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未能被明朝完全掌控,实则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所造成的结果。
明朝初期,特别是朱元璋当政之时,明朝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应对北方的北元政权上。待北元被成功压制下去后,差不多同一时间,朱元璋最为中意的继承人太子朱标,竟然意外离世。朱标这一死,使得朱元璋在其在位的最后几年里,一直忙于筹备传位之事,压根无暇顾及西域那边了。
在朱元璋离世后,接下来的数年中,明朝先是发生了靖难之役,随后朱棣登上皇位。朱棣登基后,便持续致力于解决草原方面的问题。历经数次北伐,朱棣大体上消除了来自草原的威胁。直至此时,明朝才初次具备考虑西域那边事务的能力。
然而存在这样一个情况,历经数次北伐之后,朱棣竟然直接在北伐途中离世了。朱棣逝世以后,他的儿子与孙子采取了休养生息的举措,这一持续就是十年,使得国家的元气得以恢复不少。直至十年过后,在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在位期间,明朝才算是能够正式着手筹备进军西域之事了。
然而恰在此时,朱瞻基却骤然英年离世,如此一来,明朝便与最佳的时机擦肩而过了。
在朱瞻基离世后,接下来继承皇位的,正是那被后世调侃为“瓦剌留学生”的明英宗朱祁镇。要是放在汉朝或者唐朝的历史进程里,朱祁镇所处时期对应的历史使命,理应是去攻略西域,开疆拓土拓展远方。可最终呢,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这一事件当中,把朱棣时期留存下来的全部精锐都给输得精光。
其结果便是,在接下来的至少二十年时间里,明朝完全丧失了攻略西域的能力。直至土木堡事变过去二十多年后,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登上皇位。可到了这个时期,尽管明朝的国力已然恢复了不少,然而要命的是,整个世界的形势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就如同游戏版本更新了一般!
在朱见深当皇帝之时,欧洲的航海家们已然开启了大规模的出海远航活动。待朱见深驾崩五年后,哥伦布便发现了美洲大陆。随后短短几十年间,欧洲殖民者的航海行程就遍布全球。直至此时,明朝政府才猛然惊觉:即便不走西域路线,依靠海上通道,同样能够与中亚乃至欧洲建立联系。
历史上,中原王朝向来视西域为通向其他文明的门户,其意义重大。然而大航海时代来临后,明朝政府察觉到,通过海路同样能够与其他文明取得联系。这般情况下,后续的明朝政府自然就缺失了去开拓西域的那份动力。
大致来说,明朝未控制西域的原因前文已提及。若要更详尽地探讨,此事可就复杂多了。毕竟这段历史可不单单关乎明朝自身的发展脉络,它还与世界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若要详细讲述这段历史,那就得从朱元璋在位的中期开始谈起了。
自明朝开国起,往后近二十年时间当中,北伐成为了其主要任务。在这二十余年间,起初是徐达带领军队向北进发,成功攻克了山东、河南、河北等诸多地方,致使元顺帝慌乱地出逃。随后,徐达又借着这股势头往西进军,顺利拿下了陕西和山西两地。
此后,汤和率领军队成功攻占了四川地区,傅友德则带兵拿下了云贵之地,冯胜出兵掌控住了辽东一带。直至此刻,明朝方才拥有了中原王朝的基本疆域范围。随后,蓝玉又向北进发前往草原,在捕鱼儿海的那场战役里,给予北元统治核心以沉重打击。
在历经一系列的仗打完过后,此时的明朝已然度过了二十多个年头,自开国以来,岁月悠悠,而这些战事的终结,也标志着明朝在开国二十多年的历程中又翻过了那属于征战的一页。
彼时明朝所占之地盘,其规模大体上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形成的秦朝相当,亦和刚刚建立政权、开启新朝的汉朝相差无几。
明朝发展到当时那个阶段,实际上并不具备直接向西域进行扩张的条件。这其中的缘由,汉朝以及唐朝时期的相关历史情况,便能有所了解了。
对于中原政权而言,若要大规模朝西域进行扩张,河西走廊乃是唯一的通路可走。而若打算取道河西走廊,那就必须先解决两大难题。其一是来自青藏高原方面所形成的压力,其二则是草原游牧民族所带来的压力。
要是解决不了这两个问题,草原以及青藏高原那里,随时都能够出兵去截断河西走廊哦。一旦真出现了这样的状况,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可就会被完全切断啦。并且中原王朝在西域这边所拥有的力量呢,也会渐渐被消灭掉的哦。就像唐朝中期那段历史呈现出来的情况一样呢。
