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斩前终于恍然大悟,蜀国真正的老大不是刘备,其实另有其人

豪仔看历史 2025-02-18 16:26:59

刘备在亲自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之后,其阵营的形势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一改之前的那种颓败之势。先是在赤壁之战中,巧妙运用计谋实施火攻,取得了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凭借这场胜利带来的优势,刘备一方顺利地夺取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地。之后,他们又进一步向益州进发,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与征战,成功占据了益州。而刘备阵营的发展并未就此止步,继续乘胜追击,最终又将汉中纳入囊中,实现了势力的不断扩张与稳固。

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可以说是刘备阵营迎来了最为辉煌的巅峰时刻呢。彼时,刘备阵营气势正盛,形势一片大好。然而,世事难料,接下来发生了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一重大事件。这一下可不得了啦,就因为这件事,蜀汉的局势急转直下,之前的那种蓬勃向上的态势消失不见,转而开始呈现出一种颓败的趋势了呢。

关羽为什么会发动襄樊之战呢?这场战役的结果可不太好,不但关羽他自己落得个身死兵败的下场,而且还引发了后续一连串的祸事。大家可能就会疑惑了,关羽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发动了这场影响如此重大的襄樊之战呢?

三国之乱

当最初去了解襄樊之战的时候,心里就冒出一种感觉,觉得这场战役打得特别奇怪。

在那个时候,刘备已然成功夺取了益州这块重要的地盘呢。而且,在汉中之战中,刘备更是击败了实力强劲的曹操,这可真是一场了不起的胜利。与此同时,关羽还稳稳地镇守着荆州,那荆州可是战略要地。如此一来,蜀汉阵营在当时那可真是威风凛凛、风头正盛,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阶段呢,在各方势力当中显得格外耀眼,势头无人能及。

既然已经是这样的情况了,那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非要在没有充分考量周全的情况下就出兵樊城呢?这着实让人有些费解,毕竟当时的形势或许并不明朗,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可还是做出了这样贸然出兵的举动,实在是令人不禁疑惑其中的缘由到底是什么呢。

要想弄清楚这件事,那就得从刘备进入四川这一情况开始说起喽。

赤壁之战打完之后,刘备成功拿下了半个荆州。这时候可能有人就会问啦,那剩下的那半个荆州又是在谁的手里头攥着呢?

要知道,赤壁之战中东吴可是发挥了主力的作用。从当时的局势来看,相关情况自然是被孙权所掌控着的,毕竟东吴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赤壁之战里承担了主力的角色呢。

然而,半个荆州的地域范围实在是太过狭小了,就其规模而言,根本没办法满足刘备实现匡扶汉室这一宏大目标的需求。要知道,刘备心怀匡扶汉室的壮志,可仅靠这半个荆州,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所占据的战略空间等各方面,都远远不够支撑他去达成那样伟大的抱负呢。

他一方面得把另外那半个荆州重新给夺回来,毕竟荆州对他来说太重要啦。而另一方面呢,他还得把荆州当作一块跳板,凭借荆州这个有利的位置,进而打入益州,好去扩充自身的实力呢。

孙权和周瑜同样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都觉得益州的刘璋实力实在是太弱小了,在他们看来,完全能够把刘璋取代掉呢。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东吴的兵力和刘备相比,那可是要强出太多啦。在这样兵力悬殊的状况下,周瑜呢,就率先带领着东吴的军队出发了。

谁能想到呢,周瑜在行军途中竟然突然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当时他正朝着益州进发呢,可这病来得太突然、太凶猛了,以至于他还没能够抵达益州,走到半路就不行了。最后,就在江陵这个地方,周瑜因病重而与世长辞了,实在是令人惋惜。

孙权原本有着一系列的计划安排,可没想到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这件事的影响可不小呢,直接就把孙权事先谋划好的那些计划给彻底打乱了。没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只能选择收兵,然后让军队处于自我防守的状态,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曹军瞅准机会又一次往南进军呢。

周瑜病逝之后,使得半个荆州的情况就那样呈现在刘备的眼前了。要知道,周瑜在世时,凭借其能力与影响力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荆州起到了一种制约或把控的作用呢。可随着他因病离世,这种局势一下子就发生了变化,原本相对处于某种平衡或者有所隐藏的半个荆州,此刻就仿佛毫无遮掩一般,完完全全暴露在刘备的视野范围之内啦。

话说刘备,当时的形势所迫,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便毅然决定冒险与东吴联姻呢。通过这一联姻的举措,他成功从东吴那里借来了半个荆州。得到荆州这一立足之地后,刘备可没闲着,一刻都不停歇,赶忙着手筹备入川的相关事宜啦。

这一回入川呐,他找了个由头,就是打着要帮刘璋去抵御北方的张鲁的旗号,随后就带着凤雏庞统一块儿进入蜀地啦。

人们不禁会问,刘备为什么没有带上诸葛亮、关羽以及张飞这些人呢?

