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帝山:古帝遗风凝翠岭,清泉漱石韵幽林

牛爷大走四方 2025-03-24 17:29:14

门头沟二帝山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口村,是灵山名胜风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座海拔 1800 米的山峰以北京独有的喀斯特地貌为显著特征,奇峰林立、绝壁对峙,兼具北方山脉的雄浑与南方喀斯特的灵秀。

二帝山的入口处紧邻109 国道,洪水口村东端的开阔地上矗立一块高约 2.5 米的青灰色花岗岩立石, 正面刻有 “二帝山森林公园”的字样,背面镌刻着二帝山的介绍。

“二帝山森林公园” 巨石碑东侧的洪水口长城崖壁处建有一处殿宇,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顶覆黄色琉璃瓦,红色的门窗灰色的墙面,屋檐下有精美的彩绘装饰,殿后是岩石峭壁,环境显得宁静而古朴。

殿宇的北侧岩壁刻有古朴苍劲的“圣水泉” 三个大字,圣水泉的天然泉水源自喀斯特地貌的裂隙岩层,四季喷涌不息,因其水质清冽甘醇,被当地村民奉为 “圣水”,故曰“圣水”。

殿内供奉观音石像,泉水自观音手持的净瓶中潺潺流出,形成 “净瓶滴水” 的象征意义,暗合佛教 “慈悲济世” 的教义。当地村民延续着 “取水祈福” 的传统,尤其在农历初一、十五,常有信众携带容器接取泉水,用于煎药或供奉。圣水泉的宗教属性可追溯至明代,泉亭遗址中曾出土明代琉璃瓦当,推测当时可能建有小型庙宇。清代《宛平县志》记载,当地村民 “遇旱祈雨于此,辄应”,反映了泉水在农耕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巨石碑的后面矗立着一座四柱三间的仿古牌楼,高约 8 米,匾额上书 “二帝山” 三个鎏金大字。牌楼基座雕刻有炎黄战蚩尤、神农尝百草等上古传说图案,与周边喀斯特峰丛地貌形成强烈视觉对比。

穿过“二帝山”牌坊后,东侧的崖壁上雕刻着炎黄尊像。相传炎帝、黄帝在涿鹿之战打败蚩尤后,为保华夏民族国泰民安,即殒化成两座大山,以阻挡来侵再犯,后人为祭祀炎黄二帝,故将两座大山取名“二帝山”。

二帝山以中山风光和林海、松涛、枫叶、花海等中山植物景观为主,集峡谷、绝壁、云海、清泉森林、瑞兽、日出、晚霞等自然景观和雄、奇、险、俊、幽、旷为一体。二帝山登山步道的起点是一处曲径通幽的峡谷,沿石阶而上逐渐进入山谷步道。

拾级而上,步道在两山夹一沟的峡谷中蜿蜒向上。

一条由石块铺成的小径,它沿着山坡蜿蜒而上,路边还有昨日残留的冰雪。小径的一侧是光秃秃的树木,树枝交错,没有叶子;另一侧是陡峭的岩石峭壁,岩石表面也覆盖着冰雪。

沿着蜿蜒的小径上行了大约7-8分钟的路程,前方是一段带有扶手并横跨山谷的木栈道。

根据“导览图”标识,这个地方应该是“天书破解”,但没有介绍。估计是这块岩石的纹理及形状类似一本难以破解的天书吧,姑且信之。

过了“天书破解”前面的山间小径有些陡了,还好山路的两侧安装了护栏,可以手扶护栏减轻一些腿部的疲劳。

转过山弯,前面一座高耸的山峰,与另一侧的山峰形成V字形的峡谷,这就就应该是一线天了。在山崖之间,形成狭长的陡峭深谷,人在谷底仰望高空,唯见一线蓝天,若非子、午,不见月、日,故名。人立其上,险象环生,深谷生云。峭石凌风,云浮风起,仿佛山在摇晃。

