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僖公四年,被质疑的霸权!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7-13 16:34:51

一、概述:

公元前656年,鲁僖公4年,《春秋》用100个汉字,记录了7件事。这7件事,都与齐桓公领导的第一次伐楚有关。第一件事,齐桓公举诸侯之师,侵蔡只是幌子,伐楚才是真实目的。这里的“陉”,应该就是楚国的“家门口”南襄‬古‬道‬。第二件事与第六件事,一死一葬,本质上是一件事,即许国国君姜新城死于伐楚之间。第三件事,记载了楚国使者屈完与诸侯之师达成了召陵之盟。《春秋》如此记载,包含贬义。一国与诸侯之师结盟,一国之使与诸侯霸主齐桓公盟誓,辱莫大焉!第四件事与第五件事、第七件事,是同一事件的延续。辕涛涂敢于“诈齐”表明,诸侯之师内部出现‬分歧,甚至出现‬敌意。这种分裂性举动,不但是对齐桓公霸权的挑衅,更反映了诸侯之师在国际利益上的严重冲突。为了维持齐国霸权的颜面,齐桓公不惜两次对陈国用兵讨伐。

《左传》用691个汉字,除了对《春秋》所记载的七件事情进行了逐一说明,还增加了一条来自晋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从《左传》的说明来看,作者对齐桓公的伐楚之行嘲讽多于褒扬,贬低多于肯定。从军事上看,齐桓公伐楚,由于诸侯之师没有对楚国的军事机器进行有效打击,所以并没有解除楚国对南方诸侯,尤其对中原诸侯的军事威胁。故而诸侯之师伐楚的军事意义几乎为零!更为可悲的是,齐桓公酝酿三年的伐楚之役,楚国不但毫发未伤,反倒是盟国陈国,在同一年,被齐桓公领导的诸侯之师两次讨伐。这当然是亲痛仇快的事。

从外交上看,齐桓公的伐楚,实质上是被楚国使者轻言化解了。不但轻言化解了,而且齐国一方,不论管仲的责问,还是齐桓公的耀武扬威,也都被楚国使者怼了回来!尤其,在屈完面前,诸侯之师不但退到了召陵,而且让齐桓公在没有见到楚成王的情况下达成了召陵之盟。这是以楚国而敌诸侯之师,以楚使而当霸主齐桓公。这在外交上不仅仅是绥靖妥协,更是丢霸主面子的大事。

从政治上看,齐桓公伐楚,始于侵蔡而终于召陵之盟,是以不义始而终于无果。尤其在这期间,不但死了许国国君,而且还出现了辕涛涂的“诈齐”事件。这说明,召陵之盟不但没有实现诸侯伐楚的军事愿望,而且齐国,尤其齐桓公还成了诸侯憎恨的对象。这种情况,反映了北方诸侯联盟开始的分裂迹象。尤其令人惊讶的是,齐桓公竟然在郑申侯告密了辕涛涂之后,擅自把郑国的虎牢之地封赏给了郑申侯。这不光反映的是齐桓公的霸道,更反映了齐桓公“尊王攘夷”口号的虚伪性。这最终导致了郑国的投楚背齐,是政治上的严重失策!

这一年《左传》的最后一条记载,即来自晋国的历史事件,比较详细地记述了骊姬如何将太子申生构陷致死一事。这件事,不仅疑点重重,更是拍案惊奇!这是因为,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塑造了一个攻于心计的女人。正是由于骊姬的一连串阴谋,不但让晋献公“尽逐群公子”,也成功让骊姬的儿子成为了太子。

骊姬,不再是鲁国的文姜、楚国的息夫人可以相提并论的了!因为骊姬已经妥妥是一位走向政治前台的政治阴谋家了。

二、新增人物:

1、许男:即许新城,姜姓,许氏,名新城,爵位为男爵。在公元前697年,即鲁桓公十五年成功复国的许叔,许桓公之弟。

2、屈完:楚国公族,芈姓,屈为氏,完为名。

3、辕涛涂:陈国公族,妫姓,据称是陈公子完之兄,即陈厉公的儿子。辕为氏,涛涂为名。

4、公孙兹:鲁国人,姬姓,鲁僖公之叔公子牙之子。称公孙者,鲁庄公之孙也。兹为名,死后谥戴,也叫叔孙戴伯。叔孙是公孙兹后代所封的族氏,即三桓之一的叔孙氏。

5、郑申侯:郑国人,原来是楚文王近臣,楚文王死,入郑为大夫。《左传》鲁僖公七年记载,“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据此一说为楚文王子,楚国人,其母为申国人。顾炎武则说,申侯为楚女嫁给申国而生,是申国人。

6、奚齐:晋献公与骊姬所生,太子申生死,立为太子。后被里克所杀。

7、卓子:晋献公与骊姬之妹所生,后亦被里克所杀。

8、杜原款:太子申生师傅。

9、重耳:即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晋献公与戎国狐姬所生。

10、夷吾:即晋惠公,姬姓,名夷吾,晋献公与戎国小狐姬所生。

11、召康公:即燕国首封之君姬奭,姬昌之子,周成王时为三公之一。因姬奭在京襄理政务,被封于镐京之召地,今陕西省扶风县城关镇五郡村,故称召公。死后谥康,故又称召康公。

