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封弑主来降者不义侯,用心良苦却被唐宋两朝宰相痛批

八公读历史 2024-08-28 16:17:09

​​东汉初年反叛的渔阳太守彭宠被苍头子密割了脑袋,子密归降刘秀后被封为不义侯。子密封侯,竟然被几百年后一个唐朝的宰相狠批了一顿。

这个批刘秀的唐朝宰相叫权德舆,他的批语被《资治通鉴》引用,代替司马光的“臣光曰”,说明司马光非常认可权德舆的观点,以至于自己不说话而要用老权的话。

权德舆是唐朝中期的宰相,没有中过进士,在当时和后世的名气都不怎么大,有评价是“不甚察察”,就是脑子不太灵光。

老权所批的事是这样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不知哪根神经搭错了位置,对投降的渔阳太守彭宠态度冷漠,逼得老彭扯旗造反。

在打打停停中,彭宠的苍头、也就是奴仆子密找了几个同伙,杀了彭宠夫妻,投奔刘秀,刘秀封子密为不义侯。

权德舆对刘秀的做法不认可,原因是,子密是弑君来降,这是不忠不义的举动,怎么还能给他封侯呢?

权德舆的说法简直迂腐至极。

刘秀封子密为侯,是因为子密的归降确实提前结束了他和彭宠之间的战争,这样可以少打很多仗、少损耗很多粮草、少死很多人。

从成本收益来看,是值得的、划算的。这是看得见的利的考虑。

刘秀此举还有示范作用。

当时和刘秀作对的,并不只有一个彭宠,还有遍布各地的或大或小的势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秀这个皇帝并非实际上的全国之主,而只是众多割据势力中的一股力量,最后鹿死谁手还说不定。

而子密弑主来降,还能得到封赏,这是在汉高祖刘邦以后整个西汉时期都难以实现的——刘邦说,无功不得封侯,后来的外戚子弟另说。这就可以鼓动更多的人看样学样,杀了自己的主子后、或者不杀主子带着人马前来投奔刘秀,这样统一战争的进程就会顺利很多、加速很多。

这是可预见的利的考虑。

这只是刘秀的一层考虑,他还有另一层考虑。这一点,他和权德舆、司马光想的是一样的,但是不能像老权、老司马那样说,那样做。

权德舆、司马光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刘秀却有自己非常现实的考量。

就骨子里来说,他是不认可子密的做法的,特别是天下即将成为他刘秀的天下时,他作为马上的守成之主,以及他拥有天下的后世子孙,是不希望甚至厌恶子密之类的人出现的,以后再有子密,杀的就是他和他的子孙,夺取的就是他们刘家的天下和财富,他怎么能容忍这种人、这种行为的存在呢?

刘秀这是从义的角度的考虑。子密所为,刘秀认为是不义的,他不赞成不认可。

所以,不义侯的爵位就是表明了刘秀的矛盾心态,既用真金白银的好处诱惑和鼓动这种人和这种行为,又用不好听的爵位封杀这种人和这种行为。

权德舆显然没有看出刘秀的心思和态度,只会胶柱鼓瑟、不知变通地用道义来衡量刘秀的行为。

权德舆只要读过历史的话,就会知道,刘秀并不是第一位这么操作的皇帝。

西晋灭东吴后,吴国的最后一任皇帝孙皓被押解到洛阳。司马炎指着宫殿里一把椅子说,朕等你好久了。

孙皓虎死不倒威、煮熟了的鸭子嘴硬,说我在建康也给陛下准备了一把同样的椅子。

司马炎不和孙皓打嘴仗,立马封孙皓为归命侯。孙皓是主动归命吗?他是兵临城下不得不投降的。封赐这个侯爵的目的,和刘秀封子密不义侯是一样的。这个封号隐含着多少屈辱。

权德舆没有看到,但司马光是清楚的本朝史实是,他们家的宋太祖封投降的南唐后主李煜为违命侯,既封侯爵又在都城开封盖了一座宏伟的宅院,只是把李煜不早早投降而是多年抵抗视作“违命”。

按照权德舆和司马光的意思,宋太祖的做法是不是也不合适、也该批一批?

只是权德舆没有这个机会,司马光没有这个胆量,要是谁敢这么做,作为臣子的司马光还会替主子拼力辩白一番。

李煜降后,真是老老实实,一点都不“违命”,倒是司马光的二主子太宗赵光义不顾廉耻、强幸李煜的小周后,实在不堪,也没见司马光拿着圣人的书对赵光义批评几句。

权德舆没有看到,即便是同朝的司马光也没有看到的是,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徽宗和钦宗父子俩,被金国掳掠到东北后,徽宗被封为昏德公,钦宗被封为重昏侯。

史书上说这对父子亡国之君在异国他乡受尽屈辱,其实也有说法是,尽管爵位名字难听,他们仍然贵为公侯,待遇还是不错的。公侯可是除王之外最高的爵位了。

徽宗这个全无心肝的皇帝早就忘记亡国之痛,竟然在金国又生了一大批子女。

金太宗给徽宗和钦宗封赏爵位,其实也有两重心思。

首先他是厌恶他们无骨气无血性的行径的,所以称呼他们为“昏”,但是金国要想降低战争难度、减少战争牺牲、争取汉人民心,就得以这样的怀柔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宋皇室成员和朝廷官员都学习他们被掳掠的两位皇帝。

在乱世,在战争中,讲究的是兵不厌诈,这是谋略和计策,而不能像太平盛世那样严格遵循仁义道德的清规戒律。

权德舆的观点,以及司马光背书他的观点,都是嘴上说得好听而在实际中难以推行。

以这种道德教化熏陶出来的皇帝,怎么可能成为伟大的皇帝、做出伟大的壮举?

大宋亡于徽宗和钦宗,隐患不是始于他们,而是早就潜伏着,到了他们时来了个总爆发而已。

在这个慢慢烂掉过程中,司马光的话、权德舆等人通过司马光的嘴说出的话,都经由《资治通鉴》这本大书、日常奏折和经筵讲习传给了皇帝,成为大宋皇室和朝廷的固有基因。

刘秀、司马炎、宋太祖、金太宗所为的深意,权德舆和司马光大概是没有看透。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0 阅读:22
八公读历史

八公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