愈往上走,山势愈险。一架铁梯顺着山势一路向上。传说蚩尤曾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共敌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与黄帝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

天神竖起两座神山.中问只得一人通行,蚩尤阻挡在山外,最终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

一侧山峰上矗立着一组巨型岩石,就如同当年的战争之神蚩尤站立在山巅。

远方一座陡峭的岩石山峰,山体由粗糙的岩石构成,呈现出自然的灰白色调。山峰的表面布满了裂缝和凹凸不平的纹理,就如同一座象鼻峰,显示出地质年代的侵蚀痕迹。

经过十分钟左右的攀爬终于来到了“绝壁临空”。一条栈道横跨山谷,悬于两山之间,下面是一条蜿蜒向上的步栈道,在此处形成 “之”字形的回环。

正中“绝壁临空”的悬梯望向来时的步道,一条栈道在山谷的积雪中蜿蜒向上延伸。

向上望去,穿过“绝壁临空”的悬梯,紧贴着岩壁通向山峰。

一架横跨山谷的悬梯,连接着从山底到山顶的栈道。

昨日(3月16日)的初春雪,在京城西部的灵山区域还是蛮大的,山谷中的积雪还是白茫茫一片。

透过光秃秃的树干,可以看到覆盖着雪的灵山山脉。山脉的轮廓清晰,山顶部分被白雪覆盖,山体的纹理和层次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分明。山脉的底部和中部可能因为阳光的照射或温度较高,雪已经部分融化,露出了山体的本色。天空是清澈的蓝色,几乎没有云朵,阳光照射下来,雪地反射出明亮的光芒,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沿着一条穿过雪地的栈道继续前行,栈道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雪,栈道的一侧是岩石和树木,另一侧是被雪覆盖的斜坡。阳光照射下来,给雪地和树木投下了阴影,形成了明暗对比。

穿过了栈道前方是一条由石块堆砌而成的山路,山路的石阶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积雪,周围是被雪覆盖的地面,地面上散落着一些落叶和枯枝,阳光透过树梢投射下来,在雪地上形成了斑驳的光影。

蜿蜒的石阶小径穿过一片被雪覆盖的森林。石阶上同样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雪,部分台阶上的雪已经被踩踏过,露出了下面的石头。阳光透过树梢照射下来,在雪地上形成了斑驳的光影。周围的树木高大而密集,树干和树枝上也挂满了雪,显得格外宁静和美丽。

在接近山顶的小径转弯处回望远望的灵山顶,树枝的轮廓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晰,一座雄伟的山峰,山顶和山坡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显得洁白而纯净。山峰的轮廓在晴朗的天空下显得格外鲜明,给人一种庄严和宁静的感觉。清澈的蓝天,几乎没有云朵,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纯净之美。

远方主峰 “黄帝峰” 西侧岩壁上,天然形成的褶皱纹理与垂直节理交织,远观形似一位身披袈裟、合十诵经的高僧,名曰“玄奘诵经”,体现了二帝山地质演化的鬼斧神工。

山间小径穿行在丛林巨石之间,巨大的岩石山峰,纹理和层次清晰可见,山峰的顶部较为平坦,而侧面则显得陡峭,给人一种雄伟壮观的感觉。树木伸展着它们的枝干,树枝交错,与灰白色的山峰和白色的雪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树木之间,地面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雪,部分地方的雪已经被踩踏过,露出了下面的土地。

再次回望灵山之巅,巍峨的雪山,山顶和山坡覆盖着耀眼的积雪,在晴朗的蓝天下显得格外明亮。几棵赤裸的树木交错伸展,深褐色的枝干与洁白的雪地和清澈的蓝天形成鲜明对比,整个场景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一种清新而纯净的美,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和宁静。

薄雪覆盖的山间小路,蜿蜒向上穿过一片冬日的森林,阳光透过光秃秃的树枝在雪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冬日氛围。

