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众多帝王,宋仁宗从能力上讲,并无出奇之处,他没有开疆扩土的雄心魄力,也没有翻云覆雨的权谋技术,最显著的能力就是“会当老好人”。
一个皇帝当老好人,似乎不会有取得什么功绩。但在中国历史上,还真的很缺他这样“平平无奇”的“老好人”皇帝。
害怕麻烦下人的皇帝
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这段时间的北宋国政总体平稳,民间总体安乐,仁宗施政的风格也颇为温婉,朝政充满正能量。他本人性格在外人看来也颇为温善,有很多例子可以佐证。
宋仁宗赵祯
据说,某天晚上,宋仁宗加班办公批文件,一直忙到后半夜。
活干完了,仁宗觉得肚子饿,很想吃点宵夜。而且也不知怎么滴,最近特别想吃羊肉,今晚尤甚。
按理来说,辛苦到大半夜的皇帝陛下,安排宫里人给他临时做一顿葱爆羊肉或者烤羊肉串啥的,无可厚非(皇帝都这么辛苦,你们下人半夜起来给皇帝做顿饭怎么了?)。
可是,仁宗左思右想,最后还是忍住没有发号施令,羊肉也没吃,只是就着现有的点心果脯啥的解解馋得了。
第二天,他把这事跟左右近臣说了。
近臣们觉得非常诧异,纷纷问:您想吃羊肉这能是多大的事,安排不就完了,为啥不说呢?
宋仁宗说:不能这么想,你们得考虑长远一点。比方说,我昨晚说想吃羊肉,御厨肯定起来给我做。但今后一旦我加班到半夜,御厨肯定每次都预备羊肉等着给我吃,这样天天宰羊,多浪费啊。
近臣听了,发自内心地称赞皇帝仁爱。
还有一件事。
据说那回宋仁宗出宫参加公务活动,时间比较长。完事之后往回走的时候,仁宗时不时地总扭头看,而且光又看不说话。身边人就觉得很奇怪,但也不敢多问。
后来回到宫里,宋仁宗才急不可耐地说:渴死我了,快帮我端碗水喝。
宫女就好奇地问:“官家在外面既然口渴,为什么不直接叫人拿来呢?”
宋仁宗猛灌几口水以后,对宫女说:“朕回头张望了好多次,都没看到掌管茶水的当值侍吏,可又不敢问,怕我一问,那侍吏必然要受到处罚,所以才忍渴而归。”
宫女听了,感动得差点当场流泪。
再有一件事。
话说仁宗当皇帝比较自律,平时不怎么搞娱乐活动,所以当时北宋皇宫经常显得冷清寂寞。
有一天夜里,宋仁宗听到宫外面吹拉弹唱、欢歌笑语,好像过节一样。他就问宫里人:“外面干啥呢?”
宫人就回答说,这是皇宫外面民间酒楼的喧闹声音。
紧接着,宫人就向宋仁宗诉苦说:“官家您听,外面老百姓天天过得滋润快乐,咱们这堂堂帝国皇宫,竟然冷冷清清,您不觉得离谱吗?”
宋仁宗不以为然,笑着回答说:“你知道吗,正是因为我宫中冷清,外面老百姓才能天天撸串喝酒。我宫中如果天天撸串喝酒,那么外面老百姓可就过得冷清了。”
以上三则例子如果却有其事,那么,不得不说仁宗皇帝确实不愧为很多人眼中的“老好人领导”。
但纵观其一生,偶尔有那么一两次,仁宗也确实表露出一点点人性的瑕疵。
“狸猫换太子”的那档子事儿
宋仁宗24岁那年,发过一次大火,差点一声号令让许多人头落地。
那是在1022年,宋真宗驾崩,13岁的赵祯继位为帝,是为宋仁宗。但此后的11年里,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实行垂帘听政,把控朝政与仁宗皇帝,直到1033年刘娥去世,24岁的宋仁宗才开始真正亲政。
影视剧中的刘娥
刘娥刚死,有人就给仁宗爆料说:“官家,你知不知道,刘娥不是你亲妈,你亲妈早就被刘娥弄死了。”
原来,赵祯的亲生母亲并非刘娥刘太后。
当年,刘太后当了很长时间皇后,但一直没给真宗生过儿子。后来,宋真宗凑巧临幸了刘娥身边的宫女李氏,导致李氏怀孕孕,于是没有生育的刘娥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李氏所
生的儿子掠为己有,对外则谎称赵祯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至于李氏,则一直被刘娥控制。此后李氏一直到死,都没有再见过自己的亲生儿子赵祯,母子二人近在咫尺却远如天边,终身不能相见。
其实,刘娥干的这件事,一早就有人知道。但刘娥活着的时候,毕竟把持朝政,俨然是幕后武则天,所以没人敢把这事公开说出来,更不敢告诉小皇帝仁宗。
所以,一直到刘娥去世,这个秘密才首先被宋真宗的弟弟、荆王赵元俨(民间传说“八贤王”的原型)所披露。
《少年包青天》陈道明饰演“八贤王”
不仅如此,赵元俨还向宋仁宗爆料说,宋仁宗的母亲李氏在被幽禁控制多年后,突然在刘娥去世的前一年蹊跷离世,年仅46岁。而且,贫苦一生的李氏突然被刘太后宣布册封为“宸妃”,然后,仅仅享受了一天妃子称号就暴毙身亡。
这会不会是因为刘娥担心日后宋仁宗与母亲相认报复反击,所以才提前对李氏痛下杀手?
