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这座名城没落了吗?

书兰聊历史 2023-08-22 03:31:00

前言:文明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向来是密不可分的,英文中的“civilization”(意为文明)一词便是源于拉丁文中的“civitas”(意为城市)。城市不仅是为人类提供安居乐业的一种功能性构造,还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承载方式,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所说,“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皆由城市产生”,又如《长安三万里》中的高适所说,“诗在,长安就在”。

长安的确是华夏诸多城市中不可多得的文化名城,曾作为世界最大城市的它见证了强汉盛唐的气象万千。然而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长安,而是足以和长安媲美的另一名城、诗城,它便是洛阳。别看洛阳现在只是一个GDP排名四十来位的三线城市,可它曾经的辉煌和长安一样深刻影响了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

时空交错的洛阳城

一、三河分设险,两崤资巨防

1、周朝之洛邑

洛阳北临黄河、南临伏牛山脉,其地往东可抵广袤的华北平原,向西可达关中平原,有着“天下要领,九州咽喉”之美称。三千多年前,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有意在河洛之间建造一座陪都,旨在更好地管控商朝旧地,可惜他英年早逝,陪都未建,三监作乱。值此关键时刻,周公旦挺身而出,他在东征平叛之后迅即开始营建洛邑,让宗周之东有了成周。

在周王室看来,洛邑位于“天下之中”,既能体现所谓的“顺应天命”,又可发挥地利之便,打造由内而外的辐射式格局,即“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思是天子居于天下之中来统治万民。“中”之概念向来备受华夏先民看重,有“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建都”等说法,平王东迁时将洛邑作为周朝的唯一都城正是受此理论影响。

周朝的都城变化情况

此后又有诸多王朝先后定都于洛阳,纵使不考虑陪都之地位,洛阳作为正式都城的时间亦长达九百多年,仅次于长安。如若以发迹的起点时间来论,洛阳比长安更早,正所谓“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其中的“三代”指夏商周,“河”指黄河,“洛”指洛河,也就是说洛阳所处的河洛地区早在夏朝就是腹心之地。

从农业发展条件的角度来看,位于河洛中心地带的洛阳盆地地势开阔,土壤肥沃,水系发达,除黄河和洛水外,域内还有伊水、涧水和瀍水等河流,俗称“五水绕洛城”。相较于其他比较容易遭受黄河水患的地方,洛阳北边的邙山可以很好地阻挡住黄河之水向南泛滥。简而言之,洛阳可自成体系,是难得的宝地。

河山拱戴的洛阳

2、东汉之雒阳

继平王东迁、定都于洛之后,汉高帝刘邦亦曾有意在洛阳定都,只可惜以谋士娄敬为代表的部分大臣极力劝他在关中定都,他们的理由主要是关中的地理形势更优,即“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其也,而形也”。几经思量,刘邦最终选择了长安,不过洛阳既能让刘邦青睐有加,说明洛阳也是得天独厚之地。

等到刘秀建立东汉时,关中已是伤痕累累,远不如洛阳繁华,且刘秀起家的支柱多为南阳和河北等关东豪族,这些人并不想迁去关中。想当初刘秀前脚刚到长安祭祀宗庙,关东豪族后脚就表现得十分不安,“是时山东翕然狐疑,意圣朝之西都”,他们担心刘秀会以关中来制衡关东。面对此种情形,刘秀的最佳选择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定都于雒阳(即洛阳)。

洛阳属关东

从治国之道的角度来说,刘秀如果定都长安就是背离关东、以力服人,定都洛阳则是依托关东、以德服人。正如娄敬当初对刘邦所说,周王朝和汉王朝取天下的方式不同,进而决定了二者治天下的不同,即“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刘秀虽然是像刘邦一样以武力取天下,但是他所依仗的关东豪族更像周王室汇聚的一众诸侯。

史载刘秀曾公开说到,“欲以柔道行之”。所谓“柔道”,即儒家的仁爱之道,以静制动、以谋制力、以宽制猛。柔不是弱,而是顺应人心、凝聚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光武中兴”。或许是为了扬长避短,弥补洛阳在地理形势上的不足,东汉王朝陆续在洛阳周边修建了广成和旋门等八大关口,使洛阳和长安一样四塞环立。

洛阳八关

二、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

1、隋朝之东都

荣耀和压力从来都是相伴一起的,即“欲承其重,必受其累”。洛阳作为都城或陪都,必然需要承受王朝兴衰的负担。从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到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洛阳大受摧残。好不容易熬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使之重焕荣光,结果不到半个世纪,权臣高欢和宇文泰便分别依托邺城和长安进行对立。洛阳地处双方争斗的一线,战乱难免再起。