显然,当时的明朝高层对于这段历史是知晓的。在尚未能彻底解决来自草原以及高原方面的威胁之前,朱元璋基本上不太会做出派兵前往西域的决策。
当然了,这并不会产生什么阻碍,老朱完全能够先朝着这个目标,着手去做一些相应的准备工作嘛。
就在北伐取得彻底胜利之际,朱元璋着手沿着长城一线展开行动,重新修筑诸多防御工事。而到了后来,明朝进一步在这条线上构建起九座用于防御的重镇,在后世,人们将其称作“九边重镇”。
自这条防线设立之后,又逢后来蓝玉成功将北元的中枢予以摧毁。从那时候起,来自北方的压力便大幅减轻了。
因此在这之后,朱元璋便率先将迁都一事,列入到了日程安排当中。
在明朝开国之际,朱元璋乃是于南京举行登基大典。并且在此之前的整整二十年时光当中,南京一直都作为明朝的首都而存在,见证着明朝前期的诸多发展与变迁。
然而,南京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着实存在不少不便之处。毕竟其地处长江以南,在对北方施加影响力方面,一直都颇为受限。故而在明朝北伐取得胜利之后,朱元璋脑海中浮现的首要之事,便是进行迁都啊!
接下来究竟要把都城迁往何处,老朱在那时着实还未下定决心。于是在这二十多年间,他陆续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封到北方的诸多重镇,像开封、北京、太原、洛阳还有长安等地,打算先观察观察情形,之后再做定夺。
北伐成功过后,朱元璋旋即安排自己的长子朱标以太子身份,去那几个大城市展开巡视工作,同时着手考虑迁都事宜。就史书所记载的情况而言,彼时朱标似乎更中意洛阳作为迁都之地,而朱元璋呢,他则是更为倾向把都城迁到长安去。
长安曾为秦、汉、唐等朝代的都城。倘若明朝将都城迁至长安,那么其对关中地区的掌控力,便会即刻得到极大提升,能跨越好几个层级呢。并且,长安相较于其他地方,距西域更近,如此一来,对于日后国家往西域拓展疆域,也是极为有利的。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朱标却离世了。
公元1392年,朱标刚刚完成对洛阳与长安的巡视,在其返程南京途中,竟突然病重。随后的半年时光里,朱标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直至最后病情严重到无法医治,不幸身亡。
朱标骤然离世,这使得明朝原本的扩张计划完全被打乱。自这一年起,往后的数年当中,朱元璋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解决传位一事上。如此一来,整个国家对外扩张的步伐,便全部停滞不前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朱标离世仅一年后,明朝便将河西走廊纳入了掌控范围。与此同时,处于河西走廊另一端的哈密国,也对明朝俯首称臣。依照明朝此前既定的战略规划,在拿下河西走廊之后,下一步就该逐步掌控哈密国,进而以其为跳板,开启对西域的攻略征程。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由于朱标骤然离世,此前的所有相关事宜,都被迫中止,无法再按照原计划继续推进了。
在随后的数年时间当中,明朝一方由于暂时停止了向外扩张的步伐,所以在这段时期确实也没有太多值得详述之处。如此一来,接下来咱们不妨先暂且岔开一下话题,先来聊一聊当时西域以及青藏高原那一带的具体情形。
先来说说青藏高原这边的情况吧。
自元朝起,青藏高原便已被元朝中央直接掌控,还直接委派官员予以管理。待明朝开国,伴随明军北伐获胜,在成功占据关中以及巴蜀之地后,明朝也着手对青藏高原进行接管事宜。
在这一过程之中,明军并未遭遇极为强劲的抵抗。由于当时元朝撤退速度过快,使得在高原区域,残存的元朝势力难以完成统一整合。如此一来,待明朝军队抵达之后,高原上众多的元朝残余势力,便迅速地直接向明朝归降了。
尤其在公元1370年的时候,那位被从北方赶走的元顺帝离世了。此后,高原上众多首领纷纷前往南京,恳请朱元璋给予册封。借着这样的契机,明朝得以顺利实现对高原地区的接管工作,并且着手往高原地区派遣官员,从而展开直接的管辖事宜。
相对来讲,明朝在高原一带原本就没什么压力。直至蓝玉打完捕鱼儿海之战,成功击溃北元统治核心,使得草原陷入分裂局面后,来自草原的压力更是急剧降低。到了这样的阶段,明朝才得以完全掌控河西走廊,将通往西域的道路正式打通。
接下来要说的便是西域这一方的情况了。