沿着山间小径一路前行,前方便是思过崖和玄女峰。

山间小路的顶部,是一个垭口,垭口两侧巨石矗立,远方山峰耸立,形成一幅壮观的美景。

右侧的山崖名曰“思过崖”。相传,二帝山中本来有片池水,属龙王的管辖范围,是天地五行的聚集处。这里聚集着天地精华,气候适宜,高山环绕,群石叠嶂,美不胜收。

有一年,天空出现了12个太阳、炽热的阳光将大地烤的岩石裂缝,神仙和凡人都被热的受不了。龙王生有一子,生性调皮,爱玩,一日偷偷的跑出来到陆地上看看,可是他看到天空中有12个太阳。大地被烤的一片荒芜,民不聊生。他逢人便说,我家很凉快,到我家玩吧。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山中很凉快,不管神仙和凡人通通都去借住,但是龙王看不起凡人,只接待神仙,不接待凡人。这样凡人就将龙王告到玉皇大帝那,玉皇大帝认为凡人和神山是同等的,就斥责龙王,责令龙王将此处让出,大家同住。

龙王离开后,这里就变成了一片山脉与群峡,龙王恼怒于王子的调皮,害他失去一片疆土,就让王子跪在这里思过,王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为守护此片净土与山谷融为一体,至此之后这里成为人间仙境。

远方的山峰名曰玄女峰。相传炎帝和黄帝在涿鹿大战蚩尤之时,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蚩尤凭借妖术,放出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黄帝见军士无法作战,引兵退归太行山之下,夜间昏然忧寝。黄帝虔诚祈祷于二帝山,终使西王母深受感动。命玄女降临,传授三宫五意,九天玄女成了黄帝的师尊。

为了战胜蚩尤,九天玄女令军士宰夔牛制作八十面战鼓,又再授予黄帝图策,印剑之物,“奇门遁甲”阵等,大战以雷兽之骨,大击八十面夔牛皮巨鼓,一时鼓声大作,一击震五百里,连击震三千八里,只见整个战场地动山摇,天旋地转,喊杀冲宵汉,使大量蚩尤兵卒神魂颠倒,冲杀元门,败倒如山,蚩尤也被擒杀。九天玄女助炎黄二帝打败蚩尤后,老百姓为纪念她,便把她那用石头垒的指挥台叫做玄女峰。

绕过思过崖和玄女峰,沿着林间的山路继续上行就到达了峰顶。

站在山顶,远处巍峨的灵山主峰在晴朗的蓝天下显得格外壮丽,山顶覆盖着皑皑白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山体表面色彩斑斓,仿佛被自然之手涂上了彩虹的颜料。几棵没有叶子的树木伸展着枝干,为这幅冬日山景增添了几分苍劲之美。天空中,一道淡淡的日晕现象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神秘而梦幻的氛围。

再向前行,便是下山的木制栈道了。

路侧的山峰,名曰“立地成佛”。相传,释迦牟尼还是善慧童子之时,为了修得正果,参透佛法,曾行脚万里,披荆斩棘拜访修行人,途径此地时,偶遇燃灯佛修行于此,于是每日莲花供奉燃灯佛,燃灯佛为此感动,于是在绝壁下授记善慧童子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说毕,一道红光火烧天边,照亮了整座神山,红光笼罩神山3天3夜。燃灯佛是为释迦牟尼授记的佛陀:在此地度化了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肉身化为石佛留于此地,照拂生灵。

沿着两山夹一沟的山道继续前行

蜿蜒的山路穿行在峡谷之中

木栈道一路下行

在木栈道靠近山体的一侧原来是有一条石阶路的,与木栈道相比较为陡峭,由于靠近山体的原因,估计会有落石。

来到岔路口细看,应该是基于安全的考虑,那条石阶路已经被封闭了。

转过山弯,没有木栈道了,都是和被封闭的那条石阶路一样的石阶路啦

远处一座覆盖着密集树木的山丘,茂密的林木以及林中未融化的积雪,形成了一种平和与静谧的自然氛围。

石板路穿行在茂密的林木中,导览图标示为“古道烟云”

