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管仲与楚使问对”(之二)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6-06 10:26:40

管仲给楚国使者上政治课

前文谈到,管仲搬出“召康公之命”,为的是给楚国使者上课,以求祖述历史。其目的就是强调:齐国虽为北方之侯,却是可以“夹辅周室”的受命方伯,有着征伐四夷的权力;反观楚国,虽然僭称楚王,但在历史上只不过是一个受命于周王室的子爵国家。因此,以管仲的角度,楚国应该畏恩怀德,自去僭号,归于楚子。而这,才是诸侯之师为楚国设定的政治谈判基础。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管仲对楚国使者的进一步的问责,即: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这里的一“征”一“问”,既是管仲针对楚国使者“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的答复,也应看作是管仲站在周王室的道德高地上,对楚国以往行为的历史责难。对于这段话,历代注释者往往把视角集中在“包茅”二字的具体所指,以及“缩酒”与“包茅”之间的利用关系。

尤其有一种解释认为,楚国有向周王室具体进贡“包茅”的职责,而“包茅”的用处在于:天子祭祀时,会把祭祀之酒淋沥于包茅之上,如此则就如同先人在饮酒一样。

也有解释认为,古代之酒,需要用“包茅”过滤,而使用来自楚国的“包茅”过滤,酒味会更好。以上解释,古代读者其实早有怀疑。但古人囿于成说,未曾一改。

在笔者看来,“尔贡包茅不入”的说法,就是在明白指责楚国国君,一包茅草虽是最不值钱的物品,但在周天子那里,也没有见过你楚国前来进贡。这里的“尔”,其所指向当是楚国国君,而管仲所代表的,当然是霸主齐桓公。因此,这是以最轻最贱之包茅,比喻楚国是何等的忘恩负义。

至于“王祭不共”,就应该理解为,很久以来,楚国国君不去王都洛阳参加周天子组织的共同祭祀活动,而这对于北方诸侯,参加是理所应当,所以才有了“不共”的问题。“不共”所指,就是楚国国君不能与诸侯共同。言其疏远周天子,自外于华夏,如同蛮夷。而历代注释,多以共为供,这是把阅读思维陷入到了进贡“包茅”的具体问题之中了。

其实,这段话中,最重要的,也是读者阅读分歧最大的,就是“无以缩酒”这四个字。这四个字,读者如果不要把古人想得太高深,放弃习惯于对古人文字“深文周纳”的钻研追求,反倒是很好理解了。因为在古代,酒是有渣滓的,诸侯对饮,当然需要过滤,所以,“无以缩酒”就是诸侯之间无由款待对饮的意思。言外之意,就是楚、齐国君难得相见的意思。

因此,“无以缩酒”这四个字,与前面的“尔包茅不入,王祭不共”一样,都是在指责本为子爵的楚国国君,何以不向周王室纳贡,并自绝于诸侯往来?显然,这也是对楚国使者“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的语言反击!其言下之意是,你楚国作为子爵国家,乃周天子所封,依照礼制,应该纳贡王室,行聘上国。如今你楚国不但无礼于前,还竟敢以“风马牛不相及”来此说项,岂非荒唐!所以“寡人是征”,理所当然。

如果说以上关于包茅不贡、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的三点指责,是基于西周礼制基本规则的问责,那么管仲针对“昭王南征而不复”对楚国使者的追问,性质就严重了!因为按照《竹书纪年》周昭王“伐楚,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的记载,楚国当年的行为如同叛乱,以致王师尽失,昭王不归。这虽然是一桩三百多年前的旧案,但由于性质恶劣,作为齐桓公率领的诸侯之师,既然到达楚国之境,就有理由问个明白,算算历史旧账!

对于管仲接二连三的责问,楚国使者显然是有些难以招架。因为你看,一开始来到诸侯之师的楚国使者,原本调门很高!比如“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这样的句式,显然是居高临下的责问。首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一句,楚国使者口中以“寡人”对“君”,明显是以王者口吻,责问于齐国。其次,把齐桓公率领诸侯之师伐楚,贬低为无事生非。楚国使者的言下之意是,楚不伐齐,齐国竟敢伐楚,真是岂有此理!

对于楚国使者的高调开张,管仲当然是不能容忍,所以才有了给楚国使者上课,并从历史的高度让楚国人明白,楚成王所谓的“寡人”只不过是他的无礼僭越而已。相反,作为具有“征伐四夷、夹辅周室”职能的齐国,尤其作为王命在身的诸侯霸主齐桓公,才有资格以“寡人”自称。所以读者可以看到,管仲连用“寡人是征”、“寡人是问”以针对楚国使者,为的就是挫败楚国使者刚开始的嚣张气焰。

正是在管仲义正词严的驳斥之下,楚国使者开始有所气馁!所以才有了“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的理屈之词。照着楚国使者的这句话,可以惊奇的发现,在楚国使者那里,最少承认了楚国作为一方诸侯对周王室的贡赋责任。这对于管仲而言,对于齐桓公而言,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外交胜利。

尽管,楚国使者是没有接受管仲关于“昭王不复”的历史追责,但起码,楚国退回到了一方诸侯的原本角色,因此就有了双方谈判的政治基础。可以想象,楚国使者带回了管仲谈判的要求,并向楚成王进行了汇报。

为了让管仲的外交胜利转化为谈判成果,也为了迫使楚国做出更有价值的承诺,齐桓公的诸侯之师在这次交锋之后继续向前开拔,来到了“陉”,即“南襄夹谷”——楚国真正的家门口!并为“召陵之盟”创造更加有利的军事态势。

0 阅读:19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