相较于高原和草原那一带,西域这边的状况可要繁杂得多啦。毕竟当时西域的情形牵扯到了往昔元朝的那段历史,这其实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早在明朝开国百年之前,蒙古铁骑气势如虹,横扫天下之际便将西域收入囊中。成吉思汗离世后,西域之地被划分给了他的二儿子察合台。随后,察合台在此处建立起一个国家,也就是后来闻名的四大汗国之一——察合台汗国。
然而在之后,待成吉思汗儿子那一代人相继离世,到了其孙子这一辈时,他们家族便爆发了内战。这场内战情况颇为复杂,简要来讲,成吉思汗育有四个儿子,在内战前期,呈现出的局面是老大那一支与老四那一支联合起来,一同针对老二和老三那两支。
后来,老大和老四取得了胜利。老大家因此得到了欧洲的地盘,老四家则拥有了继承蒙古帝国正统的资格。而失败的老二家的后人,退回察合台汗国。老三家的后人也没闲着,在西域北部区域另行建立起一个窝阔台汗国。
而在此之后,老四家里面的那几个孩子,竟也闹起了内讧,开启了彼此之间的内战,矛盾冲突不断,使得整个家庭氛围也变得紧张起来,家里为此也没少起风波。
在那场内战结束以后,老四家的第四个儿子忽必烈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其获胜带来的结果便是,忽必烈得以继承蒙古帝国大汗的尊位。再之后,忽必烈更是建立起了元朝,并且挥师南下,一举灭掉了南宋政权。
另外,老四还有一个儿子名叫旭烈兀。在这期间,旭烈兀前往西亚一带,并且在那里成功建立起了一个伊尔汗国。
总而言之,元朝刚开国之际,西域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都归察合台汗国所掌控。而西域北部的部分地方呢,则是窝阔台汗国的领地。由于此前经历过内战,老二、老三这两方,向来就和忽必烈所代表的老四家合不来。于是乎,在元朝开国之后,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都曾在一段时间内不认可忽必烈。
此后,察合台汗国这边接连发生了诸多事宜。在这一阶段,察合台汗国动过向印度扩张的念头,可最终并未达成目的。与此同时,来自元朝方面施加的压力,也着实令察合台汗国头疼不已。
总而言之,在忽必烈离世数年后,也就是其孙子元成宗当政之时,元朝才总算将察合台汗国的相关事宜处理妥当。随后,元朝与察合台汗国携手出兵,一举吞并了窝阔台汗国。至此,整个西域大体上都由察合台汗国掌控了,并且察合台汗国也认可了元朝中央的统治地位。
需注意的是,元朝将察合台汗国搞定之时,时间已经比较晚了。而在此之后,仅仅相隔二十多年的时间,朱元璋便诞生于世了。
接下来在西域地区,察合台汗国已然一家独大,可其内部却陆续冒出诸多问题。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颇为特殊,恰是几大文明相互交汇之处。故而那时在察合台汗国内,宗教、民族、经济货币以及政权派系等各方面的斗争状况,都极为复杂。
自察合台汗国呈现一家独大的态势起,其整个汗国也就仅仅维持了约十几年的太平日子。待这十几年过去,差不多在朱元璋即将诞生之际,察合台汗国便陷入了内乱之中。在随后的二十年里,察合台汗国竟更替了九个大汗,并且每一任大汗的上位,皆是以刺杀前任大汗的方式达成的。
大约在朱元璋出家为僧之际,察合台汗国出现了分裂的情况。彼时在西域一带,大体上分化形成了东察合台汗国以及西察合台汗国这两个不同的政权。而后的数十年间,也就是元末混战的那段时期,整个西域同样是一片混乱,局势动荡不已。
或许恰恰是由于那段时间察合台汗国正陷入内战之中。在整个元末的历史进程里,西域地区着实毫无存在感可言。毕竟当时西域自身内部的诸多问题都难以解决,如此一来,他们自然也就不具备那个能力去穿越漫长的河西走廊,进而对中原这边的事务进行插手干预了。
此外,在察合台汗国分裂以后,汗国中有一位王族的后人,占据了现今哈密与吐鲁番这一片区域。这一支脉为首的人叫兀那失里。由于他所占据的地盘恰好位于河西走廊西段的入口位置,如此一来,便完全阻断了整个西域和中原之间的往来交流。
因而在之后的时期,即便明朝能够经由河西走廊展开活动,可也仅仅只能在一段时期内与哈密这一带有所往来。而对于更为深入内陆的察合台汗国的各个部落,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明朝确实是一时难以与之产生接触的。
明朝开国之后,其主要精力放在与北元政府作战上。与此同时,西域那边也一直处于内战状态。待到徐达展开北伐、着手对付元顺帝之际,西察合台汗国总算出现了一位厉害人物,此人名叫帖木儿。
在明朝的历史记载当中,帖木儿其实算不上特别出名。毕竟他崛起之后,与明朝之间往来甚少,没怎么打过交道。然而要是将其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考量的话,那帖木儿可就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重要人物啦!
