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称制一事,简要来讲便是如此这般:在汉惠帝离世之后,其继承人年纪尚幼,根本无力去处理繁杂的政务。于是乎,吕后便不得不站出来,代替自己年幼的孙子承担起处理政务等相关工作。
临朝称制跟后世的垂帘听政其实存在一定差别。二者虽都是太后掌握大权,但在垂帘听政情形下,皇帝是坐在中间位置的,太后则坐在一旁。即便实际管事的是太后,可在名义上,大臣们还是得向皇帝呈递奏章、奏报事宜。
然而临朝称制的情况可就大不相同啦,它相较而言又更进了一步哦。此时是太后坐在正中间的位置,而皇帝只能坐在旁边呢。别看仅仅是座位安排上有了差异,可这实际上就代表着权力的先后次序。垂帘听政呢,起码从名义来讲,皇帝还算得上是老大。但要是处于临朝称制之时,那可就是太后才是真正的掌权者啦,才是老大呢!
汉惠帝的离世,实则是吕后得以临朝称制一事的开端。
汉惠帝刘盈乃汉朝第二位皇帝,其在历史上所获评价不算高。他在位虽有七年之久,可这期间政绩寥寥。其实这也不能全然归咎于他,要知道他登基之时年仅十七岁,尚未成年呢。待其好不容易成年了,却没过几年便离世了。
况且,在汉惠帝当政之时,汉朝才刚从战乱中走出来,彼时正是急需休养生息的阶段。处于这样的状况下,汉惠帝着实不太适宜有过多的举动。要知道,有时候不瞎折腾,就已然算是极为了不起的政绩了呢。
当然,最为关键之处在于汉惠帝有吕雉这般母亲,其控制欲极强。汉惠帝在位之时,虽说他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可实际上真正能拍板定夺的,却是其背后的吕雉。如此一来,汉惠帝在诸多时候,压根就没办法依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
或许恰恰是由于皇帝当得极为不顺心,汉惠帝长时间处于抑郁的状态,结果年仅二十四岁便离世了。随后,在汉惠帝驾崩之后,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就逐渐突显出来了。
那么接下来究竟该轮到谁来当皇帝呢?
通常而言,老皇帝驾崩后,按常理自然该由其儿子来继承皇位。要是老皇帝并无子嗣的话,那么就应当由其兄弟来接班,这一点基本是毋庸置疑的。类似的情形,在历史上已然出现过诸多回,有大量的先例可供参照效仿。
然而,到了汉惠帝时期,状况却出现了些许细微的不同之处。
汉惠帝儿子的身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便是其与众不同之处。
事实上,这件事和吕雉脱不了干系。吕雉早年历经诸多苦难,待其掌权后,便总是担忧自己的家人日后也会遭受同样的困苦。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吕雉的强烈要求下,刘盈最终迎娶了自己的亲外甥女,并将其立为皇后。
舅舅迎娶外甥女并立其为皇后,这般行径着实丧心病狂。所幸刘盈还算心智正常,即便后来娶了亲外甥女,可始终未对其有过分举动。只是在吕雉的强硬坚持下,刘盈最终还是得从宫中挑选几名宫女,与她们生育子女,再把孩子暗中过继到皇后名下,对外宣称是皇后所生之子。
而那几名宫女,在生完孩子以后,便被吕雉暗中给处理掉了,一切都做得极为隐秘,没有引起什么波澜,就仿佛这几个人从未在这世上存在过一般,从此彻底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刘盈的那几个儿子,情况大致如此。刘盈离世之际,他的这些儿子皆尚年幼,根本无力处理朝政事宜。最终,吕雉在这几个孩子里随意选了一人来当皇帝。这位小皇帝,在正史上连名字都未被记载,仅野史里记其名为刘恭,后世通常称其为汉前少帝。
