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明初党争!浙东党和淮西党的斗争,到底是怎么回事?

豪仔看历史 2025-02-17 16:12:13

对于熟悉明初那段历史的人来讲,“浙东党”以及“淮西党”这两个词汇,想必都是有所耳闻的。

在明朝初期的朝堂之上,存在着被称作浙东党与淮西党的两派官员。其中一派官员主要是出身于淮西地区,而另一派则大多来自浙东。由于他们出身的地域有所不同,于是各自形成了团体,进而为了谋求自身所拥有的权势,展开了相互之间的争斗。

在当时的局面当中,有这样两大派别。其中淮西派的构成人员主要是李善长、胡惟庸,另外还有诸多出身于淮西地区的开国武将。与之相对的浙东派呢,其成员主要是以刘伯温、宋濂等这些文人为主导的。

自朱元璋登上皇位起,朝堂之上围绕着话语权的争斗便拉开了帷幕,且这一争便是十多年之久。在此期间,还催生出几桩闻名遐迩的大案,引得朱元璋屡屡痛下杀手。直等到朱元璋接连进行了好几轮的诛杀,几乎将涉事的两派官员斩尽杀绝后,这场党争方才画上句号。

可关键在于,等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党派之间的纷争已然消失不见,然而令人叹息的是,那些曾经参与其中的人也都不在了啊……

那么,明初党争在历史上的真实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何淮西、浙东这两派官员,仅仅因出身之地不同,便争斗得如此激烈呢?即便清楚朱元璋正大开杀戒,可这两派官员为何依旧不愿停止内斗呢?

倘若我们认真去翻阅元末明朝那段完整的历史,便会察觉到:人们口中所说的淮西党与浙东党的党争,仅仅是个表象罢了。实际上,这场党争的本质,是多种矛盾相互交织融合的结果。像是新臣同老臣之间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还有明朝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等等。

起初,两派之间产生斗争,仅仅是由于出身地域存在差异,彼此瞧着就不太顺眼罢了。然而随着历史不断推进,诸多矛盾纷纷卷入其中,到最后,这事儿已然演变成了一笔混乱繁杂、谁都难以说清道明的糊涂账啦!

若想把这场明初发生的相关事宜真正阐述清楚,那就得从明朝尚未开国之时讲起啦。

不少人都清楚,朱元璋乃是出身于社会底层之人,早年甚至有过讨饭的经历。到了元朝末年之际,他投身加入了起义军。在加入起义军后,朱元璋获得了郭子兴的认可与赏识,由此得以一步步晋升,之后便慢慢发展起了属于自己的嫡系武装力量。

郭子兴离世之后,朱元璋便独自掌控了这股力量,进而成为一方的主宰者。并且,在郭子兴故去后,朱元璋陆续将那些曾由郭子兴所培养的人员一一清理干净。如此一来,这支队伍从高层到基层,全部都变成了朱元璋的麾下之人。

在这一时期,朱元璋所统领各部之间存在的矛盾,堪称是最为微小的。彼时在老朱帐下,绝大多数的官员皆来自淮西一带,和朱元璋算是同乡。这些人大都出身低微,皆是由于生活难以为继,走投无路了,方才前来投奔起义军的。

现如今,老朱已然带着他们打拼出了一片天地,还拥有了相当的地位。这情形使得不少人都认定,老朱无疑就是他们的救星!于是乎,往后不论老朱指明哪个方向,他们便会朝着那个方向全力出击,大伙之间那叫一个团结无间呐!

然而随后,老朱便迅速察觉到了一个问题。

这伙来自淮西的老兄弟们,在打仗方面那确实是相当厉害,而且对他也颇为忠诚。可关键在于,这些人的文化程度似乎都不怎么高,他们既不懂得如何管理内政,对于搞文治那一套更是一窍不通呢。

这可怎么办?

朱元璋身为一方之主,心里十分明白,治理天下可比打下天下要难得多。让那些淮西的老哥们跟着自己出生入死去打江山,他们完全能行。但要是说到治理江山,去完成那些繁杂的需费脑力的事务,这些出身淮西的老兄弟们,那可就绝对办不到啦!

