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提到“朱三太子”,康熙就头疼?

掉进书堆的小胡 2023-02-14 15:58:13

话说康熙稳坐皇帝位几十年,大清江山总体上风调雨顺。但是,仍然有一个飘飘忽忽的名字始终令这位千古一帝闹心头疼,那就是相传流落民间的明朝“朱三太子”。

太子在这边死了,却又在那边活了

现存的史料记载,明朝的末代皇室崇祯有7个儿子。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杀之前,有四个儿子已经夭折了,只剩下老大朱慈烺、老三朱慈炯、老四朱慈炤。

据说,崇祯在煤山上吊之前,把仅存的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叮嘱:以后别把自己当皇子了,你们假装老百姓,先保命要紧,如果将来有机会,再给老爹我报仇。(尔等今日是太子,王城破,即小民也,各自逃生去吧...万一得全,来报父母仇)

然后三个皇子就跑了,从此以后,除了一些边角料新闻之外,再没有官方关于他们的确切消息。

有野史说这三个皇子不久就被一个太监出卖给了李自成,李自成把这哥仨当成工具,打算“挟太子以令没有降服的明朝诸侯”。

接着,李自成在跟吴三桂抢山海关的时候,把三个皇子跟吴三桂的老父亲一块儿带到前线,打算让吴三桂看在领导和老爸的份上,赶紧投降大顺王朝。可惜吴三桂看出李自成不是一块当皇帝的料,所以不吃这一套。

李自成说理不行,就亮出刀子硬干,结果没打过吴三桂,狼狈逃回北京,三个皇子也跟着李自成的败军回撤,后来就没消息了。

野史当然不打算放过可以“八卦”的朱太子们。

据说不久以后,前大明国丈周奎收留了太子朱慈烺。

周奎当时就认定这是自己亲外孙、老朱家的继承人,然后又是跪地又是磕头。

然而,等清军撵走李自成,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坐镇北京之后,周奎当即翻脸不认人,主动向多尔衮报告说:这家伙是假冒的!

多尔衮找来一帮明朝的太监们过来辨认,大家基本都认为这是个冒牌货。只有那么几个太监说是真的。

随后,“假太子”被砍头,那几个认为他是真太子的太监也被一并处死,说是冒牌货的那一大帮人全部都被多尔衮封赏了。

当然,周奎也被赏了不少。

这事就有猫腻了。

明朝尚在的时候,朱太子毕竟是个大活人,整天呆在皇宫,绝大多数太监应该是认识的,尤其是作为亲姥爷的周奎,更不可能把外孙给认错吧。但为什么亲姥爷要翻脸不认人,又为什么太监们有的说假,有得说真?

真相大概只可能是这样:

这位朱慈烺的确是真的,周奎门儿清,多尔衮也门儿清。但是,让这位前朝正牌太子活在当下,非常不利于满人掌管中原。

如果满人公开承认这是大明接班人,那么以“替大明报仇”为由发兵山海关的满清政权按理说就得把天下还给人家。

傻子才这么干。所以,多尔衮等满清当权者就主动策划了这场“打假行动”,让前朝国丈和太监们集体指认这人是“假太子”,然后以此为由处死“大逆不道的骗子”,再告诉世人说“明朝的皇子们都被李自成害死了”,并安安稳稳地替大明接管政权。

周奎虽是亲姥爷,但那年头,为了保命,出卖亲外孙算个啥(他能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两帮人的治下活下来,就说明这人精明得狠)。所以,他便满足了新主子的要求,主动举报亲外孙。

而那些前朝太监们,凡是活着的,有几个是讲情讲义的?伺候谁不是伺候。所以乐得真眼说瞎话,毕竟能活着还能得到赏钱,这好事上哪找?

至于说实话的那几个太监,大概是良心发现,或者是不懂得揣摩新领导的心思吧。

然而,北京的“大太子”死了,但又好像没有死透。

当时的南京还有南明弘光朝廷延续着老朱家的香火。不过,当时的皇帝是大太子的远亲朱由崧。

话说朱由崧被明朝遗老们硬拉上皇帝位置不久以后,南京城就有人自称是逃难而来的太子朱慈烺。

这事很快上了南明头条热搜,大家小巷都知道了。

朱由崧和手下权臣都清楚,如果这个自称是太子的人的确是真的,那是不是得重新换个皇帝,朝廷再洗一次牌?