二帝山所在的清水镇洪水口村,地处京西古道西山大路北道的核心区域。这条古道自辽金时期开始繁荣,明清至民国时期成为京城能源供给的生命线,承担着煤炭、皮毛、茶叶等物资的运输功能。

二帝山所在的西山大道北道,沿途经过牛角岭关城、玉河古道等重要节点,现存蹄窝、关城、碑刻等遗迹,见证了古代商道的繁忙景象。

古道不仅是商道,也是军事防御通道。明代牛角岭关城作为西山大路北道的第一道隘口,曾设官吏把守并收取关税28。清代 “永远免夫交界碑” 的设立,更体现了古道在赋税政策中的特殊地位。

京西古道连接草原丝绸之路与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多民族文化交流。例如,妙峰山香会的传承、琉璃渠村的皇家琉璃烧制技艺,均与古道的历史脉络紧密相连。

仙人台位于二帝山主峰西北侧,海拔约 1600 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峰丛。山顶有一面积约 200 平方米的天然石台,台面平整如砥,四周为垂直落差达百米的绝壁,形成 “空中舞台” 的视觉震撼。石台边缘可见溶蚀形成的蜂窝状孔洞,地质学家推测其形成于距今约 2.5 亿年前的二叠纪石灰岩地层。

路边的林木之中,有一座简易的公共卫生间。在网上的攻略曾经见到,说是到了公共卫生间就快到出口了。从二帝山的巨石碑开始到此已经徒步行进了将近两个半小时,快到出口了,继续前行。

路边的积雪尚未融化,虽然已是早春三月,但由于是在山阴,故而林中的学还未融化。

再次远望雄伟灵山的山峰,没有了树枝的遮挡,山顶覆盖着皑皑白雪,显得格外醒目。山体的岩石从深褐色到浅灰色不等,部分还点缀着绿色植被;整个山峰被一片清澈的蓝天所包围,没有云彩,使得山峰的轮廓更加清晰,给人一种宁静和开阔的感觉。

这是最后一段步道了。

已经可以看到前方的“关隘敌台”了。

问道石与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密切相关。相传,黄帝和炎帝曾在此石上探讨治国安邦之道,因此得名“问道石”。这块石头象征着古代圣贤的智慧与谋略。

问道石的下方是长城敌楼 “沿字十二号台”,是明代长城京西段的重要敌台,始建于 1575 年,现存夯土基座和箭窗遗迹。抗日战争时期,仙人台曾作为八路军秘密观察哨,现存防空洞和战壕,记录了 1942 年 “斋堂川反扫荡” 战役中军民利用地形阻击日军的历史。

作为内长城防御体系的核心节点,其石基砖身结构保存完好,台体呈正方形,边长 10 米,残高 8 米,外侧设箭窗,顶部原有瞭望室,展现明代军事工程智慧。该台扼守京西古道交汇点,与周边敌台形成防御网络,拱卫京畿安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八路军秘密观察哨。如今,敌台以沧桑姿态矗立山巅,既是研究明代长城的珍贵实物,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历史地标。

“沿字十二号台”的右侧没有一条道路,通往一座三门三楼四柱的仿木石雕牌坊,那就是二帝山的出口了。

这座牌楼与进口牌楼的建筑样式完全一致,唯一不同的就是这个牌楼的三门建有栅栏和栅栏门,而入口处的牌楼则没有。

走出了这座牌坊,距离入口还有八百米左右的。回望二帝山,夕阳正为雪峰镀上金边,山间云隙处漏下几缕金光,恍若神明垂帘。此刻方悟古人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之妙,这一场春雪与山色的邂逅,终成京西难忘的记忆。

拍摄于2025-03-16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0 阅读:0
牛爷大走四方

牛爷大走四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