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有很多带“莱”字的地名,这是不是和“好客山东”有关联?

书兰聊历史 2023-09-16 22:00:01

前言:地名是文化传承的见证,每个地名的背后都会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故事,其中不光有地名的来龙去脉,还有相关的人、事和物,可以说地名就是一首首饱含着“缘”和“源”的传承之歌。“缘”是情缘,“源”是起源,二者在岁月流转中交融着、共鸣着,一起演绎出了华夏人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山东是正儿八经的孔孟之乡,文化底蕴非比寻常,这点在其境内的诸多地名上均有较好的体现。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山东地名中的“莱”字,如莱芜、蓬莱、莱阳、莱州和莱山等等。“莱”音同“来”,此处的“莱”会不会是“有朋自远方来”的“来”呢?毕竟“好客山东”的名号确实响亮。如果不是,那么这些“莱”字地名又是从何而来呢?

山东境内的诸多莱字地名

一、由小麦而来的“莱”

1、“来”和小麦

汉字是华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早在距今四千年前便有比较成熟的甲骨文出现。据考证,甲骨文中的很多文字都是华夏先民根据事物的形态而创造出的图画文字,十分形象,比如上面一个屋顶形状的“人”、下面两根柱子形状的“I”、里面一个放着祭品的“T”形祭桌,加在一起构成宗庙的“宗”字。

无独有偶,“来”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也像一幅图画,其形神似一株正在抽穗的小麦。《诗经》有云,“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其中的“来”字指的便是小麦。史载小麦为外来物种,大概率是由西亚地区传入华夏。值得一提的是,除新疆孔雀河流域之外,分布在胶东半岛的几处小麦遗址目前是华夏最早的,大概为商朝时期。

“来”字的甲骨文写法

来为麦,而麦又是移动而来,以至“来”字有了来往之动意。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和演变,人们在其下面加上了“夂”(可理解为两足),以此创造了“麦”字来继承“来”字的小麦之意,至于“来”字则彻底变成一个动词。不过二者之间的渊源却是真实存在的,如《说文》所载,“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

来是由远而至,朋友也是由远及近,山东之“好客”不就是让更多的朋友来山东吗?有意思的是,莱州之东、莱阳和莱西之北有一名为招远的县级市,招和莱(来)之间的默契在这一区域简直可以用“非凡”二字来形容。当然,这种默契中的巧合成分居多。

加了“夂”的“麦”字

2、“莱”和“来”

甲骨文字多为一字多义,不利于文字的分工,因此华夏先民又先后创造出了很多派生字,“莱”字便是“来”字的派生字。单从字形上来看,“莱”比“来”多了一个草字头,很容易让人理解成小麦之意,毕竟草字头的字和植物之间更有关联性。据考证,“莱”字原义确系植物,不过不是小麦,而是一种古代贫民常用来充饥的野菜。

《诗经》中有“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之说,此处的“莱”便是指一种名为蔓华、可称之为藜的植物,可入药清热除湿、治腹痛。另外,中医药材里有一莱菔籽,其功效在于消食降气。老一辈的人应该知道,小麦仁如果吃多了,可能会导致腹胀和上火等症状出现。换而言之,古人在吃完小麦后,如有不适,可食用“莱”来缓解症状。

藜草

任何粮食作物的发展都会受食用方法的影响,小麦最初是“磨麦合皮而炊之”,其口感会有苦味,贵族一般都不会食用。直到汉代石磨被大力推广使用后,小麦才在面食这个赛道上出了圈。不过当时存在一种“面毒说”,比如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小麦吃多了会引发“澼加客气”,需对症下药,食用“汉椒、萝蔔”。

作为宋代本草学领军之作的《证类本草》同样称小麦“作面则温而有毒”。明朝的《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更是明确指出“盖莱菔解面毒也”。抛开小麦是否有毒不说,起码在古人的认知里,“莱”的确是克制“来”的另外一种植物,即先有“来”,后有“莱”,“莱”是因“来”而来。

莱菔子

二、由“莱国”而来的“莱”

