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年间,长安街头,赵家粉食店内人头攒动。“粉条西施”王媪忙个不停,她姿色出众,丰艳动人,本来就够吸引人的。加之,王媪前年死了丈夫,这下来店里围观的人就更多了。然而,对于王媪来说,生意再好又如何,一切都抵不过内心的渴望。
王媪刚接管店面时,一个叫袁天罡的神相来到店里,见到她大吃一惊:夫人面如满月,唇若红莲,声响神清,是大富大贵之相,或为一品夫人,也未可知,你又为何屈居此地呢?
王媪听了莞尔一笑,对袁天罡之语深信不疑。
某一日,王媪深夜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匹白马来到店内,把粉食吃个干净。王媪拿着鞭子追赶,不觉已经骑上了马背,只见白马瞬间化作火龙,冲天而去……王媪醒来燥热难耐。
第二天,母舅王公就来信了,说有个姓马的客人要来,托她好生招待。王媪见到客人,原来是个穿白衣的青年,姓马名周。王媪内心一惊,当晚便让其留宿店内。
此事传出,街坊四邻议论纷纷,但王媪全然不顾。王媪心知,马周就是自己要找的人。
这马周虽说是白衣,却是个落魄嗜酒如命的“酒鬼”。每次喝完酒就狂言乱叫、发风骂坐,加之他家里又穷,人称“穷马周”。
马周虽然嗜酒,但肚子里颇为有料,内心也有一番抱负。早年到博州刺史那任助教,但因喝酒耽误事情,混得很不如意,工资所得还不够买酒钱。
马周想自己落魄至此,干助教也不是长久之计,男儿图个进身之阶才是正道。到哪里去图呢?自然是去长安,长安是国际大都市,达官贵人多,有才识才之人也多,布衣百姓出人头地的机会也就多。
马周经由新丰市来到了长安,并经得新丰旅店店主王公的推荐才找到了王媪。王媪也是个有想法的人物,一眼便看到马周是个非常之人,再联想到袁天罡的话和梦中场景,更加认定马周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
当时,长安有玄武门守卫,出任中郎将的常何是个不通文墨的武将,身边人物不少,独独缺少舞文弄墨的文人。
一次,常何家的苍头,也就是奴仆来买粉,王媪抓住机会,一下子把马周推荐给了常何。常何是个爱才之人,听说马周是个优秀的文化人,便招徕使用。
此时,常何正在为文章的事情头疼。长安正值天旱,太宗皇帝让五品以上官员都要上书言事,直言得失。马周的到来无疑给常何帮了大忙。
马周索取墨纸,挥笔写下了便宜二十条,然后由常何一一奏明唐太宗。太宗听后大惊,心想能有此论的定然不是常何所为,其背后一定有高人。
常何不作隐瞒地说,这是马周写的。太宗当天就召见了马周,在马周尚未到达期间,唐太宗派人催促了四次,足见其对人才的渴求。
见到太宗后,马周的仕途就极为顺遂了。他先后做了监察御史、侍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中书令、吏部尚书等职务。伴随着马周入仕为官,他也娶了收留和引荐自己的王媪为妻,王媪最终了成了尚书夫人,一切都如袁天罡所言。
以上是《喻世明言》中描写的“穷马周遭际卖缒媪”的情节。既然是文艺作品,说明里面少不了演绎附会的成分。
历史上的马周确有其人。他爱喝酒,在长安为中郎将常何写文、以布衣身份扶摇直上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马周的人生际遇颇为符合文人心中贫寒之士,尤其是唐代尚武崇文政策下“发迹变泰”的心理预期,所以他的故事给了后世文人不断创作空间。
马周独酌的故事最早见于《大唐新语》,“卖炊媪”出自《太平广记》,而在《神仙拾遗》中说马周本是“华山素灵宫仙官”,后奉命帮助太宗立国,功成后复归仙班,这就充满了神仙教化色彩。
一切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如唐传奇最盛,马周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宋元道教发展,则马周的道教故事最多。
至于《喻世明言》中的马周发迹的诸多元素,如新丰店、卖缒媪、不经科举破格得到重用等等,则是明朝专制主义、商品经济、市民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也是“三言二拍”中描写人物际遇的一贯特色。
时代在发展,旧瓶装新酒,古老的故事也应该焕发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