既然已经到了这般地步,那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就只能接着去招聘人员啦!

于是,当朱元璋成功拿下南京,初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根基后,便立刻着手到各地去广纳贤才。只要是在当地学识渊博、声名远扬之人,朱元璋都会即刻派人携带重金前去相邀。要是金钱起不了作用,那就毫不犹豫地动用武力!哪怕是硬绑,也得把人弄过来!

就这样,在随后的数年时光中,朱元璋把以刘伯温为首的一帮读书人陆续招揽到了自己这边,让他们开始为自己效力。随着这批读书人的纷纷加入,之前颇为棘手的文治方面的难题,也随之暂时得到了解决。

然而,老朱这边才刚要开始缓口气呢,一个全新的状况就冒了出来。

随着这些读书人的陆续加入,老朱没过多久便察觉到,这一帮子读书人跟那些传统的淮西老兄弟们之间的关系,着实算不上好!

后来,经过一番细致观察,朱元璋总算弄明白了其中缘由。原来,新加入的这帮人和原先的淮西老兄弟们压根就不是同一类人!拿现代的说法来讲,这两帮人完全就是属于两个不同的阶级呢。

淮西地区出身的诸多武将,大多来自底层。他们皆是因家境极度贫寒,连饭都吃不上了,无奈之下才投身起义军的。就拿朱元璋来说吧,要是当年他还有别的出路可供选择,恐怕是不会去参加起义军的。

除了那些武将外,淮西功臣里为数不多有能力的文官,其水平和家庭状况也都平平。就拿最早跟随老朱的文官李善长来说,虽说后来极为厉害,可在追随老朱之前,他不过是个半吊子读书人罢了。他曾参加元朝科举考试,然而并未获取任何功名。

倘若身处和平年代,李善长这人啊,实则没什么了不起的。就算是跟小说里的范进相较而言,他的水平那也是差了好几截呢,根本没法比。

就拿朱元璋前期极为重要的谋士朱升来说吧,就是那位提出了“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这般极具智慧策略的厉害人物,实际上呢,他也不过仅仅是一个乡贡进士罢了。

乡贡进士具体所指是什么呢?依照元朝的相关制度而言,所谓的乡贡进士,就是那些已经顺利通过了府一级科举考试,从而获得能够前往京城继续参加后续考试资格的人。只不过呢,他们到了京城之后,却根本没有能够在考试中被录取。

严格来讲,朱升实则就是一名落榜生罢了。倘若单单从学术水平方面去考量的话,他大致和后来的海瑞处于相近的水准呢。

由此可见,淮西老兄弟这帮人确实没多少文化底蕴。其中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稍微有点文化,但他们的考试能力也都普普通通,并且家境大多十分贫寒。要不是这样的状况,他们恐怕也不会选择去投奔朱元璋。

再看刘伯温那边,包括后来浙东党那几位骨干,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刘伯温自幼便是神童,年仅十二岁就顺利考中秀才,二十三岁更是前往北京参加殿试,并且一举考中进士呢!这般厉害的刘伯温,其水平大概和明朝后期的张居正不相上下。

浙东党其他的好些骨干大体上也是这般情况。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家境颇为殷实,就算没那么富裕,起码也不至于挨饿。所以在朱元璋刚开始起兵之际,这些人压根就没想来投靠他。后来有那么几个人,还是在老朱近乎半强迫的情况下请来的,这才肯帮着老朱谋划计策呢。

因而,浙东与淮西这两拨人,无论是出身情况,还是学识程度、家庭背景以及个人拥有的财富状况等方面,均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淮西的那拨人,大体来讲皆为底层的平民百姓。反观浙东的那拨人,倒可以将其视作是所谓的“地主阶级”了。

如此截然不同的两拨人,相互间自是难以谈得来。淮西的老兄弟们觉得,浙东那伙文人满身酸腐气,就会读几本旧书罢了,压根儿不懂打仗,啥能耐都没有。反过来,浙东的这群人呢,也同样看不上淮西的那帮人。