邙山大战之后,东魏大臣杨衒之行经洛阳,亲眼目睹了洛阳城郭崩坏、庙塔丘墟的残破景象,为此还留下了饱含历史沧桑之感的《洛阳伽蓝记》。从东西魏到北齐和北周,宇文氏和高氏两大家族你来我往地打了四十多年,得亏宇文泰融合关陇豪族力量,打造出了一个庞大的关陇集团,北方才能在宇文泰之子宇文邕的手上重新统一。

两家必争之地

洛阳不属关陇,算不上北周和隋唐的基本盘,所以即使战乱平息了,洛阳亦很难和长安争夺都城之位。然而隋朝冒出了个天马行空、不受拘束的杨广,他想乾坤独断,撇开关陇集团对他施政的干扰。为此,他继位的第二年便让建筑大师宇文恺重建洛阳。和以往不同,这座洛阳新城是跨洛河而建,城中以桥沟通南北,水运系统十分发达。因工程浩大,每月役使的民夫多达两百万之巨。

为了进一步发挥洛阳的地理优势,杨广下令以洛阳为中心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京杭大运河,南至杭州、北至涿郡,四方物资均可以水路运抵洛阳,使之短时间内发展成人口逾百万的超级大城。或许是杨广操之过急,隋朝成也关陇、败也关陇,先是杨素之子杨玄感举兵围攻洛阳,后是李弼之曾孙李密统领瓦岗军逼围洛阳,隋之江山最终落于李虎之孙李渊手中。

享受运河便利的东都洛阳

2、武周之神都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唐朝的二世皇帝李世民虽然和杨广一样不甘受制于关陇集团,但是行事明显要稳得多,终其一生也只是修一修洛阳宫。直到李治上位后,经“废王立武”等事,李唐皇室的步子才愈发大了起来。也就是武则天封后的第二年,李治下令在洛阳大兴土木,并很快驾临洛阳,同时下诏改洛阳为东都,自此洛阳又开始和长安PK。

李治不喜欢关陇集团,武则天就更不喜欢了,夫妻两人动不动就往洛阳跑。据统计,李治在位的三十余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洛阳,即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也要拖着病体到洛阳。不过要说洛阳最为高光的时刻,还是在武则天的手上。李治去世的第二年,临朝称制的武则天力主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使之正式成为超过长安的存在。

看看唐朝时期的洛阳城面积

此后,武则天下令在洛阳修建明堂和天堂等建筑,既为洛阳增添更多的“神都”属性,又为自己造势。只要到过洛阳的文人骚客,都很难不为城中的盛世繁华所动容,比如“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在洛阳大力发展教育,推广科举,让洛阳的人才出现了“长安城东洛阳道,车轮不息尘浩浩”的盛况。

然而花无百日红,武则天去世后,其子李显迅即还都长安,并有意识地削弱洛阳的地位。待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更是站在了风口浪尖上,短短的八年时间里数次在官军和叛军之间易手,人口大幅锐减,宫室建筑十不存一。有幸见过洛阳繁华的杜甫后来甚至不敢向人打听洛阳的情况,“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谁能想到变化会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大?

安史之乱给洛阳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结语

由于国力持续下降,各地藩镇又各自为政,关中对江南物资的依赖愈发明显,偏偏洛阳一带的水道年久失修,其内河航运优势逐渐被开封所取代。唐朝覆亡之后,长安先一步沦落,彻底与都城无缘,原本洛阳和长安的组合被洛阳和开封的新组合所取代,不过这个阶段的洛阳也只是开封的一个过渡,随着开封的日益喧嚣,洛阳也日益落寞。

一座光耀千古的都城最终还是在岁月的变迁中老去了,而它年轻时的光芒却在唐诗宋词中永不褪色,世人在文海中追忆它、重塑它,只因它不仅是一座城,还是华夏璀璨文明的象征。“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过去的洛阳是辉煌的,如今的洛阳是朴实的,不管世人如何放不下,过去的都已经过去,正所谓“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参考文献:

《洛阳史话》

《唐诗洛阳记》

《千年帝都·洛阳》

3 阅读:718
评论列表
  • 2023-08-24 18:17

    早没落了!因为一直活在昔日的荣光里无法自拔,连一部动画片都看不惯要发律师函,还能有什么出息?!

    菩提 回复:
    你篡改历史你就以为别人和你都是一样?
    菩提本无树 回复: 菩提
    我篡改历史?我篡改洛阳历史?你说话都不过脑子吗?
  • 2023-09-18 12:19

    终于可以理解韩国人了!这么多中国人理解!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