之所以会出现那样的情况,是因为刘璋对刘备一直存有忌惮之心。而且呢,当时诸葛亮刚刚在赤壁之战当中声名远扬,那可是名扬天下了呢。要是刘备带着诸葛亮进入蜀地的话,估计刘璋心里得多害怕,恐怕会因为担忧而日夜都睡不好觉呢。

刘备进入蜀地没过多久呢,就和刘璋之间产生了冲突。随后,刘备就率领着马超以及庞统等人,开启了从北向南的进攻之路。

然而,就在战斗进行到中途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庞统竟然在落凤坡被射死了。

当刘备选择南下对刘璋发起攻打行动的时候,与此同时,在北边的曹操也正在展开对汉中的攻打作战呢。

要是还不尽快把益州攻打下来的话,那后方可就要被曹军给占据啦。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阵营可就不再有所隐瞒、有所保留啦。他们干脆利落地下达了命令,要求除了关羽之外的所有人,都得立刻动身前往蜀地呢。为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能够尽快把益州给夺下来,毕竟要是拖拖拉拉的,时间一长,说不定就会生出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变故,所以得抓紧时间行动起来。

那么在这个时候,留在荆州的究竟会是谁呢?

荆州之重

刘备之前手下的第一大将乃是关羽,所以留守荆州的自然就是他了。

之所以说“之前”,原因在于马超和黄忠加入进来以后,刘备手底下那可都是猛将众多啊,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想要继续稳稳地占据着“第一”的位置就变得很难了。

关羽的智谋和诸葛亮等那些顶级谋士相比的话,确实是要稍逊一筹的。不过呢,要是说起坚守荆州这件事,对关羽而言,其实也还不算是特别困难的任务哦。

就这样,刘备他们在益州可是闹出了不小的动静呢。一番努力之下,非常顺利地就把益州给拿下了。这还不算完,紧接着他们又起兵朝着北方进发,最后来到了汉中这个地方,和曹操的军队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但凡对地理环境比较熟悉的人应该都清楚,汉中这个地方呢,可是被视作巴蜀的门户呢。怎么说呢,就好比一道大门一样,它起着至关重要的守护作用。要是汉中这块地方没能守住,出现了失守的情况,那么巴蜀地区可就不得安宁啦,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都会陷入一种让人忧心忡忡的状态呢。

不少人持有这样的看法:刘备最后能够成功攻下汉中,那肯定是仰仗着诸葛亮的非凡智谋,不然怎么能打败曹操呢?在大家的认知里,诸葛亮向来以足智多谋著称,刘备在诸多战事中,很多时候都是依靠诸葛亮出谋划策才得以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这次攻打汉中这么重要的战役,想必也是因为诸葛亮在背后精心谋划、巧妙布局,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这才使得刘备有足够的实力去和曹操对抗,并最终成功将汉中攻下。

然而,在这场堪称史诗级别的大战当中,诸葛亮却一直未曾出山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尽管这场大战场面宏大、情节跌宕起伏,有着诸多精彩的故事和激烈的交锋,但诸葛亮在这个时候并没有选择出山亮相,而是置身于这场大战之外呢。

汉中最终能够被成功夺取,靠的可全是张飞、赵云以及黄忠等这样一批猛将啊。他们那可真是视死如归,毫不畏惧,在战场上奋勇拼杀。就这样持续不断地展开激烈战斗,历经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才艰难地把汉中给攻打下来。

那么,这两年的时间里,诸葛亮究竟在做些什么呢?

彼时,诸葛亮留在成都履行一系列重要职责。他全身心投入到朝廷律法的制定工作当中,精心谋划每一项条款,力求让律法完备且合理,从而能有效规范整个朝廷的运作秩序。与此同时,诸葛亮还着力于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文官体系。他四处寻觅贤能之士,通过严格考察、悉心选拔,将那些有学识、有才能、品德优良的人汇聚起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各司其职,为朝廷效力。另外,诸葛亮也没忽视对名门望族行为的规范事宜。他深知这些望族在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影响力,所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对他们平日里的行事作风加以约束,引导他们遵守朝廷规定,使其行为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要求。诸葛亮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全力以赴地帮助刘备建立起蜀汉的根基,为蜀汉政权的稳固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想搭建起一个正统的朝堂,单靠武将的力量那是远远不够的。这里面还得具备一整套完备的管理体系才行呢,毕竟朝堂事务繁杂,方方面面都得有章可循、有序管理。而且,赋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哦,它是朝堂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经济支撑,缺了它,很多事情可就没法顺利开展喽。所以说,建立正统朝堂是个综合的事儿,武将只是其中一部分,管理体系和赋税都不可或缺呢。

