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在位时长共计十六年,在这十六年的执政岁月里,若要说汉景帝究竟做了何事,实际上归结起来就只有一件,那便是完完全全依照他父亲所制定的所有计划行事,可谓是将其爹的计划照抄照搬过来施行。
确切来讲,汉文帝在离世之前,便已将一应事务全都安排妥当了。如此一来,汉景帝在登基之后,只需依照他父亲所定下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去施行,自己别弄出什么岔子来,那大体上就不会出现任何状况啦。
当然啦,这可不意味着汉景帝自身的能力水平欠佳哦,实际上是汉文帝的能力水准着实太高啦。要知道,能够做到十六年都安安稳稳、不惹出什么事端来,这本身就充分彰显出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若依着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的话,汉景帝在位之时所发生的那些故事,实际情况是如下这般的。
公元前157年的夏天,汉文帝溘然离世。就在这样一个骄阳似火的盛夏时节,历史的车轮缓缓转动,由此正式开启了文景之治的下半场篇章,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这一年,汉景帝刚好32岁。
汉景帝才刚登基,正值年富力强之际。况且,其父之前给他留下了诸多极为可靠的老臣呢。像申屠嘉、晁错、袁盎等皆是能担大任的文臣,还有周亚夫这般一流的名将作为武将。如此一来,朝堂政务方面的事宜,汉景帝大体上无需太过劳神费心啦。
此外,汉文帝离世之际,汉景帝的奶奶,也就是汉文帝的母亲,那位有着无比传奇经历的薄太后依然健在。在当时的汉朝,这位薄太后已然如同活化石一般。正是有她在为汉景帝坐镇,才使得汉景帝接班的全过程,几乎没有出现任何状况。
就这样,西汉时期的最高权力,极为迅速地实现了平稳的交接过程,整个交接环节未出现大的波澜,一切都较为顺遂地完成了从一方到另一方的过渡,权力的转移在平静的态势下得以达成。
在顺利掌握政权之后,汉景帝便着手继续推行其父汉文帝所遗留下来的诸多计划。就对待匈奴一事而言,汉文帝在位期间便已制定出一整套策略。其主要方式是以和亲政策为主导,与此同时,在北方所设置的防线也是严密无比,毫无疏漏之处。并且,汉朝还开启了针对匈奴的经济封锁以及文化渗透行动。
在汉文帝在位期间,便已将地方诸侯国中最为强大的齐国与淮南国全然肢解。如此一来,那些诸侯国对汉朝中央所构成的威胁已然大幅降低,差不多到了能让汉景帝随意处置的地步。因而接下来,汉景帝要做的便是不断去挑毛病、找差错。每发现一处错误,便可从一个诸侯国那里收回一块土地,直至最终彻底达成削藩之举。
早在汉文帝在位期间,所有这些事宜便已被提上日程,而且得以顺利开展起来。如此一来,待汉景帝即位之后,压根无需另行举措,只需依照他父亲所定下的方向,持续稳步向前推进就行啦。
在随后的两年时光当中,汉景帝先是借着赵王犯下罪行的由头,将赵国的一个郡收入囊中;接着以楚王在国丧期间惹出事端为借口,把楚国的东海郡给收了过来;而后又以胶西王违规购置官职作理由,拿下了胶西王手中的六个县……这一系列举动,实施起来都颇为顺利。
后来成为汉武帝的,正是这个孩子。
就这样,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找茬行径后,底下的那些诸侯王们终于按捺不住了。在公元前154年的正月,彼时汉景帝才登基两年半而已,吴王刘濞便公然宣告起兵反叛。与此同时,另外六位刘氏藩王也纷纷表态,宣布响应刘濞,一同加入到造反的行列当中。
历史上曾发生过一场名为七国之乱的事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特定的印记,其过程和影响都有着诸多可探究之处,而这一事件就是我们所知晓的、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七国之乱。
汉景帝在位期间,七国之乱无疑是最为重大的事件。但实际上,早在汉文帝在位之时,就已然预见到此事会发生,并且提前做了诸多准备工作呢。
在叛乱爆发的情形下,汉景帝当机立断,任用周亚夫担当平叛的核心主力。于此同时,位于北方的汉军也全面进入高度警戒的状态,时刻防备着匈奴趁机南下侵扰,以此来保障边境以及国内局势的相对稳定。