在过去的岁月里,每逢小皇帝登上皇位时,因其年纪尚幼难以执掌大权,便会出现两种常见的辅政情形。其一,是由小皇帝的叔叔来承担辅政之责,昔日的周公便是这类情况的典型代表。其二呢,是由小皇帝的母亲负责辅政事宜,秦始皇年幼时便是如此状况。
然而,就这位汉前少帝而言,很明显上述提及的那两个方案都是行不通的。
吕雉仅有刘盈这一个亲生儿子。刘邦的其他儿子,因非吕雉所生,向来被她视作外人,根本不可能让他们入朝辅佐政事。而小皇帝的生母已被吕雉暗中除掉了。小皇帝名义上的母亲,也就是汉惠帝的皇后,乃是吕雉的亲外孙女,彼时年龄尚小,同样也没能力操持朝政。
如此一来,接下来的情形自然便是吕雉挺身而出,亲自对小皇帝加以辅佐了。
吕雉临朝称制的历程便是如此开启的。临朝称制实际是由“临朝”与“称制”这两个词组合而成。依照古代的政策规定,后宫女子是不被允许登上朝堂的。可一旦出现女子不得不登上朝堂处理政务的情况,那就称之为临朝了。
自秦始皇起,皇帝所下命令皆称作“制”。当后宫女子着手辅政之时,她既然开始掌握权力,那其下达的命令自然也得如同皇帝之令一般,相应地改称为“制”啦。
临朝称制,其含义从字面理解即可。说得直白些,往后的吕雉,除了缺少皇帝这一称谓外,在其余各个方面,已然与一位货真价实的女皇毫无二致了。
毋庸置疑,女皇之位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坐稳的。早在汉惠帝时期,吕雉已然是汉朝实际上掌控大局的幕后之人,手中权力甚为庞大。可当她企图真正走到台前,光明正大地发号施令时,所遇阻力却不小。毕竟那些开国功臣们,还有老刘家的诸多藩王,都不会给予她支持。
如此一来,在吕后开始临朝称制后,便唯有大力擢升自家的那些亲戚晚辈了。她让吕氏家族的人纷纷进入各个要害部门,进而掌控这些部门的实际权力,以此来巩固自身的地位与权势。
在这一过程里,吕雉先是下达命令,要对自己的两个哥哥进行追封,使其获封诸侯王的名号。当吕后开始临朝称制之时,她的这两位兄长其实都已然离世了。也正因如此,此次的封王之举,全部属于追封的性质。
即便只是追封,此事依旧令众多人惊愕不已。要知道,刘邦在临终之际,已然明确规定:在汉朝,非刘姓之人是不可以被封王的!哪怕仅仅是追封这种情况,也依然是与刘邦的遗言相悖了。
于是,在吕雉提出追封她的两个哥哥为王这一要求之际,诸多汉朝开国功臣皆当即表示反对。就连此前力挺吕雉的王陵,此时亦是坚决反对起来。面对这些持反对意见的开国功臣,吕雉可没心软,采取了要么明升暗降,要么径直贬黜的手段。最终,在吕雉的掌控之下,那些反对她的大臣都被一一解决掉了。
在此之后,那些绊脚石已然清除,吕雉便愈发无所顾忌地大肆安插自家亲属。公元前187年,距吕雉开始掌权还不到一年,她便着手给吕家的人疯狂封王。这次可不同于以往给死人追封,而是径直给活着的吕家人封王,其行径实在张狂。
在吕雉一手操办之下,她的三个侄子、一个侄孙还有一个外孙子,无一例外全都被封了王。再往后呢,情况愈发夸张,就连吕雉的妹妹,以及那些没什么真本事的吕姓族人,也渐渐都被赐予了封侯之位。
对此,诸多硕果仅存的开国功臣,还有老刘家那些藩王,自是坚决反对的。然而在吕后在世期间,他们基本都不敢强硬抵抗。没辙,彼时的吕后自身便象征着汉朝的至高权力。任何与吕后作对之人,无疑是在对抗汉朝中央,他们压根无力与这大势相抗衡。
对于吕雉而言,待所有吕家人皆获封侯之后,她的地位无疑更加稳固了。要知道,汉朝的诸侯王可不像后世只是荣誉性的称谓,乃是能够切实掌管一个封国的。随着数位吕家人相继封王封侯,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区域便全由吕雉掌控,并且地方上的诸侯国也近乎一半都被吕家人收入囊中。
