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接上文·山神灵威佑边塞、庙宇古韵映大境)

三娘子庙位于张家口市大境门内明德口街的西侧,是专为纪念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夫人三娘子而建。三娘子一生力主与明朝修好,正是她的不懈努力,促成了明蒙之间长达 70 多年的友好贸易往来,为蒙汉民族融合搭建起坚实桥梁。明万历年间,人们怀着崇敬之情修建此庙以铭记她的功绩。

三娘子庙的庙门面西,单檐歇山顶,正脊镶嵌花卉砖雕,下覆灰色筒瓦,鬼脸滴水。庙门的正中悬挂着一块蓝色的牌匾,上面用金色的汉字写着“三娘子庙”四个金色大字,牌匾下方是红色的门框,门框上方有精美的花卉砖雕。

步入其中,内为一长方形小院,两侧是青砖灰瓦的门楼和照壁,屋顶有精美的瓦当和飞檐,墙壁由青砖砌成,显得古朴而庄重。地面由石板铺成,显得整洁而有历史感。迎面是一座装饰精美的影壁,北墙是庙的正门,南墙为庙门的照壁。

长方形小院的东端是一座装饰精美的影壁,通常位于大门的对面。影壁的顶部是歇山顶样式,镶嵌有精美的花卉砖雕装饰。影壁的中部有一个圆形的浮雕,浮雕为 “鹤鹿同春” 的经典构图,暗合 “福禄寿喜” 四瑞中的 “福禄”,象征家族福禄绵长、人丁兴旺;周围是几何图案的装饰,显示出精细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照壁的位置与形制仍延续了明代风格——一座山影壁与厢房山墙连为一体,高约四米,由条石基座与青砖砌筑而成,顶部覆以灰瓦,檐角微翘如飞鸟展翅。浮雕两侧饰以卷草纹与祥云图案,寓意边疆安宁、商贸繁荣。照壁的须弥座上雕刻着佛教八宝纹样,这与庙内三娘子手持宝瓶、法螺的造像形成呼应,暗示着她对多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胸怀。

这座照壁的特殊之处在于其“隐”与“蔽”的双重功能。作为内照壁,它既遮挡了外界视线,又将庙宇空间划分为神圣与世俗的过渡区域。壁面朝向庙宇的一侧原有彩绘壁画,虽已漫漶不清,但据史料记载,内容应与明蒙互市场景相关:马队驼铃、市集喧嚣、汉蒙商民交易的生动画面曾跃然壁上,成为三娘子功绩的具象化表达。

三娘子庙的庙门坐北朝南,主体为砖石砌筑,单檐歇山顶,青瓦覆顶,檐角起翘,彰显庄重感。

庙门的两侧是由鬼脸滴水和排列整齐的瓦片装饰的花墙。墙的顶部镶嵌着鬼脸滴水瓦,墙檐下的瓦片排列整齐,由瓦片垒砌的精美图案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风格。

庙门内迎面是三娘子庙的正殿,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灰色筒瓦,琉璃瓦剪边。正殿采用单檐歇山顶,既符合礼制规范,也彰显三娘子的政治地位歇山顶的 “歇” 字暗含 “止歇” 之意,象征三娘子以和平止战的历史功绩。

殿前置有鼎形香炉,正殿明间门楣上悬挂着蓝底金字的“忠顺夫人”大匾,无声地彰显着她曾经的荣耀与贡献 。“忠顺夫人”见证了三娘子以智慧化解冲突、以包容促进共生的政治实践,也承载着中华民族 “和而不同” 的文化基因。

正殿明间东廊墙上绘有一位身着古代服饰的女性形象,她的服饰细节丰富,体现了中国古代服饰的精美和复杂。女性的头发被精心梳成发髻,展现了古代女性的优雅和端庄。背景中的云彩和光线效果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神秘感,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正殿明间西廊墙上绘有一位古代女性形象。她身穿飘逸的长袍,衣袂随风飘动,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她的姿态优雅,手持长扇。壁画的背景绘有云纹,增添了画面的动感和神秘感。人物的服饰和发型都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风格。

殿内,三娘子坐像位于明间,两侧为侍从塑像,形成 “主从有序” 的祭祀空间。三娘子(1550-1613年),本名钟金哈屯,意为高贵显赫。三娘子文武修备,深明大义。三娘子为三代顺义王夫人,明蒙边境和平的见证者及维护者。为茶马互市的繁荣和民族关系的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为表示对三娘子的褒扬,明廷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敕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

正殿中央供奉三娘子坐像,身着蒙古服饰,右手持佛珠,左手托宝瓶,神态庄重。塑像两侧侍女分别托蒙靴与顺义王印,寓意边疆贸易与政治盟约。。

东壁壁画以 “隆庆和议” 为主题,描绘三娘子与明朝官员在张家口互市的场景。画面中,蒙古商队与汉族工匠混杂,背景可见长城、市集与农耕景象,体现 “华夷一家” 的政治理想。壁画采用矿物颜料绘制,人物服饰、器物细节清晰,部分区域保留明代贴金工艺。

西壁壁画以 “茶马互市” 为主题,展现明代蒙汉边贸盛况 —— 汉商以茶叶、丝绸换取蒙古马匹,人物服饰、器物细节均具历史考据价值。

从正殿望向三娘子庙的入口,红色庙门上装饰有传统的铜质铺首。门外是一个精美的砖雕影壁,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增强私密性的一种装饰性墙体。影壁上雕刻精美的花卉图案,寓意长寿、富贵、吉祥等。

三娘子庙的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包括对称的布局、飞檐翘角的屋顶、精美的装饰细节等,同时也展示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未完待续·关圣英风扬塞北、岳王浩节照庙庭)
拍摄于2025-02-26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