自此刻起,朱元璋手下的一众大臣便划分成了淮西、浙东两派。这两派之间相互瞧不顺眼,矛盾就此滋生,双方就这般处于一种彼此看不惯对方的态势之中,在朝堂之上也隐隐有了对立之感。

按理说,在洞察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后,朱元璋理应紧接着去着手处理问题。为了能维系队伍的团结一致,他大可以开展一些诸如“结对子”之类的活动。安排浙东的文人去教授淮西的武将读书识字,再让淮西的武将指导浙东文人如何打仗作战。如此一来,双方有了相互间的往来与协作,矛盾自然而然就会慢慢消解,往后也就能够团结一致啦。

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想法仅仅算得上是现代人所特有的想法。

就古代的统治者而言,要去解决这一问题,实则并非最为妥当的抉择。最为恰当的做法应当是,任他们这般一直争斗下去便罢了,如此或许才是更好的处理方式呢。

在朱元璋看来,淮西派与浙东派之间争斗得越是厉害,那他自身的位置也就越发稳固。不过呢,这样的争斗必须得处在他朱元璋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才行。这两派既要存在一定程度的内斗情况,可与此同时,也得齐心协力一同为做事贡献力量。

就这样,依着这一方针,在随后的数年当中,浙东与淮西这两拨人,相互瞅着都不咋顺眼,可还是一同做事。毕竟上头有老朱镇着呢,众人也不敢闹得太过火,相较而言,合作的情形反倒还更多一些。

就这样,数年的时光悄然流逝之后,首个改变渐渐浮现了出来。

公元1363年,鄱阳湖之战拉开帷幕。待此战落幕,朱元璋完胜陈友谅,陈友谅不仅自己殒命于这场战争,其长子还被朱元璋生擒。此后仅半年左右,朱元璋便将陈友谅的所有地盘全部吞并,由此一跃成为整个南方规模最大的起义军势力。

朱元璋阵营的方方面面因陈友谅的败亡而彻底发生了改变。

需明确的是,在此之前,朱元璋所拥有的地盘仅仅局限于以南京为核心的那部分区域罢了。论地盘规模,亦或是所统治的人口数量,朱元璋相较于陈友谅都相差甚远。因而,在鄱阳湖大战落幕之前,朱元璋压根儿就没料到,自己居然能如此迅速地将陈友谅的全部地盘收入囊中!

随后,在逐步吞并陈友谅所占地盘的过程当中,一个新的状况冒了出来。那便是,朱元璋麾下负责文治方面的官员,数量再度呈现出不足的情况了。

需明确的是,在当时那个时期,陈友谅所统领的人员规模可是朱元璋的好几倍呢。就军队方面而言,朱元璋倒是能够对陈友谅的军队进行打乱重新分配,然后整编进自己的队伍当中。可要是从地方层面来看,就算给一个县安排十个文官去管理,那要打理陈友谅原先的整个地盘,仍旧得需要上千个中下层文官才行。

朱元璋要找的文官数量如此之多,可他该去哪里寻觅呢?

没办法,彼时的朱元璋根本没办法对那些地盘展开彻底清洗行动。他唯有采取招抚之策,继续任用原本隶属于陈友谅手下的地方官。好在陈友谅是通过篡位才得以上位的,这些地方官打心底里就不太服气他。待朱元璋释放出足够善意后,他们便迅速向朱元璋表示臣服了。

然而在那之后,待这些地方官投身到朱元璋帐下时,竟突然发觉:朱元璋手下的官员压根就不是浑然一体的,而是划分成了淮西与浙东这两个不同的群体。

江湖之所在,便是有人群汇聚之处,而身处其中,往往就得面临站队抉择。就如同当下,那些前来投靠的官员,为求能站稳脚跟,必然要在诸派之中选定一方。在此过程里,绝大多数官员都将目光投向了浙东派。虽说他们或许并非刻意要去结党营私,可身为读书人的那份本能,还是促使他们选择了更具文化底蕴的浙东派来作为自身的依靠。

就这样,浙东派一下子就汇聚起了诸多的有生力量。大量有志于此、具备能力的人员纷纷投身其中,使得浙东派在短时间内迅速充实了自身力量,得以在相关领域或事务当中拥有了颇为可观的人力支撑,发展态势愈发强劲起来。

更为紧要的是,在后续发展中,随着陈友谅的战败灭亡,朱元璋一举成为南方起义军中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此后仅仅历经三年多的光阴,朱元璋便在江南地区纵横驰骋,相继将张士诚、方国珍以及陈友定等其余几家势力一一剿灭。经此三年的不断扩张,朱元璋所占的地盘又扩大了一倍,江南地区由此被彻底平定!