不管事实如何,获悉自己身世真相后,一脸懵逼的宋仁宗许久才缓过神来,然后在皇宫中痛哭流涕。
24岁的他实在难以相信,那个他叫了二十余年“母后”的女人,不仅不是他的亲生母亲,相反,还可能是他的杀母仇人。
痛苦悲伤过后,又有人告诉宋仁宗,皇宫中那个所谓“刘皇后的哥哥”、“国舅爷”刘美,其实就是刘娥的前夫,其本名叫龚美。刘娥在改嫁给宋真宗后,龚美化名为刘美,此后就一直以“国舅爷”的身份住在皇宫中享受荣华富贵。
宋仁宗一听,这岂不是既让他老爹真宗蒙受“欺君之耻”,又给他老爹暗地里“戴绿帽子”?
于是仁宗暴怒,并立刻派军队包围刘太后的“奸夫”龚美的府邸,同时下令向全国发出罪
己诏,指出自己对亲生母亲不孝,没当好皇帝,也没做好儿子。
结果,本来这事基本上仅限于宫里人知道,可罪己诏一发,全天下老百姓都吃了个大瓜。
不仅如此,宋仁宗还声称要亲自监督对生母李氏开棺验尸,查探母亲死因。
于是乎,一场狗血宫廷内幕引发的狂烈政治风暴似乎就要来临。
所幸的是,在李氏去世时,时任大宋宰相吕夷简非常有远见(他当然知道内幕),他当时就意识到这事隐患无穷。于是私下对刘太后建议要对李氏风光大葬,尊敬有加,将来赵祯知道内幕并看到生母得到厚葬,很大程度上能够消解怨恨,避免动乱。
于是,本来打算将李氏草草埋葬了事的刘太后,只得下令以“一品礼”殓葬那位只享一天荣誉称号的李氏李宸妃。吕夷简私下还特地跟办理李氏后事的太监罗崇勋说:“李宸妃应该以皇后的规格入殓,并用水银灌注保护尸身,否则以后出了事,别说我吕夷简没有提醒你!”太监们最终照着吕夷简的吩咐殓葬了李氏。
当宋仁宗下令开棺验尸,看到被灌注水银、以太后之礼殡葬的母亲李氏“玉色如生”时,感慨道,看来母亲李氏还是受到了善待的,内心的怒气果然消减不少。
后来,名臣范仲淹建议宋仁宗对待刘氏一族要“掩其小故,以全后德”。
宋仁宗接受了范仲淹的建议,下令撤去缉拿龚美的军队,不再纠结以往的事情,继续让他们享有当前的地位。
而为了追悼自己的亲生母亲,宋仁宗则下令将生母李氏追谥为“章懿皇后”,并与刘太后一齐供奉在太庙祭祀。
后来,有关宋仁宗身世的这档子事被民间广泛传播,还被改编成后世耳熟能详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此事之中,赵祯性格中的善,最终战胜了恶,避免了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波。
他的温善懦弱创造了人才井喷的盛世
与其说宋仁宗懦弱平和,缺乏杀伐独断,倒不如说,皇权到了宋代中期以后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即皇权与士大夫的臣子权力达到了一种平衡与制约。
正如后来宋神宗时期的朝臣张方平所言:“天下不能由陛下一人独治,天下只能由陛下和臣等共治。”
仁宗的几位前任,从太祖赵匡胤开始,即执行的崇文抑武政策,为大宋帝国培养出了一个逐渐成长成熟且兼具功利目的与道德理想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借由科举制进入文官集团,然后又开始集体联合制衡皇权,甚至提出了与皇权共治天下的理念。
这种理念,在宋以前没有,在宋以后又逐渐没落。
但说到底,宋代毕竟还是皇权为主导的社会,根本上还是人治社会,文官集团能够制衡皇权,有赖于宋代的皇帝们相对来说较为克制。而这其中,又数仁宗赵祯表现最突出。
话说在嘉祐六年(1061),后来大名鼎鼎的苏轼、苏辙兄弟一起参加了京城开封组织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也就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殿试。
苏轼
那一次,皇帝宋仁宗亲自坐镇监考。
结果,23岁的苏辙在考场上挥毫写下六千字的作文,核心内容是攻击指责宋仁宗“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妇人之情,无有厌足,迭相夸尚,争为侈靡”。
主考官们看到卷子后,纷纷为仁宗抱不平,因为仁宗的宫廷里已经比较节俭了,虽然确实有一些娱乐活动,但绝对不像苏辙说的那么夸张。
当时的主考官胡宿更是不爽:你一个毛都没长齐的考生竟然对我们这么好的领导出口污蔑,一点不知天高地厚。这种人品德有问题,绝对不能要。
但宋仁宗知道后,内心毫无波澜,甚至很理解苏辙。他说:“人家也是一心为国,直言纳谏嘛。至少这小同志的目的是好的,觉悟是高的。免了人家的资格,以后谁还给朕提意见呐?”