这事关系到很多人的官运财运,敏感的狠。

于是乎,朱由崧的心腹大臣马士英组织了一次“官方鉴定”,通过一系列审讯之后,自称太子朱慈烺的人主动摊牌:

我叫姓王,我有个大爷曾经做过万历朝的驸马,我假装姓朱,就是图个财,没别的意思。

这样一来,朱由崧和马士英他们就松了口气,然后赶紧把事实真相公布出来,告诫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可惜,偏偏有人就是把谣言当借口。当时在武昌拥兵自重的南明军事将领左良玉以此为借口,说要发兵救太子,去南京“扫清奸臣”。

这一来,南明就没心思团结一致抗击北方的满清了。大家于是开始了窝里斗,本就不多的军力国力被用在了内耗上。使得北方清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南明防线,很快结束了短命的弘光朝。

不过,戏剧性的是。这回满清没有把王姓假太子给处死,而是把他从南名监狱中放了出来,还承认他是“真货”,好吃好喝地供着。

满人这回的打算是,把自己扮成“解救太子”的英雄,收取南方汉人的支持。等到江南的秩序稳定下来以后,这个“真太子”立即遭遇翻脸不认人的待遇,并最终以假冒前朝太子之名,当即处死。

这就是古代权谋政治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前朝太子是真是假,完全是当朝掌权者说的算。但无论真假,最后的下场都是死。

一个“朱三太子”死了,千千万万个“朱三太子”站起来了

满清和南明地界的“假太子”均被正法之后,崇祯的太子朱慈烺就此在历史中消失。

但是,理论上还可能活着的三皇子和四皇子,尤其是三皇子,开始频繁活跃在民间。这就是所谓的“朱三太子”。

根据史料记载,“朱三太子”主要活跃期是从顺治朝到雍正朝,主要“折磨对象”是康熙皇帝。这期间,大清境内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所进行的谋反或行骗的事件,至少发有20起。影响最大的几起,都发生在康熙朝,让这位“千古一帝”甚是焦虑。

实际上,那时候距离明朝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民间对崇祯那几个儿子的长幼排序和名号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有些起事者自称是“朱三太子”,但大多时候指的其实是皇四子。

但这些都无关紧要,能引起注意、能HOLD住场子就行。

早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河北一带有个人就声称自己是“朱三太子”,原名叫朱慈焞。这位“朱三太子”就是要反清复明,竟然还搞起了“集资创业”,鼓励广大信徒踊跃掏钱,为将来在新明朝买个官职,掏钱越多,将来的官职就越高。

显然当时民间反诈意识不强,而且普通民众显然缺少对时局的准确判断。没想到这个“朱三太子”的话竟然还有不少人相信,而且集资现场,竟然还有人为了优先捐款而争急了眼,大打出手。

这一闹,直接惊动了当地官府,随后就派人来调查。“朱三太子”无奈,只好仓促起事,可惜很快就被官府镇压下去,自称朱慈焞的“朱三太子”随后被处死。

顺治朝还有一些类似的“朱三太子”造反案,但大都与上面的一样,牛皮吹得大,实际能力小,对满清政权影响不大。

但等康熙继位后,“朱三太子”明显更能蹦跶了。

话说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公然声称要把朱三太子送上皇帝宝座。一个月后,北京城内就有一个叫杨起隆的人伪称自己就是“朱三太子”,拉着一千来号人准备搞起义,但因消息走漏,杨起隆只好提前一天起事。

康熙得知自己眼皮子底下竟然就发生了“朱三太子事件”,气得要命,当即下令缉捕反贼,并很快将后者一网打尽。之后这一千来号人加上其他涉嫌参与者,在8天之内纷纷人头落地,但杨起隆等少数人逃了。

消停了大约七年之后,即康熙十九年,陕西汉中出现一个自称是杨起隆的人。

康熙亲自决断,说这家伙既不是朱三太子,也不是杨起隆,只是杨起隆起义队伍中的一个逃犯,后来托名造反而已。

而在这之前,康熙十六年(1677年),福建漳州人蔡寅自称“朱三太子”,组织“白头军”造反。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军在湖南新化县一座寺庙内俘获了一个自称“明朝太子朱慈

灿”的人。此人声称自己当年跟着李自成一路败退到离京,后在又逃到河南当和尚混饭吃,最近二十年又在江西、湖广一带混饭,后来还了俗。康熙将信将疑,最终认定此人是冒牌,并将其处死。

之后,又陆陆续续出现了多起“朱三太子案”。

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据说真实性最高的一个“朱三太子”被捕了。

事情是这样的,一开始在浙江一带有一个叫张念一的人又打着“朱三太子”的名义起事,给自己定了年号,还声称要光复中原。

起义失败后,张念一被捕,清廷在审讯中竟意外收获另一个重要线索,说是一个可能是真正“朱三太子”的人长期生活在江浙一带。

很快在大约两个月后,山东巡抚往康熙那里报告说在其境内逮住了“朱三太子”。

后经审讯,这位现名王士元的人承认自己其实是崇祯的四儿子,但名字叫朱慈焕。当年明朝被灭之后他才十岁出头,曾做过李自成的人质。后来李自成兵败,他在兵荒马乱中就流落到安徽凤阳,在那遇见一个姓王的明朝前官员,被人家收养,为了避人耳目,就改姓王,还跟着人家的孩子一起读书上学。