在这一过程里,先前文官数量不够的状况又再次冒了出来。如此一来,朱元璋别无他法,只能重施故技,不停地收编各地的地方官,使其为己所用。而这些地方官在投降之后,显然也得在淮西派和浙东派当中作出选择。

就这样,两派的力量都在持续不断地增强着。并且,由于参与其中的人数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便是矛盾也在不断地累积增多起来。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伴随着那些被招降的地方官陆续加入进来,一个全新的矛盾也随之开始被牵扯了进来。

存在的这个矛盾,其具体所指的正是地方和中央之间所产生的矛盾。

那些地方官在当地颇具影响力,并且多数和当地地主家族存在关联,如此一来,他们所代表的通常便是地方地主阶层的利益。而朱元璋侧重于中央集权,于是乎,中央与地方在权力方面的斗争矛盾,渐渐卷入到淮西浙东两派的争斗之中了。

如此一来,双方之间的关系变得越发复杂了。

随后,时间来到公元1367年,这时出现了第二个变化。在这一年当中,朱元璋已然彻底统一南方,于是其在南京正式称帝,宣告明朝正式开国。与此同时,朱元璋还任命徐达作为大将,率领军队正式开启北伐征程。

在随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当中,北伐军一路高歌猛进,先是成功攻克山东、河南等地区,紧接着兵锋锐利地指向河北,并且顺利占领北京。待拿下北京后,徐达随即掉转方向往西进发,快速占据了山西,随后又将陕甘等地方收入囊中。

于是乎,仅仅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朱元璋所拥有的地盘规模,竟再度实现了成倍的扩张!伴随着明朝疆域的这般迅速拓展,曾经出现过的接收投降官员的那一幕场景,又再次循环上演了起来。诸多原本隶属于元朝的官员,纷纷选择投降明朝,转眼间就变换了身份,成了大明王朝的官员啦。

然而,北伐进展过于迅速,随之也产生了诸多问题。此后,北方元朝官员纷纷投降,元朝长期未能解决的民族问题以及南人与北人的区别问题,就这样被明朝承接了过来。最终,这些矛盾统统以浙东党和淮西党斗争的形态呈现了出来。

上述所讲的内容,便是淮西党与浙东党大致的形成经过。当我们了解完这段历史后,许多问题或许就能想通了。为何明朝开国之前,党争现象并不明显,可随着徐达北伐取得成功,这一矛盾却即刻凸显出来了呢?说起来,原因恰恰就在于此。

原先存在的那些矛盾,老朱还能够将其压制下去。可随着诸多矛盾接连不断地涌现,并逐渐累积汇聚到一块儿的时候,老朱就渐渐没那么容易压制住它们了。最终,这些矛盾更是以党争的形态呈现了出来。

党争绝非是一种最终的结果呈现,实际上它不过是一种手段罢了!人们之所以会积极开展党争活动,最为关键的因素那必然是出于对各自利益的考量。毕竟,在很多时候,各方都是围绕着自身利益才会去卷入到党争之中的。

就这样,徐达北伐取得成功之后,诸多在战争期间暂时被隐匿起来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并爆发。在这众多矛盾里,率先暴露出来的,便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的矛盾。

此前扩张的速度过快,使得朱元璋接收诸多地盘之际,赋予了当地地方官员极为可观的自主管理权限。现如今,明朝已然逐步掌控了整个中原地区,如此情形下,朱元璋势必会推动中央集权的实现,着手从那些地方官员手中收回权力。