差不多就在同一时刻,朱元璋于南京举行登基大典,旋即统领明朝大军,以横扫之势经略东亚,由此缔造出强盛的明朝。与之同一时期,帖木儿迎娶了西察合台汗国的后裔公主,随后宣称自己乃是西察合台王国的继承者,凭借迅猛之势横扫中亚,最终打造出一个强大无比的“帖木儿帝国”。
在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西域那一带大体上是怎样的情形呢?其实就是上述所讲的这些内容,这些便是明朝初建之际,西域方面呈现出来的大致状况了。
接下来,咱们接着来讲一讲明朝那边的状况。
之后,西域逐渐被纳入到了帖木儿帝国的势力范围当中。
然而,彼时帖木儿帝国若妄图占据西域,实非易事。毕竟帖木儿帝国的核心区域位于中亚。这就意味着,倘若帖木儿帝国打算攻略西域之地,首要之事便是得跨越整座帕米尔高原,而这显然是颇具难度的,并非轻易就能做到。
因此,直至朱元璋离世前夕,帖木儿帝国始终在中亚一带忙于征战之事,一时间并无余力朝东方进行扩张。并且,在丝绸之路的西侧,还存在着一个哈密国,它犹如一道屏障横在那里。如此一来,明朝与西域地区便缺少了相互接触的契机。
而随后,待朱元璋离世之后,由其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这时的情形便又有了不同。
在朱允炆接过明朝的统治大权后,这段时期的历史想必大家都不算陌生。朱允炆刚一上位,便即刻着手开展削藩事宜,也正因如此,引发了后续的靖难之役。所以说,自朱元璋离世起,往后的四年当中,明朝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便是这靖难之役了。
在明朝进行靖难之役期间,西边的情况其实更为热闹非凡呢!彼时明朝内部正深陷靖难之役的纷争当中,而与之同时,西边那边所发生的种种状况,热闹程度相较于明朝这边的战事,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短短几年间,帖木儿帝国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且与更靠西边的奥斯曼土耳其展开了较量。恰在朱棣成功击败朱允炆之际,帖木儿帝国同样战胜了奥斯曼土耳其。打这以后,帖木儿帝国来自西边的压力一下子就大幅减轻了。
就这样,在朱棣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世界历史已然在不经意间来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转折点上。
这无疑是一场属于世界级别的较量,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涉及的层面以及参与各方的实力等,方方面面都彰显出世界级较量所具备的特质,毫无争议地可称之为一场在世界范围内都极具影响力且高水准的较量呢。
设想一下,倘若当初帖木儿帝国当真与明朝展开正面交锋,那么后续的历史发展必定会变得极为复杂。要知道,这一场可能发生的碰撞,所涉及的可不仅仅是西域究竟会归属何方的问题,更是会对不同文明的发展走向起到直接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有趣的是,帖木儿才刚刚率领军队出发,仅仅过去了三个月的时间,到了公元1405年2月的时候,他便径直因病离世了。
帖木儿的突然离世,使得那场东征不了了之。此后,帖木儿帝国陷入内乱局面,诸多问题在其内部接连涌现,最终走向了衰落。待帖木儿帝国衰败后,位置更靠西的奥斯曼帝国便迎来了彻底崛起的契机,得以蓬勃发展起来。
诚然,就当时的明朝而言,这些情况着实还相隔甚远。想必明朝这边,获悉帖木儿东征的消息之时,已然过去了许久。故而在那时,明朝对此事也并未太过在意。
在当时的明朝,朱棣已然稳固了自己的皇位。然而,由于其皇位获取的途径并非名正言顺,他心里始终担忧会遭到后人的诟病。于是在此情形之下,朱棣便决意要做一位尚武征战的皇帝,计划着继续挥师向北进发,开启新一轮的征伐。
在朱元璋当政时期,蓝玉一举击溃了北元的统治中枢,打那以后,北方便出现了分裂的局面。等到朱棣掌权之时,北方已然分裂成鞑靼、瓦剌等诸多势力。基于这样的形势,接下来朱棣便开启了对瓦剌和鞑靼的征伐行动。
朱棣经过数次征讨行动,终是把鞑靼和瓦剌彻底给压制下去了。在其北征期间,朱棣还曾一路打到了斡难河畔呢。要知道,早在两百多年前,成吉思汗便是在此处被蒙古诸部拥戴为大汗的。
现如今,朱棣已然打到了此处,这无疑意味着明朝在北方草原上取得了胜利。
总而言之,在朱棣开展了数次北伐行动之后,明朝于草原方面所承受的压力大幅降低。朱棣展开的多轮打击,致使当时草原上诸多部落,有的甚至已径直向明朝俯首称臣。如此情形下,原本就处于明朝掌控之中的河西走廊,其安全性自然也就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
