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生前为了收复汉人的失地——燕云十六州,前后组织了两次北伐,结果都败给了一个女人。
第一次北伐是在979年,那时候的宋太宗刚刚灭掉北汉割据政权,意气风发。太宗打算一鼓作气,把燕云十六州从辽国手里夺回来。结果在高梁河一战中,宋军惨败,太宗化身“大宋车神”,乘坐驴车飞速南逃,避免了被俘。当时,辽朝的皇帝是辽景宗,可他常年卧病在床,事实上的掌权者是他的皇后萧绰。
第二次北伐是在986年,宋太宗再次出兵,打算一雪前耻,收回十六州。可惜,宋军三路大军被辽国人一一击溃,之后辽军铁骑还深入宋境数百里。
两次北伐,宋朝皇帝赵光义都亲自出马。而在辽国方面,抵抗宋军的实际领导者则是一位幕后掌权的女人。她就是在大众的印象中,一直被称为“萧太后”的女人。
从“偶像少女”到“御姐皇后”的成长
其实,在《辽史》记载中,大辽皇帝的后妃中有过很多个萧皇后、萧太后。这是因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是汉高祖的“铁粉”,他尤其羡慕刘邦手下能有萧何那样的能臣,更羡慕这对君臣亲密信任的友谊。于是乎,阿保机就将几个开国功臣赐姓为萧,并规定契丹“王族唯与后族通婚”,皇族是耶律氏,后族就是萧氏(根据金庸《天龙八部》中的描述,主角萧峰也是出自这一家族)。
然而,在众多萧氏皇后、太后之中,只有一位被后世人所熟知,她就是辽景宗的妻子、辽圣宗的母亲承天皇太后萧绰,小名萧燕燕,后世老百姓普遍称其为“萧太后”。
影视剧中的萧太后萧绰
萧太后之所以为后世普通百姓所熟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杨家将故事”中的“丑化”。
现在流行的杨家将故事,脱胎于宋元话本、杂剧以及明清历史小说,而明代的《杨家将演义》最具代表性。
宋代以后的民间文人根据历史,改编创造了北宋名将杨业一门男女老少抗击契丹、保卫大宋的事迹,其中“四郎探母”、“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等经典戏码更为老百姓耳熟能详。
戏剧故事自然有正有邪,既然保卫大宋的杨氏一家是忠勇刚烈的正面形象,那么大宋对抗的契丹辽国就得担任“反派”。而与杨氏一家同时代的萧太后,自然成了反派角色当中的核心“大BOSS”。她也因此被历代文人刻意丑化,长久背负着“蛇蝎女魔头”的恶名。
实际上,真实历史中的萧太后,不仅不是大反派,还颇具“励志偶像气质”。
话说契丹辽朝自从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后(死于947年),内部就出现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皇位之争,耶律皇室内部杀得天昏地暗、惨绝人寰。
最后,颇具野心的辽景宗夺得皇位,力压政敌,内政才算稳固。
辽景宗麾下有两大干将——契丹贵族萧思温和汉人重臣韩匡嗣。
其中,萧思温的三女儿就是萧绰。
影视剧中的萧绰
那时候的萧绰是妥妥的才女,据说人长得也国色天香,很受辽国上层人士的垂涎。