后来仁宗也亲自阅览了苏氏两兄弟写的作文,感觉这俩孩子不仅文采好,而且很有想法,绝对都是人才。
于是,在宋仁宗的提拔下,苏轼、苏辙兄弟步入政坛,甚至此后也一直深受庇佑。
话说到了宋神宗时期,苏轼因为牵扯到反对变法的案子中,宋神宗一度想将其杀死,但此时宋仁宗的妻子、太皇太后曹氏挺身而出,替苏轼说话:“孩子,当年仁宗皇帝可是亲自监考苏轼和苏辙并提拔他们当官的,仁宗皇帝说了,这俩人都是国家栋梁,你不用他们也就罢了,可千万别一时冲动,对他们下杀手啊。”
实际上,宋仁宗慧眼识英的,绝不仅仅限于苏轼、苏辙兄弟。北宋时期很多历史上挂的上号的名臣、名将、文人和学者,都是在仁宗朝被提拔或培养的。
比如“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六人,“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哲学家,还有范仲淹、富弼、韩琦、王安石、章惇、吕惠卿、司马光、吕公著、包拯、文彦博、种世衡、曾布、狄青等政治家和著名战将,其他如书法家蔡襄、科学家沈括、发明家毕昇等,全都是在宋仁宗时期被提拔任用或是创下成就。
宋仁宗朝不仅出现了人才井喷的局面,而且当时朝廷对民间的舆论管制也颇为宽松。
据说当时的四川有位老秀才献诗给成都太守,提出“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的割据想法。可把成都太守吓坏了。为了自证清白,他把这位读书人绑了送到京城。
没想到宋仁宗却说:“老秀才是急着想做官吧?他写写诗泄泄愤也无伤大雅,又怎能治罪呢?不如赏个官给他当当。”
由此可见,正是宋仁宗时期宽恕仁和的政治环境,成就了当时人才爆发的局面,这在后来的朝代几乎再没有见过。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尽管宋仁宗朝的国内政治环境宽容安定,但北宋当时的边境问题则越来越不乐观。
宋真宗时期,北宋和宿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1005),此后实现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尽管但在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西北边境的党项族头领李元昊公然称帝建立西夏。之后从1040
年到1042年,西夏连续在三川口战役、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中大破宋军,甚至兵锋直逼长安。
但西夏毕竟国小人少,虽然接连取得大胜,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加上资源匮乏,所以也无力再向宋朝发起进攻,在此情况下,宋夏双方最终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达成和约:双方约定,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则赐予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并开
放边境贸易”,史称“庆历和议”。
尽管对辽国、对西夏的和约让后世许多人诟病不已,但实际上,通过这种“赎买”式的和约,北宋反而因祸得福,通过边境贸易而赚得盆满钵满。
因为契丹辽国和党项西夏毕竟都是少数民族国家,国土境内也大都是适合放牧的草原,社会经济水平与北宋相比落后许多,因而在双方商品贸易方面,自然宋朝商品更容易在少数民族的两国销售,后者的贸易商品则显得匮乏,自然北宋一方一直是贸易顺差。
如果我们冷静客观地审视北宋、南宋与契丹、西夏、女真的和约,可以发现,这种和约背后所隐藏的贸易战术,比拼个你死我活的战争来得更加隐秘高明。
对此,宋仁宗总是说:“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
可惜的是,对外虽然获得暂时的和平以及贸易的顺差,但国内也存在一些潜在的矛盾。
那时,国内因为边境防御需要,赋税日益加重。
根据仁宗时期主管财政的官员张方平的汇报,庆历五年(1045)北宋国内的盐、酒等商业税收,比宋真宗时期的景德年间(1004—1007)激增了3倍以上。
宋真宗时期商业税收仅仅450多万贯,但是到了宋仁宗时期,不到40年间,商业税收就
激增到了1975万贯,由此可见民间赋税之重。
尽管百姓负担日益加重,但在北宋上层社会,很多公卿大臣却大肆兼并土地。导致一些北宋农民开始不堪忍受,小型起义屡屡发生。