然而关键在于,权力这一事物,把它外放出去是较为轻松的,可要是想再把它重新收归回来,那可就绝非易事啦。

严格来讲,明初地方官所拥有的权力,并非是朱元璋赋予的,实则是元朝皇帝所给予的。元朝情况较为特殊,即便处于其鼎盛之时,元朝中央对地方的把控力度也不强。就拿收税来说,元朝中央都不直接管理,而是采用包税制,将某个区域包给某人,每年只管向其要钱,至于这人在该区域如何收税,中央压根就不过问。

连收税这样的事元朝都能如此行事。在其他方面,元朝对地方的把控力度自然更为薄弱。于是在元末混战之际,便出现了极为奇特的状况:元朝皇帝若想攻打某个人,很难直接自行调兵遣将,而是得先发出号召,鼓动下面的将军去执行作战任务。

要是人家将军不情愿前往,元朝皇帝也很难径直下达命令。就因为存在这样的特殊状况,到了元末时期,元朝这边便涌现出了一大批地方军阀呢。与之相反,元朝中央能够直接进行调遣的军队,数量反倒没那么可观了。

如此这般,待到朱元璋有心收拢权力之际,摆在他面前的难题,便是数以万计的地方官员,还有那延续上百年的历史形成的惯性力量。很明显,这可不是轻易就能解决的事儿。虽说朱元璋真的不把大开杀戒当回事儿,可关键在于,要是把人都杀光了,那各项工作又该让谁去承担呢?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而言,究竟应当通过何种方式去加以解决呢?

在当时,面对相关问题,朱元璋采取了两种手段来应对。其一是推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等以实现相关目的;其二便是利用党争,让各方势力在一定的争斗态势下达成某种局面上的平衡等,以此来处理所面临的状况。

公元1370年,彼时明军才拿下陕西,巴蜀尚在掌控之外呢,朱元璋便下达命令,要正式举行科举考试了。此次考试内容全然局限于四书五经,考的就是八股文。打从这时候起,在后世声名狼藉的“八股取士”,也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不得不说,在明朝初期之时,那八股取士的制度着实好用。经由这种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差不多都经历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之后,这些凭借科举考试得以入朝为官的人,便渐渐取代了那些前朝留下来的地方官员。

那些刚刚上任的新官,此前接受的是八股文式的教育,打从心底就对中央集权予以认可。之后呢,随着这些新官不断地取代前朝旧官,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便顺顺利利地达成了集权的目的。

而另外一种手段——党争,相较而言可就巧妙许多啦。

若欲以新官替换旧官,必然会招致地方官员的抵触。朱元璋怎会希望在开国伊始,就让地方叛乱频发呢?于是,借助淮西派与浙东派的争斗,便成了极为难得的契机。当双方展开党争后,定会竭力扳倒对方的官员,如此一来,那些空缺出来的职位,朱元璋就能顺势安排本朝的新官上任了。

在明朝开国伊始的那几年当中,朱元璋对两派之间的争斗采取了默认的态度,甚至觉得他们斗得越厉害才越好呢。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双方争斗得越凶狠,相应空出来的职位就会越多。并且,那些在前朝任职的地方官,即便由于党争而丢了官职下台,他们也只会去怨恨与之敌对的那一派,根本不会去恨朱元璋,更不可能因此而起来造反啦。

必须得承认,这一招真的是极为巧妙,简直让人忍不住赞叹其精妙之处,实在是高明得很呐。

随后,又历经了数年时间,彼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渐渐得以缓和。而在此情形之下,皇权同臣权之间的矛盾,便开始逐步突显出来了。

中国古代的权力结构体制与此事相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皇帝向来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皇帝不可能仅凭自身去治理国家,必然要召集诸多大臣来辅助其开展工作。而在大臣这一群体里,起到带头作用的,通常便是丞相了。

在那样的体制当中,皇帝从出生起便渴望拥有更多权力,妄图独揽大权。与此同时,底下的官员们又何尝不想获取更多权力呢。这般情形下,分权与集权之间的争斗,已然成为贯穿整个古代历史的主要脉络之一。其具体呈现出来的状况,便是皇帝和丞相之间的种种斗争。

老朱对这个问题也是极为熟悉的,并且他内心十分希望能够将其解决掉。

然而,关键在于,究竟该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呢?