一开始,萧绰她爹萧思温打算把宝贝女儿萧绰嫁给韩匡嗣的儿子韩德让(祖上是汉人,后被契丹人掳走,在辽国境内生活繁衍),以维系两大家族的关系。而且这个韩德让也是个青年才俊,论身份和能力都配得上萧绰。可谓门当户对、当世绝配。据说两个人当初也确实是“你有情、我有意”,有过那么一段恋爱期。
影视剧中的韩德让
不过,身为皇帝的辽景宗也渴望与贵族萧家加强关系,并表达了联姻的意愿。
几经衡量,萧家最终决定向皇权靠拢。于是,萧绰放弃与韩德让的婚约,以贵妃身份入宫(17岁),随即被辽景宗册立为皇后。
因为长得漂亮、有才华且情商也不低,萧绰备受皇帝宠爱,且在短短十余年间,为辽景宗生下三子三女。按照中国古代社会的逻辑,这样的皇后,地位必然相当稳固。
然而,德高望重、母仪天下的皇后地位,并没有让萧绰的内心得到满足。这个艳丽聪慧的萧皇后有着更加高远的抱负。
话说萧绰的丈夫辽景宗虽然有一定的能力,但身体一直不太好。加上当了皇帝之后一直操心受累,所以没在皇帝位上干几年就累垮了。
影视剧中的辽景宗
后来,年纪轻轻的辽景宗病到无法处理朝政,皇后萧绰便主动替丈夫“分忧”,开始主持朝政。而且,满朝文武很快发现,年轻皇后的办事能力绝对一流,驭人手段也相当老辣。最终,心服口服的文臣武将们纷纷去找皇后签字盖章,来决断国家大事。那位躺在病床上的辽景宗就此全心养病,不问世事(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萧皇后决之,辽景宗拱手于床榻而已)。
由于妻子实在太能干,到了976年,刚当了七年皇帝的辽景宗就有了直接退休的想法(不知到底是不是自愿)。他索性下诏说:“从今起,皇后安排啥事,你们都照办就行,不用非得征求我个人的意见。”(皇后之言,朕暨予,著为定式)。
不久,俨然成为“契丹版武则天”的萧绰开始推行内部改革,重点革新农耕商业、人才选拔、文化教育等政策措施,使得那个阶段的辽国整体向好,很有大国崛起的风范。
影视剧中的萧太后
一个位于高位的男人一旦没了雄心抱负,就会很快滋生纵欲享乐的念头。
辽景宗把权力拱手让给妻子以后,暴露出了骨子里贪玩的性子。等到身体稍微调养恢复以后,景宗遗传自祖辈的“游牧基因”就被激发,沉浸在了骑马打猎的运动。
朝中有关心皇帝的大臣劝谏说:陛下大病初愈,还虚着呢。如果老是沉迷于危险运动,万一哪天从马上摔下来,或者被猛兽所伤,那可就不好了。
可惜,辽景宗不听劝,后来果然劳累过度,病死在了出猎途中,年仅35岁。
982年,萧绰在悲痛之中将11岁的长子耶律隆绪(辽圣宗)扶上了皇位,称号也由“皇后”变为“太后”,由此开始了长达27年临朝听政的生涯。
成功的萧太后身后,有三位可靠的男人
虽说萧太后之前就展现了老练高效的从政能力,但是,此时丧失皇帝丈夫,身为年轻寡妇、带着年幼儿子的女人,她所面临的的政治形势并不安全。
当时,契丹耶律家的其余宗室拥兵自重,在朝中划分势力,也有一些人打算借机从这对孤儿寡母手中夺取皇位。
影视剧中的萧太后与辽圣宗母子
根据史料记载,面对此危机情形,萧绰抱着年少的皇帝,哭着对大将耶律斜轸和大臣韩德让说:“我们孤儿寡母的,旁边耶律家的亲戚都想赶我们走,外面宋朝的军队也想趁机捣乱,你们说该怎么办?”(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看年轻的太后哭得梨花带雨,立马拍胸脯保证:太后别怕,有我们呢!
