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大境门(七):狼烟曾护丝绸路、残堞犹存岁月痕

牛爷大走四方 2025-03-30 17:44:36

(续接上文·关圣英风扬塞北、岳王浩节照庙庭)

来远堡是明代长城沿线最完整的军事商贸复合体系,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商堡”。由宣府巡抚汪道亨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 年)主持修筑的,北依长城,东临清水河,西接西太平山,形成 “两山夹一河”的险要地势。

堡周二里十三步,墙高三丈五尺,堡开二门,北门来远、西门永顺:堡内有总管署、营房、讲市台、三娘子庙等建筑,现仅存永顺门及部分残垣,来远堡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隆庆和议”后茶马互市的核心场所,民间称之为市圈,也是张库商道(张家口至库伦)的起点,见证了明清至民国时期蒙汉贸易的兴衰。

永顺门是明代长城军事商贸体系的核心枢纽,与大境门、小境门共同构成「万里长城第一商堡」的门户。永顺门形制独特,门洞进深 10 米,条石基座留存明代工匠凿痕,门额“永顺门”三字虽风化仍清晰可辨。其设计暗藏军事智慧:与北门“来远门”形成“平战转换”机制——战时关闭吊闸门可形成瓮城,平时则作为商队进出通道。

永顺门是来远堡的西南门,以“永顺”为名,取意“永远归顺”,既呼应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的怀柔政策,也暗含边疆长治久安的愿景。这种“平战兼顾”的布局,使来远堡在和平时期成为“百货坌集”的贸易枢纽,战争时期则化身为坚固堡垒。

历经五百年风雨,来远堡永顺门下的部分台基石。

历经五百年风雨,来远堡现存堡墙约 468 米、永顺门及部分台基。堡内讲市台遗址曾是贸易结算中心,现存清代《张家口管税之关防监督景大人奏请裁撤加征牛羊分局德政碑》,记载着同治年间商民反抗“一关二税”的历史。

沿着永顺门内西侧的城墙北行不远,便是一座高高的城台,名曰“观市台”。观市台为明代来远堡互市市场管理机构和代议场所,是开市讲市、通报贸易行情、宣布政府贸易法令和明朝政府官员接待蒙古部落首领一起商谈互市大事的地方。市台不但可以观市,同时也可以观景,从而形成了“一台两观”的独特景观。

观市台位于堡内制高点,与关帝庙(市台庙)结合,坐北朝南,台下为砖石基座,台上建二层楼阁,总高约 10 米。台基四面开券门,内部设楼梯通达上层。楼阁飞檐斗拱,外设回廊,可俯瞰堡内外全景。台下有司税房 24 处,负责征收商税;另有抚赏厅,用于赏赐蒙古部落头领。历经四百余年沧桑,来远堡观市台现存遗址及部分复建建筑,是研究明代边贸与长城文化的重要实物。

观市台的北侧为大境门长城——来远堡段。堡墙高三丈五尺,四角设戍楼,驻军营房 300 间,形成独立防御单元。大境门长城与来远堡是张家口长城文化带的核心地标,二者以 “关堡联动” 的独特形态,共同见证了中国北方边疆从军事对峙到开放融合的历史进程。

在来远堡大境门长城——来远堡段的北侧,是来远堡 “岁月不居 —— 土夯长城的修建场景” 是明代长城建造技术的典型缩影,展现了军事防御与生态智慧的结合。

土夯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持色,广泛用于宫殿台基、房屋墙体、城墙、围墙建造上,土夯也是长域修筑的主要建筑形制。夯土版筑枝术:北宋匠作少监李流诫编修的《常造法式》一书中系统总结了夯土版筑技木的成就。其中规定“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之”。

夯筑长城取土一般较为纯净,先在墙体外侧竖立木板穿绳固定,中间填土后用夯具反复砸压夯实,夯层5-20厘米不等,夯实后撤掉木板,墙体成形。版筑夯土成墙,由于墙体经夯压后致密性强,较为坚固,因而虽历经五六百年风雨侵蚀,仍屹立不倒,完整保存当年建筑形制。

在来远堡的西北角还保留了一段夯土城墙。大境门来远堡平面布局呈正方形,堡城西墙长257m,南墙长228m,东墙长256m,北段长239m,周长约980m,占地约百亩。环堡四隅各建一座戍楼,现已不存。城堡设两门,北门“来远”,西南门“永顺”,现北门已不存。

