,曹操又给韩遂私下写信,故意在信上涂抹修改,就好像是韩遂有意消除敏感信息一样。
这件事又被马超撞到,于是再次询问。
可怜韩遂大老粗一个,他觉得问心无愧,便也不想再多作解释。
但马超可是个细心人啊,这接连几件事,让他误以为这就是一个连续事件:曹操在阵前秀肌肉吓到了韩遂,然后又开出了优厚的条件让韩遂满意地笑出了声,最后曹操给韩遂私下写信约定好时间就搞事。
因为韩遂就板着个脸说没有没有,也不解释。这明摆着跟他马超不是一条心,没把马超当自己人啊。既然如此,就莫怪我马某人用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你......
恰恰在这个时候,曹操又与联军预约决战了。
渭南之战形势图
曹操这样一番操作,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他让关中联军高层之间产生隔阂,接下来便产生一系列影响:
1、再无统一策略。韩遂是关中联军的名义上的主帅,马超是关中联军的精神领袖。这两人闹翻产生隔阂了,接下来还能坐在一起好好谈共同抗击曹操的事吗?
2、再无统一指挥。马超都看韩遂不顺眼了,那么关中联军内部肯定就至少分为了韩派和马派两大派,大家相互不买账,相互提防。这种情况下,还谈何统一指挥,又由谁来统一指挥?
3、军心动摇。仗还没打呢,现在韩遂和马超就闹崩了,据说韩遂还有勾结曹操的嫌疑。这内部都乱成一锅粥了,将士们哪还有心情去打仗?
所以等到开战之时,韩遂马超两大主力之间肯定不会有什么沟通配合了。凭啥配合你呀?我还担心你把我卖了呢!
仗还没打,关中联军已经成为一盘散沙,指挥体系比主帅被突袭斩杀还要混乱。
当看到对面乱哄哄的样子,曹操不禁哈哈大笑:文和(贾诩字文和)此计够毒,够妙!
决战随即展开。
曹操先派出轻兵,就是以普通步兵与关中联军缠斗。
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
当时关中诸将的军队或多或少都缺粮了,大家巴不得赶紧把曹操击败,然后回家干农活挽回一点损失。
所以看到曹操的轻兵后,大家不禁大松一口气。曹操的军队也不过如此嘛。什么?韩遂还不让我们去?他不是想投降曹操吗?现在有优势不让我们打,是不是待会要联合曹军反杀自己人啊?
别听他的,大家赶紧操家伙上!
于是关中联军分散在曹军中,大家只是各自冲杀,全然不顾其他队友。队形完全变形了。
而正在关中联军开始乱了的时候,虎豹骑开始进场了。
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
所谓虎豹骑,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虎骑和豹骑。虎骑是重甲骑兵,具有更强的防御力和冲击力,而豹骑则为轻骑兵,机动性更强。
这也便是所谓“纵虎骑夹击”的关键之所在:
在正面,虎骑强势碾压,铁甲骑兵的冲击,让正面之敌节节败退,甚至是溃退。而在这个时候,豹骑则快速地向敌人侧后方包抄,截断敌人的退路。而后虎骑和豹骑同时发力,对敌人实施夹击,就能一举将敌人击败。
关中联军还在跟那些曹军步兵打得难解难分呢,什么组织配合全然抛到脑后。
而当看到晃瞎眼睛的大队虎骑杀到面前时,后方豹骑也包抄到位,一切都完了。
十支关中军队,绝望地看着自己和其他队伍被包围起来,然后一点点地被碾压、分割、歼灭。
有两支军队被团灭,主将成宜、李堪被斩杀。
其他队伍也好不了多少。
韩遂、马超、梁兴败走凉州,杨秋则前往安定,程银、侯选南入汉中投靠张鲁。
关中诸将的军队基本上被打光了。
历时近一年,二十万大军对决的渭南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虎豹骑
以十万彻底击溃十万,这场胜利实在太过于耀眼,一扫赤壁之战的颓势,让曹操又重新找回了自信。
人们总是感到疑惑,《孙子兵法》里面不都说了: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
兵力相当仅仅只能对峙,只有自身兵力是敌人的两倍才有望进攻并战胜。
那曹操敢于与强悍的关中联军对战,并取得胜利的关键,到底何在呢?
对此,曹操有过一句解释:
兵之变化,固非一道。
是啊,用兵应当千变万化,又怎能仅仅固守一种思维呢?
曹操的确妙计层出不穷,从一开始在潼关声东击西,然后走北路绕后奇袭,坚守不战用粮食拖垮对手,然后抹书间韩遂让敌人离心离德,最后又利用敌人的组织混乱将其一举击溃。
那为什么曹操的奇计就能够每每得手呢?
问到这个问题,或许应该去感受下风陵渡前那满天的箭雨,了解河西之地徐晃用四千人击败五千人夜袭的险胜,再看看那连夜修筑、连绵不绝的冻沙城。
这的确是一盘容错率极低的险棋。
但曹操和他麾下的将士们,一往无前、果断出击,即便面临危难还能够放声大笑、冷静应对。
这是一种定力,也是一种看清形势后的清醒与执着,更是一种大智慧。
或许这,便是曹操屡屡创造战场奇迹的重要原因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