12、先君大公:即齐太公姜尚。

13、昭王:即周昭王姬瑕,周康王姬钊嫡长子。周昭王十九年(前977),南征全军覆没。

三、地理位置:

1、陉:南襄古道之间为陉,推测为今天河南省叶县的保安镇。

2、召陵:在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

3、新城:前人注释,以为晋国新城就是太子申生封地曲沃,应该不确。此处新城如果在曲沃附近,倒是很有可能。

4、穆陵:即山东穆陵关,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5、无棣:在今河北省无棣县。

6、方城:楚国长城,在今天河南省方城县仍有遗迹。

7、东夷:此处所指,大概是徐国所在地区。

四、本年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五、文字百科

1、五侯九伯:应该是齐国最早能够区域性管辖的五个侯国和九个伯爵国家。而非天下诸侯的泛称。

2、包茅:轻贱之物。

3、缩酒:古人喝酒需要过滤渣滓,也就是缩。所谓缩酒,应该是借指相互见面款待的机会。

4、资粮屝屦:资粮为粮草之类,屝屦为草鞋之类。

5、衮敛:衮,天子之服。衮敛,则是以天子之服盛敛。

6、攘公之羭:攘者,盗窃;羭者,羊之公者也。喻晋献公将失去太子申生。

五、述评

被质疑的霸权!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霸权,当然是齐桓公!但是,当这个霸权走到鲁僖公四年的时候,就已经露出了强弩之末的征兆。最明显的征兆,就是齐国的霸权开始被质疑、被戏弄!

而更难令人置信的是,第一个质疑和戏弄齐国霸权的,竟然是齐桓公!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你看,尽管楚国力量在萎缩,尽管宋、郑、江、黄诸侯一再敦促乘机伐楚,但齐桓公表现得十分犹豫。不但犹豫,而且还十分地不自信。因为齐桓公不敢高举伐楚大旗,不敢堂堂正正地为郑国等这些前线国家出头,大兴王师以伐楚,而是找了一个蔡女另嫁如此荒唐的理由,先以诸侯之师侵蔡,然后才转而伐楚。这典型的是把正义事业搞成了偷鸡摸狗,失去了道义上的正面性。这其中,当然有齐国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也有因连年征战而出现的疲惫之态。但总归来看,齐桓公对于自己这个霸主是不自信的。

第二个,也是最主要的,质疑齐国霸权的那当然是楚国!不论是楚国使者回怼管仲的言辞,还是屈完不屑齐桓公炫耀武力的迎头还击,都充分表现出了楚国人的自信!而相反,齐桓公在屈完来到之后,不但乖乖将诸侯之师撤回到了召陵,而且更为屈辱的是,诸侯之师、八国之众竟然与屈完一介使者签下了“和平条约”!这是一人而退诸侯之师,一屈完而当齐国霸权。如此观察。则高下胜负,自在不言间。

第三个质疑齐国霸权的,是陈国的辕涛涂。陈国的这个辕涛涂,为了避免给齐桓公的诸侯之师提供过境粮草与鞋袜,竟然与郑国大夫郑申侯商议,诱骗齐桓公的诸侯之师出师东方,观兵东夷。辕涛涂的这种“诈齐”行为,如果不是对齐桓公的对楚政策,尤其是对召陵之盟的结果有严重的对立意见,那是很难想象的!这说明,召陵之盟后的齐桓公霸权,不但是色厉内荏的,更是不得人心的,因为陈国这样的盟国,已经有了颠覆齐国霸权的想法。

第四个质疑者,就是《左传》的作者。显而易见的是,鲁僖公四年的《左传》,是在丑化齐桓公的霸权。因为在这里,你看到的是齐桓公的种种不义之举,比如诸侯之师侵蔡,从一开始就把齐桓公的诸侯之师划入了发动不义之战的一方。比如齐桓公擅自封赏郑申侯一事,显然是在慷他人之慨,更是破坏盟国团结的昏聩之举。除了在道义上,齐国霸权在楚国使者面前的表现,也称得上是脸面全无!比如屈完能够与诸侯之师来盟,这在事实上是楚国藐视齐国霸权,并把楚国放在了楚国称王的高阶位置上。因为屈完不但能够与齐桓公平起平坐,更能够代表楚国与诸侯之师会盟,这当然是大国之使如同小国之君的对等方式。

自然,更多的质疑,会在鲁僖公四年之后的历史事实中不断加以回答。因为正是基于这次伐楚事件,最终导致郑国背齐而亲楚,最终导致弦、江、黄诸国被灭。所以,齐桓公的伐楚之役,在军事上是缺乏成果的,在战略上是绥靖的,在政治上是失分的,在道义上是不占理的。因此,伐楚之役,不但没有促进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国际政治格局,反而造成了盟国内部的分裂,更直接导致了南方亲齐国家的灭国后果。所以是得不偿失的!

0 阅读:1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