老朱要是亲自出面,直接下场去跟大臣们争夺权力,那肯定是行不通的。毕竟一旦老朱做得太过分了,底下的大臣们心里就会怨恨他,如此一来,说不定就会起来造他的反。

较为明智之举是,老朱藏身于幕后,蓄意挑动底下的大臣相互争斗。待大臣们斗得差不多了,彼时丞相的威望也已然丧失,他便瞅准时机站出来,整顿局面,同时顺势将丞相这一岗位给取消掉。

于是乎,在开国数年之后,淮西党与浙东党之间的争斗,也就理所当然地具备了延续下去的必要性了。

接下来的剧情,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在淮西党那一方,先是逼着浙东党领袖刘伯温退了休,让其回老家去了,之后刘伯温还死得不清不楚的。而在此之后呢,在朱元璋的暗中推动下,整个浙东党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行动。

最终,朱元璋瞅准时机站了出来,成功地把诸多矛盾统统转嫁到了彼时掌权的那几位淮西势力的领军人物身上。在这些人当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时任丞相的胡惟庸了。而后,朱元璋毫不费力地就将胡惟庸给解决掉了,并且顺势取消了丞相这一职务,由此彻底将所有高层权力都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浙东党和淮西党斗争的关键所在,当属胡惟庸案。倘若进一步深入探究,便会察觉到,实际上背后是朱元璋在推动着这一切。其间所有的斗争,皆是在朱元璋的默许之下展开的。

总之到了最后,浙东党与淮西党相互争斗长达数年之久,双方都没能在这场争斗中取得优势,谁也没捞到什么好处。然而恰恰是朱元璋,借着两党相争的这个局势,顺势而为,最终成功完成了集权之举。

然而,刘伯温与胡惟庸相继离世,可这场党争并未就此画上句号。毕竟随后仍存在着其他诸多矛盾,而这些矛盾恰恰需要借助党争这种形式来得以集中展现出来。

在随后的二十年时间里,朱元璋凭借党争这一手段,处理了诸多问题。就像为收回地方财权以及开展肃贪工作,朱元璋弄出了空印案与郭桓案。在这两大案件进程中,朱元璋借助淮西党和浙东党之间的争斗,把相关问题全部摆到台面上来,进而得以堂而皇之地举起屠刀,大开杀戒。

再举个例子,面对开国功臣势力庞大难以掌控的状况,朱元璋也把党争当作了手段。他先是借助浙东党,以此分散淮西党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自己则举起屠刀,对淮西功臣大开杀戒。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直至最后,朱元璋都快把淮西功臣杀光了,可那些出身淮西的老兄弟,到死大多还认为是浙东党在暗中陷害他们呢。

在历经长达三十年的持续利用之后,待到朱元璋步入晚年时期,帝国存在的诸多矛盾差不多都得以解决。当这些矛盾被一一化解干净,原本激烈的浙东党与淮西党的党争,自然而然也就失去了继续存在下去的根基,变得没有必要再存续了。

因而,待到朱元璋在位的后期阶段,那曾经极为激烈的淮西党与浙东党之间的争斗,仿佛在刹那间便销声匿迹了。

当然啦,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在历经朱元璋长达多年的大肆屠杀过后,不管是淮西党也好,还是浙东党也罢,它们各自党派当中那些作为骨干存在的重要人物呢,都已经被屠戮殆尽,一个都没剩下啦。

这便是在历史上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明初党争的真实情况。明初之时,党争这一现象确确实实存在,它有着其特定的发展脉络以及诸多相关的史实细节,而这就是其真实且客观存在过的模样,不容置疑也无法忽视。

说白了,那所谓的淮西党与浙东党,压根儿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结党营私。它们之间的争斗,跟明朝后期出现的那些党争相比,全然不是一回事儿。要知道,明初的这类党争,并非是要争出个什么结果来,而仅仅是作为化解矛盾的一种手段罢了。

实际上,在这场党争的背后,始终是朱元璋本人在真正进行操控着一切。从始至终,那个暗中掌控大局、主导着这场党争走向的人,正是朱元璋无疑了。

0 阅读:5
豪仔看历史

豪仔看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