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明朝实际上才首次具备大规模向西域进行扩张的条件与实力。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明朝尚不具备这般大规模向西域拓展的相应资本,直至这个时候,才算是初次拥有了能支撑其在西域展开大规模扩张行动的能力。
于西域一带,在朱棣之前便已晓得,当下尚无法大规模出兵。不过对于与之紧邻的哈密国,明朝可是采取了诸多攻略举措。直至朱棣当政时期,明朝成功把哈密国改设成了哈密卫,还渐渐派遣官员展开较为粗放的管理事务。
在当时的明朝时期,很明显是将哈密卫视作了后续明朝对西域展开攻略行动的一块跳板。
另外,在朱棣所处的那个时代,明朝于开拓远方方面,还实施了两个极为重要的举措。
有这样一件事,它广为人知,那便是郑和下西洋。这在历史上可是相当著名的一件大事,几乎所有人都知晓它的存在,其在航海历程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呢。
在朱棣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位声名远扬的航海家郑和,他先后六次带领船队开启出海之旅。从地理范畴来讲,确切地说应是郑和下“印度洋”,毕竟郑和的多数行程都是在印度洋区域展开的。但就当时的中国而言,郑和所到之处,乃是经由水路前往西方之地,故而称作“下西洋”。
郑和数次出海期间,明朝的船队最远径直到达了非洲。在这一漫长行程里,明朝船队对更为遥远之处的情形有了了解。并且,该船队此次行动的成功,证实了航海具备可行性。于是从那以后,明朝的高层渐渐察觉到:也许凭借海路,能够直接与远方的世界构建起联系。
而第二件事呢,是能够被叫做“陈诚通西域”的。
差不多在郑和带领船队出海的同一时期,明朝还派遣了一位名叫陈诚的官员,多次前往西域进行出使活动。需要注意的是,陈诚此次出行走的并非水路,而是沿袭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具体路线为经河西走廊,接着穿越西域,最终到达了帖木儿帝国。
当陈诚抵达帖木儿帝国之际,该帝国已然走过了扩张时期。彼时在位的乃是开国之君帖木儿的儿子沙哈鲁。这位沙哈鲁对明朝的态度颇为友善,他压根儿没动过东征的念头,相反,还一心想着能和明朝积极开展贸易往来呢。
于是,在这一时期当中,陈诚曾多次前往中亚。自那之后,明朝便与帖木儿帝国之间建立起了外交方面的联系。
总而言之,到了朱棣所处的时代,各项准备工作可以说已大体完成。彼时的明朝,已然将河西走廊完全掌控在手中,并且对西域的状况也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另外,草原以及高原方面所带来的压力,也早已经被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帝王成功化解掉了。
通常而言,朱棣离世之后,按常理来讲,明朝的下一位皇帝便理应着手向西域展开扩张行动,进而一步步实现对整个西域的掌控。如此发展,方符合当时明朝在边疆开拓方面进一步推进的态势,也能进一步拓展明朝的疆域版图。
然而问题在于,在朱棣离世之后,明朝这边随后便接连出现了一系列的意外状况。
朱棣离世之后,其子朱高炽继承皇位。可朱高炽在位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因病离世了。待朱高炽故去后,登上皇位的乃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
事实上,朱高炽与朱瞻基这两位皇帝在真实的历史进程中表现都可圈可点。他们当政之时,全力致力于让百姓休养生息,积极推动国力的恢复。就这样,在朱瞻基登上皇位过了几年之后,明朝大体上已将朱棣时期所消耗的国力重新恢复起来了。
当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就明朝而言,其后续的走向,实际上理应朝着西域的方向去进行扩张了。
可问题在于,恰恰在这样一个极为关键的时刻,朱瞻基却早早离世了,年仅38岁便撒手人寰,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已。
在朱瞻基离世之后,继承皇位的乃是他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由于朱瞻基过早辞世,使得朱祁镇年纪尚幼便登上了皇位。朱祁镇登基以后,因未曾得到父亲的悉心教导,在军事以及政治这两方面,表现得极为幼稚。
就这样,没几年的工夫,朱祁镇便弄出了个土木堡事变。要知道,明朝之前一直实行的是强干弱枝的制度,精锐力量大多集中在京城呢。也正因如此,经历了这一战,明朝的大部分精锐差不多都损失殆尽了。
最为严重的情况是,此前明朝历经了好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算是把火器给研究透彻、运用自如了。然而就因为这关键的一战,明朝原本那支擅长使用火器的军队,竟然一下子就出现了人才方面的巨大断层啊!