在此之后,吕雉已然达到了无敌的境地。不论是从名分的层面来讲,还是就实际拥有的实力而言,都不存在任何一个人能够与她相抗衡。
准确来讲,实际上还存在一个人,是能够对吕后构成直接威胁的,此人便是由吕雉所拥立的那位小皇帝。虽说这小皇帝是吕雉的亲孙子,可看上去他和吕雉之间的关系并非十分亲近。
史书记载,小皇帝刘恭渐渐长大些后,听闻了曾经的那个隐秘之事,晓得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乃是被吕雉暗中杀害的。于是乎,之后这位小皇帝公然放话,称等自己长大成人,定要找吕雉报此血海深仇。
吕雉在第一时间就得知了相关消息。不管往昔发生过什么事情,单从血缘层面来讲,这个孩子终究是吕雉的亲孙子。身为奶奶,却被自己的亲孙子这般议论,那肯定会极为伤心难过的,同时心里也少不了会生出许多害怕之情呢。
在此之后,吕雉愈发疯狂起来。她径直废掉了刘恭,随后改立汉惠帝的另一个儿子刘义为新皇帝。而刘恭呢,最终被吕雉暗中给除掉了,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
至此,吕雉已然完全被权力所毁。身为汉朝的最高权力掌控者,她虽手握至高无上之权,可依旧时刻忧心自己的权力会遭受他人威胁。于是在吕雉人生的最后数年,但凡有可能危及她权力的人,她都绝难容忍。即便是亲孙子,她也能狠下心来,更遑论其他人了。
吕后临朝称制大体便是如此情形。简而言之,在那数年之间,吕雉大力擢升吕姓族人,对刘姓宗亲以及其他开国功臣加以压制,全力稳固自身的权势地位。于汉朝的高层而言,那几年的时光,着实堪称一场可怕的噩梦。
然而,就汉朝的寻常百姓而言,吕后实际上倒称得上是一位还不错的执政者呢。
在吕后主政的那几年时间里,汉朝依旧秉持着无为而治的理念来施政。虽说高层之中始终在进行着各种折腾,然而这些纷争却并未对下层的普通老百姓产生什么影响,百姓的生活大体上依旧维持着相对平稳的状态。
并且,在这数年期间,吕后着实也干了诸多惠及百姓生活的好事。就像,又一次下调了税率,将原本百分之十的农业税,降低至百分之七上下。在下调税率之际,还安排各地推举出色的农民,对这些劳动模范给予奖励呢。
对于那些曾因秦末战乱而背井离乡的流民,吕雉颁布命令,待他们回归故里后,能够重新获取此前遗失的土地与房屋,各地官府务必不得加以阻拦。另外,吕后还下达指令,大面积释放奴隶,同时裁减军队,力求最大程度地增加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口数量。
总而言之,上述诸多政令,其关键要点仅有一个,即致力于增加汉朝的劳动力数量,从而使老百姓能够过上更为舒心的日子。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一切举措皆围绕着扩充汉朝的劳动人口来展开呢。
此外,在吕后掌握政权的那段时期,她做出了一项重要举措,那便是解除了秦朝曾施行过的“妖言令”。如此一来,众人得以重新对朝政展开议论,从一定程度来讲,这一举措相当于开启了言论自由的一扇大门。
这些举措,皆从根源之处给民生带来了实惠,使得汉朝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好过起来啦。它们实实在在地作用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民众能够切身体会到日子越过越舒心,从根本层面为民众谋得了福祉。
或许恰恰是出于这一缘故,在后续的史官眼中,尽管多数都指出吕后有着狠辣的性格,可却无一人宣称吕后是无能之辈。恰恰相反,不少人始终坚定地觉得,吕后实实在在是一位极为出色的执政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