要知道啊,如果没有正常的赋税体系,也缺乏可靠的制度作为支撑,那么就算是通过各种手段打下了再大的江山,本质上也不过就是个草台班子罢了。这样的情况,是很难维持长久的哦,毕竟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政权的稳定运行,赋税和制度可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呢,缺了它们,就如同大厦没有坚实的根基,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益州所开展的一系列事宜,其重要程度以及所取得的成效,那可并不亚于刘备成功夺取汉中所立下的功劳呢。在益州这片土地上,诸葛亮施展了诸多谋略,推行了不少举措,方方面面所做的贡献综合起来看,和刘备拿下汉中这一赫赫战功相比,是毫不逊色的。

刘备心里急切地盼望着能够尽快将天下夺取到自己手中,他怀揣着这样的目标,渴望能以一种较为快速的方式来实现它。然而,诸葛亮却有着不一样的想法,他所秉持的策略是稳扎稳打,认为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谋划、去行动,才能更好地向着夺取天下这个最终目标迈进,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

在夺取汉中的那个阶段,有这么个情况。刘备和诸葛亮两人之间就出现不同意见啦。那时候呢,刘备觉得需要诸葛亮给他增兵到汉中这边来,可诸葛亮呢,面对这个要求,犹豫了好长一段时间,迟迟没有立刻做出增兵的决定呢。

那时候啊,刘备手底下压根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士兵队伍呢。他心里想着要去把益州给夺取过来,可这没兵咋行,所以就只能在益州当地去征召那些男儿来扩充兵力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成夺取益州的目标。

刚夺下益州的刘备,采取的这种做法可不是获取民心的有效途径。要知道,在那样的形势下,刘备刚刚将益州收入囊中,本应采取一系列能让百姓真心归附、赢得民心的举措才对,可他所做之事显然不符合获取民心的要求呢。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就是汉中那边的战事进展得挺顺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关羽他为什么还要出兵去攻打襄樊呢?

襄樊之战

刘备心里盘算着要把曹操彻底从汉中给逼走,为此他琢磨出了一个计策。那就是给关羽下达命令,让关羽出兵前往襄樊地区,去对驻守在那儿的曹仁发动进攻。这么做的目的呢,就是想通过在襄樊这边制造战事压力,使得曹操不得不分心应对,从而达到把曹操从汉中彻底逼走的效果呢。

话说当时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同时展开了进攻行动,这可让曹操一下子陷入了极为棘手的境地,他明显感觉到自己首尾难以兼顾。在这样的形势逼迫之下呢,曹操就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从汉中这个地方把自己的军队撤回来。撤兵之后呢,他又开始在荆州这个地方部署兵力,将大量的兵马陈列在那里,仿佛在准备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种种状况呢。

要知道,一旦樊城这个地方失守了,那么中原的腹地可就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啦,就像是在悬崖边上,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巨大的危机,情况可以说是危在旦夕。

有人持有这样一种看法,觉得关羽之所以发动襄樊之战,是因为他实在耐不住那种被他人军功所刺激而产生的寂寞之感。当时马超、黄忠等人在军功方面都各有建树,关羽呢,可能就想着要和他们比比军功,于是在未经充分授权或是未遵循相关程序的情况下,就擅自出兵去发动了襄樊之战啦。

我们从相关的史料当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汉中之战差不多是在五月份的时候接近尾声啦。

在五月份来临之前,那些隶属于关羽麾下的将领,便已经在荆州这片地方有了相关的举动。

另外,也有人持有这样的说法,认为是关羽因为立下诸多功劳而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完全不顾及大哥刘备的想法和安排,就轻率、鲁莽地出动军队去进行作战了。

这种说法其实是毫无依据的。要知道在赤壁之战发生之前呢,关羽他们可是被曹军打得节节败退,最后一路逃到了江夏这个地方呢。

在赤壁之战那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有这么一个情况,就是他呢,居然把曹操给放走了。要知道赤壁之战可是一场极为重要的战役呢,各方势力都在这场战役里争个胜负、拼个高低,很多人都想着能在这场战役里立下大功,可他却因为放走了曹操,最终也没能在这场大战里建立什么功勋。

