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好”从墓到庙的转变是对历史的不断认知(十四)

翁卫和说古史 2024-10-28 19:24:39

殷墟五号遗址铭文的再解读:解析“司母辛”与“后母辛”的释义误区

本论文分析了出土于殷墟五号遗址的铭文,提出“司母辛”与“后母辛”的传统释义存在严重偏差,并指出这些铭文应正确释读为“司辛妃”,即用于祭祀帝喾的妃子辛妃(简狄)。这一重新解读不仅纠正了考古学界的误读,也为理解殷人宗教信仰和祭祀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殷墟五号遗址铭文释义的误解

殷墟五号遗址出土的一系列铭文,被学者传统上解读为“后母辛”、“司母辛”或“女后辛”,认为这些铭文指代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然而,这一释读过程存在若干误区:

1. 先决释义的偏差

图1、图2铭文分别被释为“司母辛”、“后母辛”或“女后辛”,这一释义主要受河南安阳五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铭文的影响,将其错误地关联到武丁时期的妇好,从而导致后续解读的偏差。这种基于相似性的关联使考古学界在释读铭文时陷入先决错误,导致对五号遗址的整体误解。

2. 铭文的阶级含义与等级制度的忽视

“司母辛”或“后母辛”的释义忽略了古代女性地位及其祭祀制度。古代具有特殊身份的女性不会获得“天干”庙号(如“辛”),这种误读是对古代宗教与阶级体系的无视。

二、正确解读:铭文应为“司辛妃”与“司戊妃”

经过系统分析,本文提出铭文“司母辛”应改为“司辛妃”,而图2铭文中的“司母戊”应释为“司戊妃”。这两个铭文分别代表帝喾的妃辛妃(简狄)和黄帝的妃戊妃。这一释读顺序应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而确保古文字释读的准确性。

1. 图1铭文的正确释读

图1铭文应为“司辛妃”,其中“辛”为帝喾的庙号,而“辛妃”则指帝喾的妃简狄。此鼎和铭文的释意为“(殷后人)祠辛妃之鼎”。简狄作为殷人的宗母,正是后世殷人所尊崇的“帝妃”,其地位足以单独设立宗庙以供后代祭拜。

2. 图2铭文的正确释读

图2铭文应为“司戊妃”,其中“戊”为黄帝的庙号,“戊妃”指黄帝的妃子。此鼎铭文表明该器物用于祭祀黄帝的妃戊妃。这两个青铜方鼎虽然铭文相似、出土地点接近,但并无直接关联,分别代表不同的时代和祭祀对象。

三、重新解读的依据与意义

1. 帝妃的地位与宗庙制度

“帝妃”是对古代帝王配偶的尊称,她们被视为王族和家族的宗源。在殷人宗教信仰中,帝妃被视作祖源,是后代光宗耀祖的母神。因此,在铭文中,帝妃的称谓具有极高的宗教意义。以“妃”而非“母”或“女”来称呼铭文中的简狄,更符合其尊崇的宗母地位,避免了对古代阶级制度的误解。

2. 祭祀制度中的“天干”称谓限制

古代祭祀制度严格规定,女性死后无法享有“天干”庙号。因此,以“后母辛”或“司母辛”称呼武丁的配偶妇好显然不合规矩。这一重新释读符合古代女性的祭祀制度,指出铭文中的辛妃指的是殷人远祖简狄,天干称谓“辛”是指其配偶帝喾的庙号,而非她自身。

四、铭文释读偏差的考古影响

1. 铭文误释的连锁反应

殷墟五号遗址铭文因被误释为武丁配偶妇好的祭祀用鼎,导致了考古学界一系列相关研究的误解。例如,将殷人始祖母简狄与后期的妇好混同,模糊了殷商文化中的宗源信仰。将相隔不同时代的帝妃错置在一起,既不尊重古代礼制,也使宗庙铭文的文化价值大打折扣。

2. 重新释读对殷人宗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将铭文释为“司辛妃”而非“后母辛”,不仅纠正了铭文的释义偏差,还揭示了殷人对帝妃的宗教崇拜和家族信仰。在殷人宗教观念中,帝妃是“德配天地”的母神形象,这种信仰对殷人祖先崇拜与王权传承具有深远影响。

五、简狄宗庙的地位与殷商王朝的宗教信仰

1. 宗母简狄与殷人祖源的象征

殷墟五号遗址铭文中的辛妃(简狄)代表殷人祖源,具有极高的宗教地位。简狄作为帝喾的妃子和殷人始祖契的母亲,象征着殷人血统的神圣起源,其宗庙不仅用于祭拜,也标志着殷人对祖先的深厚敬仰。

2. 祭祀体系中的文化延续

将铭文中的“司辛妃”视为简狄宗庙的祭祀对象,使得殷人对祖母崇拜的信仰更加清晰。殷人以简狄为“母泉”,建立宗庙并铭刻帝妃的称谓,正是为了弘扬家族源头和巩固家族信仰。这一祭祀体系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殷人文化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

综上所述,殷墟五号遗址铭文中“司母辛”与“后母辛”的传统释读存在严重偏差,正确的释读应为“司辛妃”,指代殷人宗母辛妃(简狄),而非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这一重新释读不仅恢复了铭文的真实意义,也揭示了殷人对祖源和宗母的崇拜信仰。通过重新解读“司辛妃”与“司戊妃”这类铭文,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殷人宗教体系和祭祀制度,深入探索殷王朝的历史文化与信仰结构。

0 阅读:0

翁卫和说古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