仁宗对此还是很忧心的。于是在1043年,在范仲淹、富弼等人的推动下,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开始了,范仲淹等人试图通过澄清吏治、富国强兵,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根基孱弱问题。
范仲淹
对此,铁面无私的范仲淹等人在处理不称职官员时非常严厉,直接开除免职的情况经常出现,但也正因为如此,新政改革遭遇的阻力也很大。
不过,由于宋仁宗是范仲淹等人的坚定支持者,反对新政的守旧派官僚不敢做的太过。
后来,守旧派的带头人夏竦实在找不到什么合适的理由,就上书宋仁宗说,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拉帮结派,到处在搞“朋党”。
宋仁宗对此还是有所顾虑的,并对此多次找范仲淹问话。
可惜范仲淹耿直有佳,却不懂得揣摩圣意,没有考虑到仁宗是在担忧他们真的会结党威胁皇权,所以只在那里讲什么自古正义与奸佞势不两立的大道理。
仁宗由此对新政派产生了一些想法。
后来,范仲淹等人感觉到反对派已经把控了仁宗的心理,于是纷纷申请去边疆防范外族侵扰,仁宗竟毫不挽留,纷纷批准这些新政核心力量离开中央区地方任职。
结果就是宋仁宗最终一手停止了自己所发起的“庆历新政”。历时仅仅16个月。
但这次北宋改革的先声,却极大激励了时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知县的王安石。二十多年后,这位在宋仁宗朝成长起来的小知县,也将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
黯然离世,却收获众多追思
短命的庆历新政,导致性格本来就柔弱反复的宋仁宗,终于耗尽了本来就不多的雄心壮志。
仁宗后期,宋帝国内部社会经济问题日益凸显。在嘉祐三年(1058),时任度支判官,年仅38岁的王安石向宋仁宗献上了长达万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性地提出了变法主张。
但仁宗皇帝对此内心毫无波澜。
此时,49岁的宋仁宗对自己和王朝都产生了怀疑,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朝政现状,甚至认为未来也很难有人能改变这一现状。
他虽然是皇帝,但他所能做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确实越来越少。
皇祐六年(1054),宋仁宗最宠爱的张贵妃去世,因此深受打击,加上晚年一直没有生下男性子嗣,使得仁宗愈加落寞。
其实,仁宗当年先后有过3个儿子和13个女儿。但3个儿子全部夭折,13个女儿也仅有5人长到成年,这使他内心非常哀伤,总觉得自己是在断送老赵家的香火。
后来,仁宗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上朝议事的时候,也都是臣子说话,他只是摇头或者点头。以至于大家认为皇帝的精神可能存在某些问题。
甚至在47岁那年,宋仁宗在一次接受百官参拜时,就突然精神失常、手舞足蹈、语无伦次。后来,他病情越来越重,天天大声呼叫说:“皇后等人要害我!皇后等人要害我!”宋仁宗这种疯癫状况在持续一个多月后,才逐渐康复。
嘉祐七年(1062)八月,一直无子的宋仁宗最终拗不过臣子的请求,从皇族中选拔了赵曙作为皇子,就是日后的宋英宗。赵曙被立为皇子后7个月,嘉祐八年(1063)三月,宋仁宗最终在开封皇宫中去世,享年54岁。
宋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出后,首都开封城的商户自发罢市停止营业,街头巷尾到处可见为了仁宗皇帝痛哭的人,即使是乞丐和小孩子,也自发在皇宫前焚烧纸钱哭泣落泪。
老皇帝去世的消息传到洛阳后,商户也自发停止营业进行哀悼。悼念宋仁宗的人们到处焚烧纸钱,以致烟雾笼罩了整个洛阳城,使得“天日无光”。
甚至在邻国辽国那里,燕云十六州的人们也“远近皆哭”。
据说,宋朝使者给辽国皇帝道宗耶律洪基传达仁宗去世的消息时,耶律洪基紧紧抓着宋朝使者的手,哀痛流泪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影视剧中的宋仁宗
一位看似中庸平常的皇帝,却在他死后,赢得了百姓和他的对手最崇高和最真挚的评价。
宋仁宗从样貌和能力上看起来都平平无奇。但就在他统治北宋的42年间(1022—1063),却是史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史上最好的年代。
相比于秦皇汉武等进取型的帝王,宋仁宗赵祯作为一位守成之君,治下的老百姓常年五谷丰登,边疆安定无事,确实干得不错。
其实,纵观中国两千年帝制历史,确实太缺这样的守成之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