此后,叛军举的旗号乃是替汉景帝清君侧,要诛杀力主削藩的晁错。汉景帝为使叛军没了出师之名,便干脆将晁错除掉。可晁错被杀后,叛军依旧拒不退兵。如此一来,在后续的局势中,汉景帝便在舆论方面占据了有利地位。
在后世,不少人持有这样一种看法,那便是杀晁错这一事件,极有可能是汉文帝当初所留下的一个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把某些责任给甩出去,以此来摆脱可能面临的麻烦呢。
总之在那之后,待到双方正式展开交战,叛军便迅速处于劣势了。想当年汉文帝执政时期,曾将自己的小儿子刘武分封到梁国,而梁国所处之地恰好能对几大诸侯王的进袭起到遏制的作用。
在七国之乱爆发的情形下,梁王刘武发挥了关键作用,于正面成功抵御住了吴楚联军的攻势。与此同时,其余参与叛乱的那几位诸侯王呢,也未能肆意妄为,汉景帝果断派兵对他们进行了有效的牵制,使其难以顺利推进叛乱行动。
随后,周亚夫另辟蹊径,径直插入吴楚联军的侧翼,一举截断了叛军的粮道。此后不久,叛军主力便因粮草断绝,瞬间就地瓦解,周亚夫借此迅速平定了吴、楚两国。而其余五国,在吴楚联军落败后,同样很快被平定,过程基本没出现意外情况。并且在此期间,由于汉朝北方防守严密,匈奴也未寻得南下之机。
就这样,来势汹汹、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仅仅闹腾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便彻底画上了句号。由于这场内乱持续的时长极短,所以从整体来看,基本上并未给汉朝的国力带来多么严重的损失。
在七国之乱被平定下来后,汉景帝便以此当作理由,径直把其余所有诸侯国的人事任免权以及军队指挥权都给收了回去。如此一来,打这往后,老刘家那些诸侯王,就仅仅剩下能在自己封地内收取赋税的权力了。从这个时候起,汉朝诸侯王方面存在的问题,实际就已然得到了解决。而后来到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也不过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促使该问题彻底得以消除罢了。
在成功解决异姓王相关问题后,汉朝内部呈现出一片祥和太平的景象,边境局势亦是安稳无忧。然而,在此之后,汉朝的高层却渐渐冒出了一些小状况。首当其冲的便是,汉景帝的母亲,那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窦太后,竟开始给她的儿子不断地制造起麻烦来了。
在七国之乱尚未爆发之际,汉景帝的祖母薄太后已然离世。薄太后去世后,汉朝后宫之中便以汉景帝的生母窦太后地位最为尊贵。彼时的窦太后,竟向汉景帝提出要求,希望能立自己的弟弟,即梁王刘武为太子。
汉景帝哪能答应此事呢。要知道,汉景帝的皇后并未育有儿子。如此一来,汉景帝别无他法,只得将庶长子刘荣立为太子了。而刘荣被立为太子后,他的亲生母亲栗姬便开始张狂起来,在后宫之中行事极为骄纵,十分霸道。
就这样,栗姬在后来的行事中把汉景帝的亲妹妹馆陶公主给得罪了。此后呢,馆陶公主便着手给刘荣使绊子,同时还在背地里大力扶持汉景帝的另一个儿子刘彘,而这个刘彘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帝。
在随后的三年时光中,因这场夺嫡之争,汉朝高层渐渐涌起了暗流。窦太后一心想立小儿子刘武为嗣;朝中呢,以周亚夫为首的部分大臣,是站在已被立为太子的刘荣这边;而馆陶公主牵头的一伙人,却对皇十子刘彻予以支持。
就这样,众人相互争斗了三四年之久。在这期间,汉景帝忽然身患重病,险些就没挺过来。而在其病重的日子里,太子刘荣的生母栗姬,那是极为骄横放纵,把汉景帝弄得满心不悦。于是乎,待汉景帝病愈之后,也就是公元前150年,汉景帝便正式将自己的庶长子刘荣废黜,转而改立刘彻为新的太子啦。
到此为止,汉景帝时期那场激烈的夺嫡争斗,已然正式宣告落幕了。在这一系列的风云变幻之后,各方势力的角逐也终于画上了句号,汉景帝一朝的这场夺嫡大戏,彻彻底底地收场了。
夺嫡之争落下帷幕后,汉景帝才总算能稍稍缓口气。可没承想,紧接着匈奴那边又有了状况。但说来也巧,此次匈奴那边的事儿,竟还是件好事呢。原来啊,历经了数十年的文化渗透,不少匈奴人渐渐对汉朝文化心生仰慕,萌生出归降汉朝的念头。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尽管不时有一些处于中下层的匈奴人陆续做出选择,来到汉朝这边归降。然而,匈奴的高层却一直都未曾有过任何相关举动。直至那场夺嫡大战落下帷幕之后,匈奴方面才终于有两位王,率领着各自的部众,主动向汉朝投降。