据清道光年《万全县志》所记载的大境门来远堡总体图显示大境门来远堡内原有总管署一座,营房三百间,观市厅二座、司税房二十四处、抚赏厅三座及讲市台、城隍庙及祠庙两座、八角亭一座。总管署为依附在西堡墙内侧的瓮城,现只存北墙、东墙局部段,其余建筑均不存。

来远堡北侧的遗迹群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与边贸互市功能深度融合的实物见证,其遗存形态与空间布局集中体现了 “以墙为界、以市为媒” 的边疆治理智慧。

来远堡北侧依托东太平山地形,修筑夯土城墙(高 3.5 丈,约 11.7 米)、戍楼及护城河,与长城主线形成联防体系。清康熙年间,北侧区域增设司税房、抚赏厅等管理机构,并形成 “穹庐千帐” 的蒙古商队驻留区。民国时期,北侧遗迹因战乱逐渐荒废。

北堡墙现存墙体残高 3-5 米,基宽 4.2 米,顶宽 2.8 米,采用 “黄土夯筑 + 条石基础” 工艺。夯土层含砂量 18%,并添加 5% 石灰与糯米浆,密度达 1.8g/cm³,抗压强度接近现代混凝土。

墙体外侧设 “品” 字形垛口(高 1.8 米,间距 2.5 米),内侧有登城马道(宽 1.5 米)。2023 年修缮中发现墙体内置陶制排水管(直径 15 厘米),与堡内排水沟连通,形成完整排水系统。

西北戍楼遗址。戍楼基座为边长 8 米的方形石台,现存残高 4.3 米,采用 “内夯土外包砖” 结构。台基四角发现柱础石(直径 0.6 米),推测原建筑为三重檐歇山顶,可驻兵 15-20 人。

护城河遗迹。北堡墙外侧原有护城河(宽 8 米,深 3 米),现存河道遗迹长约 200 米,底部发现明代条石铺砌的排水暗渠(高 1.2 米,宽 0.8 米)。护城河与清水河连通,雨季可蓄洪,旱季作为军马饮水源,体现 “以河为防、以水养兵” 的设计理念。

来远门是来远堡城堡北城门,是来远堡城堡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远门形制狭小、券洞低矮、面阔较窄,易于防守和把控进场人员规模。

其与北边长城本体的西境门(小境门)相连通,通道为“弓”字形弯曲夹墙过道,夹墙宽2.5米,高2米,夹墙顶面为城墙平马道,城墙防御一方可在上面监管来往人员。

来远门为单券拱门洞,高 3.5 米,宽 2.1 米,进深 7.3 米,采用“内夯土外包砖”结构,顶部设戍楼(现存基座边长 8 米),可驻兵 15-20 人。

门洞内安有木质吊门,通过绞盘装置控制开合,兼具防冲击与防火功能。:门外设半圆形瓮城(直径 15 米),两侧墙体与长城相连,形成“瓮中捉鳖”的战术空间。

来远门外便是马市遗址。北堡墙外侧至东太平山脚下,现存方形夯土台基(边长 15 米)及圆形柱础石(直径 0.8 米),推测为明代马市交易棚架遗址。

明人穆文熙《来远堡观市》诗中 “金鞭骄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 描绘了此处交易场景。

来远门的南侧立有三块石碑,中间的一块石碑描绘了当年来远堡的规模及布局。

来远堡北城墙内侧(来远门南侧)的古井,现存井台呈方形,边长约 1.8 米,由条石砌成,井口直径 0.8 米,井壁采用青砖错缝砌筑,深约 12 米。其位置紧邻北堡墙马道,便于守军快速取水;并且此处曾作为马市交易马匹的饮水点。井底铺设厚 0.3 米的鹅卵石层,上覆青砖滤水层,有效防止泥沙淤积。井壁嵌入陶制通风管(直径 0.1 米),通过空气对流调节井下温度,避免冬季结冰。井壁刻有 "水位刻度线",现存最高刻度距井口 2.3 米,反映明代对地下水文的科学管理。

雄关商路地雕位于来远堡中间的甬道西侧,总面积约 300 平方米,采用天然花岗岩雕刻与数字投影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以明代茶马互市与张库商道为主题,通过立体浮雕艺术再现了蒙汉民族在长城脚下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融, 展现了张家口的辉煌历史文化。

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 距今约200万年前远古的人类就生息繁衍在阳原盆地泥河湾一带。泥河湾小长梁古人类活动遗址被列为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第一个台阶上。

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距今约5000年前,中华人文初祖黄帝、炎帝和蚩尤领导的部落之间相继进行了阪泉之战、涿鹿之战,最终合符釜山,实现了部落融合,是谓:“千古文明开涿鹿”。