于是,萧绰与二人达成政治交易,由耶律斜轸、韩德让出面主持朝中军政大局,镇压宗室叛乱,保护了太后母子的安全。
话说这个韩德让当初就跟萧绰有婚约,且两个人有一定的感情基础。而此时,身为辽国重臣的韩德让拥护太后皇帝有功,在朝政地位更高,于是得以接近太后。
两人的旧情很快复燃,甚至成为大辽朝野人尽皆知的事情。
这是有证据的。当代出土的一件辽代文物上,铭文写有“供养文忠王府太后殿前”。“文忠”是韩德让死后的谥号,在文忠王府中设置萧太后神主的“太后殿”,按照古代社会的立法逻辑,这几乎是毫不避讳地表明了二人的亲密关系。
而且,史书也明确记载,萧太后掌权期间,经常去韩德让那里,名义上当然是以上下级身份来讨论国家军政大事,但实际上却表现的如同结发夫妻一样亲密,以至于吃在一张桌上、睡在一张床上(同卧如夫妻,同案而食)。
影视剧中的萧太后与韩德让
甚至后来有一回,萧太后还曾在韩德让帐中大宴群臣,表明宴会的女主人是她,而男主人就是韩德让。这其实就是一场“大家心里都明白”的婚礼。
根据记载,萧韩两人的君臣恋,一直维持到了萧太后去世,期间也鲜有损害两人关系的绯闻八卦,真可谓“千古才女英雄恋”。
不仅如此,死后,经辽圣宗还给韩德让赐名耶律隆运,并允许韩死后陪葬在萧太后陵墓之侧,继续守护着爱人。
除了韩德让,耶律斜轸也是萧太后信赖的重臣。
影视剧中的耶律斜轸
耶律斜轸祖上也是跟随耶律阿保机开创辽国的功臣,可谓名门之后。不过年轻时的耶律斜轸风评不太好,主要是不好好学习,天天出去当二溜子,跟人拜把子打群架(豪侠任性,喜交友)。
后来,萧太后的父亲萧思温慧眼识才,向辽景宗举荐耶律斜轸,说他“虽然看起来很废物,但骨子里很有才”。于是乎,耶律斜轸成为一名将军,而他自此也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为国效力。
事实证明,萧思温老爷子确实没看走眼。这个耶律斜轸治军有方,权谋能力也不差,很快成长为辽国支柱重臣。
萧太后很青睐耶律斜轸,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加强关系。
还有史料记载,说萧太后有两只琥珀杯,专门用来为功臣赐酒,但一般只赏赐一杯酒。不过,萧太后特别“关照”耶律斜轸,允许他想喝几杯就喝几杯,使得别人对他羡慕嫉妒恨。
萧太后还重用名将耶律休哥,命他负责镇守辽国的南京(今北京),主要盯防宋军的进犯。
影视剧中的耶律休哥
耶律休哥是个帅才,不仅指挥打仗很有一套,个人品格魅力也很出众,尤其爱护士卒、宽严有加,不贪功、不争功,很受兵士拥护。有他镇守辽国南境,宋朝人也非常不安生。
萧太后靠着这三个男人的鼎力支持,成功地把控着辽国的军政大局。
年轻太后的远见和气度,足令大宋君王羞愧汗颜
辽景宗刚死的时候,宋太宗还在大宋任上,他得知辽国此时是孤儿寡母掌权,觉得其内部必定不安生,所以打算趁此良机一举收复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并趁机来报7年前高梁河之败的仇恨。
影视剧中的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信心百倍,发起雍熙北伐。二十万宋军兵分三路,浩浩荡荡挺近北疆,一时间辽国上下人心惶惶。
面对强敌入境,萧太后临危不乱。此时她已得到韩德让、耶律斜轸等人的支持,有充分的信心战胜来犯之敌。
事实证明,虽然战争谋略和沙场点兵不是萧太后所长,但在知人善任、赏罚分明方面,她做的确实出色。
面对北宋大军来犯,她将举国兵力交给大将耶律休哥等全权统领,她本人与儿子辽圣宗、情夫韩德让亲临燕京前线督战。为了充分发挥军队战力和将领才能,她还特许前线将领有先斩后奏的“专杀”之权,确保军令畅通,行动灵活。
由此,在萧太后出色的统驭之下,辽军顺利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宋军方面,由曹彬、潘美、杨业等名将各领一军,三路突进,初期可谓所向披靡。
然而,在岐沟关一战中,耶律休哥击败了东路曹彬的10万主力军,并将数万名宋兵围困于孤城之中。
史料记载宋军“弃戈甲若丘陵”,败象凄惨。辽军为羞辱震慑对手,还把宋军阵亡将士的尸体汇拢成堆,累成尸山。
东路宋军士气瓦解,再无战力。
在西路战场,由于的得知东路军溃败,宋军不得已后撤。后撤途中,名将杨业为接应友军,与辽军血战于陈家谷,最终因孤立无援,败给耶律斜轸。
杨业在宋朝北部边关跟辽国人打了多年的仗,败少胜多,素有“无敌”威名。
影视剧中的杨业(郑少秋饰)
史料中说,当耶律斜轸俘获这位“杨无敌”时,不免嘲讽地说:“你跟我们作对了三十年,今天成为手下败将,有什么感想吗?(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
杨业虽身负重伤,但刚烈之气却更加旺盛。他告诉耶律斜轸:“我本想期待杀敌报国,没想到被奸人所害,致使王师败绩,还有何理由求生!”