事实上,这堪称汉匈斗争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打从这个节点起,汉朝在与匈奴的对峙中就逐渐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呢。特别是在文化以及经济这两大领域,汉朝已然能够对匈奴形成碾压之势啦,此前可从未有过这般局面哟。
然而,此事使得汉景帝与周亚夫之间渐渐产生了裂痕。在随后的几年里,周亚夫因平定七国之乱,向来备受汉景帝的倚重。可在匈奴归降一事上,身为武将的周亚夫力主斩草除根,而身为皇帝的汉景帝则坚持以招降为主要策略。
最终,周亚夫竟直接以辞职相要挟,对此汉景帝可没纵容他,径直批准了其辞职申请。到此,声名赫赫的一代名将周亚夫,已然和汉景帝完全闹掰了。在这之后的数年里,周亚夫始终处于退休赋闲的状态。四年过后,汉景帝的身体每况愈下,紧接着便出现了那所谓的周亚夫谋反一事。
简而言之,周亚夫的儿子为其购置陪葬之物,其中包含了铠甲与盾牌。于是便有人据此举报,称周亚夫有谋反之意。紧接着,周亚夫就被拘押起来进行隔离审查。在审查的过程中,周亚夫以绝食的方式表示抗议,最终竟活活饿死了。
周亚夫之死实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在汉文帝初登皇位之际,西汉开国功臣集团的势力极为庞大。面对这些功臣,汉文帝一方面要对其加以重用,另一方面却又心存忌惮。在整个汉文帝在位时期,他付出诸多努力来打压这些功臣,且还得保证政治局面的稳定。
汉文帝离世之际,功臣集团已然遭受彻底打压,再难兴起风浪。汉景帝登基后,周亚夫作为汉朝开国功臣周勃之子,已然成为功臣集团的领军人物。但现今,周亚夫却逝于监狱之中,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曾经势力强大的功臣集团,已然完全走向了没落。
周亚夫退休直至去世的那几年间,汉朝大体上是太平无事的。期间最多也就是部分地方出现地震或者旱灾这类情况,不过最终造成的影响都较为轻微。而其中唯一值得一说的,便是梁王刘武离世了。刘武一死,窦太后自然也就不再有机会提及更换太子之事。如此一来,在此之后,刘彻的太子之位便全然没了任何威胁。
在周亚夫离世后的两年时间里,汉景帝的身体状况是每况愈下。历经这两年,汉景帝最终驾崩,随后太子刘彻得以顺利继承皇位,自此,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式迈入了汉武帝统治的时代。
在诸多重要事宜之外,于政治层面,汉景帝做出了进一步举措,那便是降低税赋,把以往的十五税一调整为三十税一。而在军事方面,汉景帝起用了数位积极抵御匈奴的将领,像李广以及程不识等。他们在之后的汉武帝时期,都发挥出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此外,汉景帝始终坚守重农抑商之策,大力推行汉文帝时期所制定的“马复令”,持续开展大规模养马活动,同时大规模向边境迁移人口,以此强化边境的防务力量。在经济层面,汉景帝还开放了互市,借助贸易这一手段,对匈奴实施同化与打击举措。
然而实际上,上述这些事情的发展方向,早在汉文帝在世期间便已然确定了下来,到了汉景帝时期,不过是顺着汉文帝所定下的方向,继续加以施行罢了,并非是在汉景帝时才开始确立相关事宜的走向。
汉景帝当政之时,值得说道的事儿着实不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无非是七国之乱,再者便是与汉武帝相关的夺嫡之争了。跟历史上其他相仿的时期相较而言,汉景帝在位期间的这段历史,真的是略显乏味无趣。
然而在某些时候,看似平淡无奇、没什么波澜壮阔大事可讲的历史阶段,恰恰是老百姓能过上幸福日子的时代呢。就好比汉景帝时期,他一直坚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断地积攒国家的财富和实力,也正因如此,才为后来汉武帝能够大规模地对匈奴展开反击奠定了坚实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