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死刑前,狱警对两名地下党说:你们两个我只能救一个,救谁?

雁玉浏览过去 2024-11-22 18:31:2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千古史记

编辑|千古史记

1935年,一个特殊的日子,贵州的空气中弥漫着秋日的肃杀,贵阳的大街小巷里,行人的脚步匆匆,低着头似乎害怕看见什么,但有一辆车行驶在通往刑场的路上,吸引了不少注目,车里,坐着一个被铁链缠绕的年轻人,他的脸色苍白,却依然昂着头,在口中高喊着震耳欲聋的口号。

很快,呼喊声被短刀强行封住了他的嘴,那是林青,年仅24岁,一个将自己的一切献给革命事业的共产党员,就在他的生命即将画上句号时,很多人不知道,这位年轻人曾有过一个生的机会。

故事要从几个月前说起,林青,原名李远方,出生在贵州毕节的一个贫困农家,小时候的林青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为了生存,年仅13岁的他被送到县城的商号当学徒,这份工作并没有让他学到手艺,反而让他明白了世间的不公。

15岁那年,他独自逃到了重庆,人生的拐点出现在那里,一个进步话剧团给他打开了新的世界,林青在剧团里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渐渐明白了贫穷与压迫的根源,他从一个普通少年变成了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1929年,林青加入了共青团,随后到上海沪东团区委工作,他在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得到了更多的锤炼,为组织革命活动,他曾深入工人区,用艺术和文艺宣传抗日救亡。

1931年,他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段时间里,他与文学研究社、左翼作家联盟的革命者们并肩战斗,在地下工作中不断壮大自己的信念,转折点出现在1932年,林青因组织罢工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关押在上海的提篮桥监狱,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重要的人——吴亮平,这位狱友是红军中的领导干部。

两人的交谈让林青对革命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1933年,林青因大赦获释,但党组织已被破坏,他只能独自返回家乡毕节,彼时的林青带着新的使命,他要让革命的火种在贵州燃烧。

回到毕节的林青,发现这里的抗日救亡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与当地的青年组织联系,成立了“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林青深知,直接的武装斗争并不适合贵州当时的环境,但文艺却是宣传的利器。

在他的带领下,研究社通过戏剧、歌咏等形式,将革命思想传播到了闭塞的山村,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林青于1934年建立了贵州第一个党支部,担任书记,很快,林青的名字成了贵州反动势力的眼中钉,保全力量,他被迫带领组织转移到贵阳、安顺等地继续活动。

1935年初,中央红军到达遵义,这个消息让林青无比激动,他冒着危险赶到遵义,与曾经的狱友吴亮平重逢,并向李维汉汇报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情况,贵州党组织的坚持和成效得到了中央的认可,林青被任命为贵州省工委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

在此期间,他带领地下党组织获取了国民党的军用地图和密电码,将这些重要情报交给特派员潘汉年,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可惜好景不长,7月的一天,林青因叛徒的出卖被捕,与他一起被捕的还有他的战友刘雪苇,敌人将两人关押在贵阳的监狱中,试图通过威逼利诱获取党的机密,但林青和刘雪苇咬紧牙关,始终没有松口。

关押期间,林青身上的酷刑伤痕累累,脑部受伤严重,但他依然用自己的方式鼓舞着身边的同志。

就在这生死关头,监狱里的一名狱警出现了,这个狱警是潜伏的地下党员,他在听取敌人的审讯中得知了林青和刘雪苇的身份,决定冒险帮助他们逃脱,但监狱的规矩非常严苛,每次外出只能押送一个囚犯,两人中,注定只有一个人能活着走出监狱。

这个选择对林青和刘雪苇来说无比艰难,他们明白,无论是谁被留下,等待的都是死亡,林青的伤势已经很重,但他依然清楚贵州党组织的未来需要继续有人撑起。

于是,他主动提出让刘雪苇逃走,他冷静地分析,自己身体状况不适合继续斗争,而刘雪苇可以在外继续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最终,林青留了下来,送别了战友。

8月的一个夜晚,狱警成功带着刘雪苇越狱,林青的牺牲给了党组织一线生机,但他个人的命运却更加危急,国民党特务加强了对林青的看管,担心再有逃脱事件。

9月11日,林青被押上了刑车,他的脸色苍白,双腮被刺刀贯穿,但目光仍然充满力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高唱《国际歌》,口中呼喊着“打倒国民党!”敌人的刺刀封住了他的嘴,却没能堵住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

林青就这样走完了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他用24年的时间诠释了什么叫信仰,什么叫忠诚,他的牺牲没有让革命火种熄灭,反而点燃了更多人心中的希望。

每逢清明,在贵阳的“林青同志就义处”石碑前,总有人驻足,那些年轻的生命似乎在告诉来者:无论何时何地,总有人愿意为信仰献身,为未来的光明铺路。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1

雁玉浏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