因此,土木堡所发生的那场事变,直接对整个明朝历史的发展走向起到了改变的作用,使得明朝后续的历史轨迹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它宛如一道分水岭,将明朝历史硬生生划分出了不同的阶段态势。
彼时明朝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就连皇帝都被掳走了。如此情形下,明朝后续向西域扩张的事宜自然就搁置下来,没了后续进展。待朱祁镇从瓦剌返回后,在接下来的四十多年里,明朝虽一直致力于休养生息,可始终难以弥补土木堡之变带来的巨大损失。
最为关键之处在于,在此之后,北方草原所带来的威胁又进一步加剧了。这般情形下,明朝鉴于草原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所以不敢贸然大规模派遣军队经由河西走廊前行。
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个找不到解决办法的难题。这难题就那样摆在那里,怎么也寻不到破解它的头绪,仿佛陷入了一个死胡同,任人如何思索、尝试,都难以得出一个有效的解决之策,就这般成了一个无解的状况。
过了三十多年,直至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时期,明朝的国力才又一次符合相关要求,西域问题这才得以再次被纳入考虑范围。可关键在于,当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整个世界的形势已然如同游戏更新了版本一般,发生了诸多变化。
在帖木儿帝国走向衰落之际,位于更西边的奥斯曼帝国却蓬勃兴起。奥斯曼帝国兴起后,曾经畅行于欧亚大陆、连接东西的丝绸之路,便渐渐被阻断了。此后,欧洲方面为了开辟出海上的商业通道,于是派遣了众多的航海家出海远行,开启了海上探索之旅。
在明孝宗当政时期,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其一,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其二,达伽马从欧洲启程,成功绕过整个非洲,最终抵达印度。随着达伽马到达印度,欧洲至印度的海上通道就此被打通,如此一来,整个欧洲通往东方的道路便完全通畅了。
而后,待明孝宗朱佑樘离世,其子朱厚照登基之时,来自欧洲的船队已然现身于南亚及东南亚一带,海上丝绸之路已然被完全打通。就在朱厚照热衷于到江南游玩闲逛之际,麦哲伦也正式开启了他那举世瞩目的环游世界之旅!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朱厚照与麦哲伦居然在同一年离开了人世。这两人,一个身处东方,一个来自西方,身份、经历等诸多方面皆不相同,却在时间的长河里,于同一年画上了生命的句号,实在是令人不禁感慨世事的奇妙巧合。
总而言之,明朝发展至中期之时,由于海上丝绸之路已然出现,使得明朝不再有开拓西域的积极性了。在以往的中原王朝时期,它们之所以会不断向西域进行扩张,关键在于对中原政权来讲,西域堪称是其通向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门户。
然而自明朝中期起,海上丝绸之路得以打通之后,西域作为门户的重要性便不再那般突出了。既然如此,耗费巨大代价去征讨西域,其意义也就大打折扣。故而在明朝中期往后的日子里,明朝政府便不再在西域方面花费心力、付诸努力了。
然而恰恰是出于这一缘故,自那之后,西域便彻底与明朝失之交臂了。直至明朝走向灭亡,其都始终未能将西域纳入掌控范围之内。
不得不承认,相较于历史上其他若干个大一统王朝而言,这实实在在是明朝所存在的一个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