之后,杨业绝食三日,伤重而死。耶律斜轸把他的首级割下,当做战利品献给萧太后母子。
当然,萧太后也佩服杨业的忠烈刚勇,专门下令修建庙宇纪念,也确实使更多辽国人对这位宋军名将钦佩有加。
可惜,很多人只记住了杨业的英雄悲壮,却不知道萧太后的宽厚胸襟。
后来到了北宋中期,宋仁宗在位时,民间关于杨家将抗击契丹的传奇英雄故事已经非常流行。不过,也是从那时起,萧太后就成了故事中的大反派,后来又经过历代文人的艺术加工,导致萧太后的形象日益偏离史实。
而历史现实总是比传奇故事残酷得多。
东西两路宋军兵败后,辽军于当年冬天转守为攻,借着河流结冰,驱动铁骑,南下对宋军中路主力展开迎头痛击。宋军难以抵挡,致使辽军侵入境内数百里。
见大势已去,宋太宗心灰意冷,放弃收复燕云的念头,带领残部退回开封。
接下来的四年间,萧太后以消灭宋军有生力量为战略目标,发动多次南征军事行动,歼灭了宋军十多万兵力,致使宋朝“沿边疮痍之卒不满万”,彻底击碎了北宋争夺燕云十六州的企图,并确保了此后很长一段时期,辽国在军事上保持优势地位。
然而,反观吃了败仗的宋太宗赵光义,却显得很没“器量”。
雍熙北伐后期败仗连连,对此,御驾亲征的太宗展示了娴熟的“甩锅问罪”本领。东路军在岐沟关大战惨败后,宋太宗把活着的败将全部送进大牢,而曹彬等元老名将也被贬官免职。
其实曹彬挺冤枉的。作为军事统帅,曹彬的优点是非常慎重老成。史料记载,在指挥东路军作战的初期,尽管连打了多场胜仗,但曹彬依旧选择稳扎稳打的战略,没有十足把我之前,绝不轻易与辽军决战。
可是,其手下的诸多将领却强烈请求曹彬乘胜进击,直接拿下燕京。
而这背后,则是太宗皇帝战略方针的改变。太宗见初期战略态势一片大好,便放弃了原本稳中求进的战略,打算一口气赢个痛快。于是直接导致曹彬面对诸将的请战而“不能制”,不得已倾巢出击。结果大败而归。
打了败仗之后,忠心耿耿的曹彬主动替皇帝承担了罪责。宋太宗也毫不客气地说:“吃了败仗,都怪你这个无能的主将(为戎人所袭而败,此责在主将也)。”
“无能的主将”到底是谁?后人自有评说。
西路宋军的失败,太宗皇帝也有一定责任。
话说大宋东路军溃败的消息传到西路军那里以后,杨业(西路军副将)向主将潘美建议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来掩护大军后撤,以寻找战机。
然而,此时代表太宗监督西路军作战的王侁却公然讽刺杨业:“你一个率领数万精兵的大将,竟怯懦至此。”
杨业知道,监军既然这么说了,就代表皇帝也是这么认为的(监军会把自己的说见所闻并报皇帝,至于真假就不好说了)。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怯懦”,杨业只能亲自领兵抵挡辽军,最后以身殉国。
可惜,在后世小说中,代表太宗的监军王侁没什么存在感,反倒是主将潘美变成了迫害杨家将的“潘仁美”。
她不是“邪恶女魔头”,而是“人生女赢家”
作为古代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真实历史里的萧太后当然没有那种浑身散发“仁义善良光芒”的形象。在政治斗争中,她对待政敌足够狠辣,毫不手软;在军事斗争中,她面对杀伐谋略果敢坚毅,相当老练。直接或间接死在她手下的人不计其数,但这并不代表萧太后就是后世小说中的“权谋毒妇”和“战争狂人”。