神农尝百草

采桑养蚕

燕赵长城:距今2300年前,燕赵分别设置上谷郡、代郡,并修筑长城。此后历代均有修筑,张家口境内现存长城1300余公里,被誉为“历代长城博物馆”

宁城互市:东汉时期,在宁城“张家口市区南”开设互市,进行贸易,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野狐岭大战。1211年蒙古与金大战于野狐岭,奠定了成吉思汗建立元朝的基础。

元中都。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建中都于旺兀察都“今张北县境内”。

宣府镇——明代九镇之首。明永乐七年(1409年)设“宣化镇”,为京师屏翰,素有“九边冲要数宣府”之称。

张家口堡与来远堡:明宣德四年(1429 年)建张家口堡,被称为“武城”,是张家口市区的“根”。来远堡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为蒙汉互市之所,被称为“市圈”是张家口由“军堡”向“商城”转变的重要标志。

大境门——万里长城第一门。开设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是张家口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万里长城上以门命名的重要关隘,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门。1927年,察哈尔特别行政区都统高维岳为大境门题写了“大好河山”匾额。

京张铁路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于1909年建成通车,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由力地促进了张家口近代工商业的发展,龙烟铁矿、大成汽车公司、张库公路等相继建成运营。

张库商道是以张家口为起点通往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延伸到俄罗斯边境城市恰克图的国际商路。兴于清初,繁盛三百年。

察哈尔省会-张家口:1914年,中华民国设立察哈尔特别行政区,1928年改设察哈尔省,张家口被定为省会。

张家口光复:1945年8月23 日,八路军收复了被日伪占领八年的张家口,建立了民主政权,成为晋察冀边区政府,被誉为“第二延安”。

雄关商路地雕的东侧,在白色蒙古包的衬托下有4尊火炮格外威武。戍边重器——仿制明代火炮(佛朗机炮),佛朗机炮由欧洲发明,明朝嘉靖初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朗机”,成为明代后期闻名一时的火炮重器。

佛郎机炮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铳身两侧有炮耳,可将铳身置于支架上,能俯仰调整射击角度,铳身后部较粗,开有长形孔槽,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小火铳,每一母铳备有5至9个子铳,可预先装填好弹药备用,战斗时轮流装入母铳发射,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

来远堡的南侧是一组反映来远堡马市繁华盛况的雕塑。

明万历年间,有人画了一幅《马市图》,对来远堡互市的情景作了形象描绘,清代王骘为该图作序,对图卷的内容作了记述,称当时的来远堡堡内“百货坌集”,还有民间娱乐杂耍活跃其间,堡外“穹庐千帐,稳稳展展”,“盖一时之盛也”。

明代大才子徐渭特地考察了宣府镇马市,写了一首题为《胡市》的诗:“千金赤免慝宛城,一隶黄羊送老营。自古学棋嫌尽杀,大家和局免输赢。”生动反映了蒙汉民族和睦相处、互惠互利的热闹景象,以后,来远堡成为长城沿线蒙汉人民经贸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平台。

马桥遗风——古人的拉手议价

明清时代的马匹经纪人(民间称马贩子为马牙子)和买军卖家在商谈价格时,会互相握住双手,藏于宽大的袖筒之下,你做出一个手势来开个价,对方进行还价,一切都在袖子里进行。这样谈价有很好的隐蔽性,如果这轮交易不成,也不影响下一轮的讨价还价。

拉手议价是怎么样操作的?捏住食指,表示一;捏住食指食指和中指,表示二;食指和中指加无名指,则表示三;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则表示四;玉指全伸,表示五;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表示六;五个手指头指尖聚拢,表示七;拇指和食指叉开,表示八;勾回食指,表示九;中指压住食指表示十;而如果数字重复,则在袖筒里晃动一下,例如二十二,就是捏住一次,晃动一次,表示二十二。

来远堡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遗存,更在于其承载的民族融合记忆。堡内关帝庙(市台庙)曾是晋商立约之地,现存清代「忠义千秋」匾额与蒙靴供奉习俗,印证蒙汉共祀传统。堡外清水河畔的明代水闸遗迹,与长城墙体共同构成「水旱双重防线」,体现古代军事智慧。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节点,来远堡正尝试通过数字技术复原互市场景,让「边墙内外皆兄弟」的历史对话在新时代延续。

(未完待续·长城锁钥通南北,戬圣威灵护塞垣)

拍摄于2025-02-26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0 阅读:3
牛爷大走四方

牛爷大走四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