到了朱慈焕19岁时,老王家遭了灾祸,朱慈焕被迫出走,再次流落江湖混饭。过了几年后,又在浙江一带安家,后来混得不错,不仅娶了老婆,纳了小妾,生了儿女,还开了私塾,给人家教书赚钱,人称“王老先生”。

再后来,朱慈焕觉得日子安稳了,心态放开了,就悄悄告诉自己要好的朋友自己真实的身份,结果朋友嘴巴太大,很快传了出去。等张念一等人得知后,就打算拥戴这个“朱三太子”搞反清复明的勾当。

但是,这个朱慈焕好歹年轻时经历过兵荒马乱、九死一生,如今一把年纪好不容易过上安稳日子,谁愿意去造反,明摆着找死嘛。

于是,朱慈焕从起义一开始就四处躲藏。但凄惨的是,他的妻女等人因官府通缉而上吊,三个儿子也被捕。真是遇到烂朋友,倒了八辈子霉。

他本人被捕后,又气又悔,一个劲地说:“我这辈子就图个安稳过日子,要造反我早就造反了,现在一把年纪,我哪有心思去折腾。”

后来,在康熙的要求之下,75岁的朱慈焕及儿子孙子们被拉到京城受审,经过一些列审讯调查之后,刑部给出的结果是:“这人身体上确实没有参与谋反,但是,谁知道他心里有没有谋反的打算。”

再后来,这个朱慈焕(王士元)被凌迟,儿孙也一同被杀。但官方给出的死刑理由不是谋反,而是“假冒明朝皇子”。

当然,即便这个朱慈焕确实是明朝皇子,他也得死。他不死,康熙就得烦死。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朱慈焕之死,是清朝入关以来“朱三太子”最接近真实的一次现身了。此后,民间仍以“朱三太子”为反清复明的象征,但通通都是假托其名而已。

满清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其实,“朱三太子”之所以让康熙头疼几十年,说到底还是他的父辈们一系列政治宣传操作所导致的。

当年清军入关,对大明朝的老百姓说:“我来这主要是替你们打李自成的(义师为尔复君父仇)。”

影视剧中的多尔衮

这口号在当时可是得到很多明朝老铁的认可,甚至连南明弘光朝都曾计划与清军联手打农民军。

由此同时,本着“装到底”的原则,清廷多次宣称,他们在打击反贼李自成的同时,一定会保证明朝皇室子孙的养老退休和衣食住行。

顺治刚当皇帝那会,公开表态:“老朱家的亲人只要来了,一律工资照发,待遇不变”(首倡投诚,先来归顺,赴京朝见者,仍给禄养)。

影视剧中的顺治帝

后来康熙更进一步,在下江南的途中还亲自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表达自己要替老朱家管好江山的意思。

但实际上,清廷表面上说得好听得很,内心里其实对老朱家的子嗣很忌惮。说白了,想找他们是真的,但不是为了养活他们,而是要除掉他们。

所以,更多的时候,清廷总是以“假冒”的罪名,将真真假假的明代宗室成员,一概斩草除根。

所以,不管真假,一概认定为假,这就有了正当杀害的理由,一劳永逸。

懂得人都懂,不懂的人永远不懂。

不过,也正是如此,导致清朝前期,官方从来没有认定过真实的“朱三太子”,以至于后来的冒名顶替者层出不穷。

尽管雍正中期以后,“朱三太子”再未出没(即使活着也超过100岁了),但“朱三太子案”的后遗症,也折磨着雍正皇帝。因为当时民间仍有很多声称明朝皇室后裔的人。

到了乾隆时期,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在民间走红,而天地会的起源传说中,就出现了一个叫朱洪英的明朝皇室后裔,号召大家光复大明。

这也成为乾隆的一个心头痛,他也因此对各种可能存在的聚众谣言和鬼魅妖术,都十分忌惮恐惧。甚至于后来所出现的“文字狱”,也与这种忌惮恐惧心里有关。

毕竟,从封建法理上来说,爱新觉罗接替老朱家管理天下,总是名不正言不顺。

0 阅读:6

掉进书堆的小胡

简介:我要做个臭豆腐一样的人,闻着臭吃着香,这叫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