要知道,关羽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大概率是不敢随便就出兵作战的。为啥这么说呢?一方面是局势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让他不能轻易做出出兵的举动。另一方面呢,诸葛亮当时是坐镇在益州的,他一心想着要让百姓休养生息,从他的这个理念和整体规划来看,也是不会允许关羽轻易出兵的。毕竟出兵作战往往会牵扯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这对于想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的益州来说,是不符合整体利益需求的。所以综合来看,关羽确实是不太可能随意出兵的。

从综合各方面情况来分析的话,关羽出兵这件事,很大的可能性是受到了刘备的指使。也就是说,综合诸多因素考量,很有可能就是刘备让关羽出兵的呢。

就这样,曹操由于某种缘故(前文所涉及的相关情况)而陷入了十分狼狈的境地,不得不仓皇地选择退兵。在退兵之后呢,他又紧接着做出了新的军事部署,将兵力陈列在了樊城这个地方,以图后续的应对和谋划。

当年八月的时候,关羽抓住了天降大雨的时机。当时那雨下得很大,而樊城所处地势相对较低,关羽便巧妙利用这一情况,引大水淹灌樊城。在这场战役中,关羽凭借水淹樊城的策略,成功地击败了曹军,取得了重大胜利。而且,经过这场战斗,还有数万曹军被关羽所降服呢。

在当时的情境下,带头选择投降的那个人,正是曹军当中的一员大将,此人便是于禁。

那么,于禁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而选择投降的呢?

你看啊,当时是发生了大水灾,那场大水一下子就把粮草全都给淹了。这粮草没了,就意味着没了粮食供应啦。那些士兵们可就惨喽,饿着肚子,而且是一直饿着,到最后终究也是逃不过一死。既然横竖都是个死,那还不如干脆投降呢,这样好歹还能给士兵们留一条活路,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根据相关记载显示,当时投降的曹军数量,大约达到了三万人之多。

在那个时候,由于接连不断地打仗,战火连年纷飞,整个天下的人口数量急剧减少。您想想看呐,这种情况下人口都变得这么稀少了,要想拉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可太难啦。就说要凑齐三万人的大军吧,那简直是难如登天呐。实际上呢,就算是能够勉强拉拢起一支人数达到上万的大军,那在当时可就不得了啦,凭借着这样一支有上万兵力的队伍,都足够凭借它在某个地方占据一方,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势力范围啦。

于是乎,关羽当时就迫不及待地着手对那三万人展开招降行动,心里想着要是能把这三万人都收归到自己麾下,让他们为自己效力,那可就再好不过啦,所以就急切地去做这件招降之事喽。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三万人最终竟然会变成压垮他的沉重负担。

要知道,那可是有三万人呐,三万人就意味着有三万张嘴要吃饭。荆州这个地方呢,它所生产出来的粮食,仅仅够当地的人自己食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养活这多达三万人的群体,那就只能依靠从益州来运送粮食啦。因为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

关羽曾多次向诸葛亮请求拨发粮草,然而,每一次发出请求之后,都迟迟没能得到诸葛亮那边给予的回应。

在荆州这个地方,当时呢,就只有孙权一方在湘关那里储存了一些粮草哦。其他方面呢,并没有在湘关有类似屯粮草的情况,就唯独孙权在这儿有这么个屯粮草的安排呢。

大家知道吗,关羽那时候为了能解决吃饭的问题,竟然不惜和东吴闹掰,直接就去把孙权的粮草给夺过来了。就这么一下子,关羽可就同时成了孙权一方和曹操一方共同的对头啦。

当时的形势是,东吴一方和曹操一方形成了对关羽的夹击态势。在这样两面受敌的艰难处境下,关羽尽管英勇奋战,但终究难以抵挡双方的攻势,最终只能无奈地败走麦城。

要是换成大哥刘备,那肯定会绞尽脑汁地想着办法,给他把粮草给送过去呢。

然而,诸葛亮当时着实陷入了极为为难的境地。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将赋税相关的规定都制定好了呢。既然规矩已定,那就没办法再像过去那样,采取强硬的手段从老百姓手里去征收粮食啦。毕竟,一切都得按照既定的赋税制度来行事。

要知道,荆州之败可不是由单独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所引发的。实际上呢,是各种各样的因素相互交织、不断叠加在一块儿,最终才造成了这样一场极其惨痛的失败局面。

蜀汉经历了一场极为惨痛的失败,而这场失败就如同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张牌一般,引发了后续一连串的失利情况。在这一系列挫折的不断冲击下,蜀汉最终无力回天,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缓缓落下了它在历史舞台上的帷幕。

0 阅读:5
豪仔看历史

豪仔看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