实际上,萧太后的治国手腕总体上比较开明仁慈,辽国治下的各族百姓受益不小。辽国建立之初,契丹贵族蛮性未消,他们从周边国家和民族掠夺人口土地,并把这些掳掠而来的人口和土地编为“头下军州”。这些地方其实就是契丹贵族的割据基地,他们在此修建堡垒,囤积奴役粮草,每年只需缴纳一部分赋税给中央就行,其余的事情,辽国中央朝廷几乎不管不问。俨然就是一个个割据的小王国。
很显然,这种地方贵族势力的存在,不仅不利于辽国集中发展,而且也是辽国前期政局动荡不安的根源所在。
萧太后执掌权柄以后,深知这些贵族割据势力百害无一利,因此循序渐进地削弱这些契丹贵族的实力,同时不断加强对地方州县的控制。
后来辽国与北宋经常打仗,辽国方面也不断俘获北宋边境的大量人口。萧太后尽力确保这些掳掠人口不再落入契丹贵族手中沦为奴隶,而是让他们继续保持平民身份,安心种地经商。
与此同时,为了尽力消除辽国社会残存的奴隶制恶俗,萧太后还下诏规定,奴隶犯法,主人不得私自处死,一律交由地方政府处理。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辽国内部汉人地位低下,常受虐待,甚至有的契丹人杀死汉人,只需要赔偿牲口就能了事。对此,萧太后特意规定,以后无论契丹、汉人,只要犯法,处罚相同。
对此,有些契丹贵族当然不爽。不久之后,一个叫耶律勃古哲的契丹贵族知法犯法,虐待平民百姓。
萧太后得知后十分不悦。尽管这个耶律勃古哲曾参与对抗雍熙北伐的战役,也算是一个功臣,但萧太后依然选择拿他开刀,杀一儆百。于是,耶律勃古哲被施行杖罚,落得皮开肉绽的下场。
尽管在民间文学作品中,萧太后的形象一直很反面,且汉人官方史书对她也多有诋毁。但实际上,她治下的辽国却颇受当时普通百姓的青睐。
史料记载,在宋太宗雍熙北伐之前的983年初,北宋与辽国沿边七十多个村庄的老百姓主动越过边境,投奔辽国;同年五月,又有千余户百姓跑到辽国境内。
如果在北宋边境地界活的滋润,谁会愿意主动投靠他国呢?古代的底层老百姓并没有太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他们只想安安稳稳地活着,如果北宋能让他们活的好,何必费心思跑到辽国呢?
贫苦的边关百姓用脚投了萧太后的辽国一票。
民心如此,也难怪北宋太宗皇帝难以吃下辽国手里的燕云十六州了。
不过,北宋虽然没能力占辽国的便宜,辽国方面其实也没有占到北宋多少便宜。
尽管萧太后掌权的四十年里,辽国抵挡住了北宋的进犯,且长期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但萧太后与宋朝打了大半辈子仗,其实在名义上也一次没赢(当然也不亏)。
不过,在自己的国家(甚至于北宋边境地区)里,萧太后的名声一直很不错,声望也远远高过自己的皇帝儿子辽圣宗。
照理说,萧太后当然知道几个世纪以前,汉人的大唐王朝曾有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她也有实力在辽国当个契丹武则天。不过,终其一生她都没这么做。
或许,对于萧太后来说,她有才华(天生聪慧、情商超群)、有名声(治理有方,民心所向)、有权势(垂帘听政、朝野敬畏),又有爱情(德让郎君,终身相伴)。这样的人生已经属于美满成功的人生了,她也是历史舞台中足够耀眼的主角。至于那个皇帝的名号,看起来倒像是“虚名”而已。
影视剧中的晚年萧太后
美丽、聪慧、理智、自强、勇敢、幸福......所有当代社会女性所渴求的优点,萧绰几乎都不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