1、莱国的兴亡

都知道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齐和鲁分别是姜太公和周公旦的封国。周天子先后将堪称左膀右臂的两位重臣都封在山东,足以说明山东有需要引起重视和防范的不稳定势力,那就是莱夷。所谓莱夷,即一个善于种植小麦的东夷部族,传说他们是神农氏的后裔。早在商朝时期,莱人便在山东东部由部族发展成了方国。

西周初期,莱国的实力强于齐鲁二国,史载姜太公就封营丘(今淄博市临淄区)时,屡遭莱国袭扰,以致于齐国不得不通过迁都来避其锋芒,即“(莱国)与太公争国”。等到姜太公缓过劲后,没有选择以力服人,而是以“因其俗,简其礼”之策来温水煮青蛙,最终迫使莱国臣服于周王室,甚至主动出兵帮助周王室攻打淮夷。

商朝时期的莱夷

俗话说,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平王东迁后,齐国越发强大,不断兼并周边小国,莱国由此成为了齐国的拦路虎,先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迫使包括莱国在内的三十一国臣服于齐,后是齐惠公联合鲁宣公大举侵莱,此后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莱国接二连三地被齐国攻打,土地和人口是越打越少,及至齐灵公得名相晏弱和晏婴父子之助,莱国终是被齐国所灭。

即使从商朝灭亡的时间开始算,莱国也在山东存续了近五百年,而且其疆域一度西起淄水、东至海滨,几乎横跨了整个胶东半岛,大致囊括今潍坊市、淄博市、烟台市和青岛市的大部分地区。一个时间如此久、范围如此广的古国又岂能不在山东大地上留下点印记?比如莱人最初在山东的立足点—莱山(今莱阳市一带的旌旗山)。

春秋时期的莱国

2、莱国对山东地名的影响

秦国一统天下后,重新梳理各级行政区划,在胶东半岛上设立胶东郡,后来汉景帝将原胶东郡的东部地区设为东莱郡,此处的“东”指的是齐国之东。再往后,东莱郡变成莱州和莱州府等等,不过其区划怎么变,“莱”字之名却是保留了下来,而且其治所长期设在掖城(今莱州市),也正是因此缘故,掖城在1988年撤县建市时以莱州市为名。

莱州市域曾属莱阳专区,而莱阳专区又是因专署设在莱阳县而得名。莱阳县原本是叫昌阳县,因和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祖父李国昌共用了一个“昌”字,便出于避讳的考虑,改名为莱阳,即莱山之阳。就在莱州市建市的头一年,莱阳县也变成了莱阳市,而且此前还从其西部地区析置了一个莱西县,现今的莱西市便是由莱西县在1990年升级而来。

西汉时期的东莱郡

曾经同属莱阳专区的还有蓬莱县和牟平县,前者最早是因汉武帝寻蓬莱山无果而得以建城,后来在唐朝设镇设县,直至大前年与长岛县合并成蓬莱区,至于蓬莱得“莱”和莱国的“莱”有没有渊源,还待进一步探究。不过牟平县却和“莱”沾上了关系,其地在上世纪末划出了一个带“莱”字的莱山镇,并衍生出一个莱山区,而莱山区之名概因境内有座莱山(非前述莱山)。

莱州市、莱阳市、莱西市、蓬莱区和莱山区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都在山东东部,独独济南市的莱芜区跑到了山东中部。相传一部分莱人失国之后迁徙至淄水流域的一个山谷居住,因他们境遇凄惨,且山谷荒芜,便称此谷为莱芜谷。西汉时期,朝廷以此谷地为中心建莱芜县,往后其区划虽然常有调整,不过此地名却传承到了现在。

“莱”字地名属烟台市最多

结语

综上所述,莱国、莱人在胶东半岛上留下了深厚的影响,再加上人们在进行地名命名时常有参考周边地名的习惯,由此山东便有了很多带“莱”字的地名。想当初“莱”是因小麦而来,今日的山东又是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再则,山东人以好客闻名天下,而“莱”字又契合了这种好客精神。这些看似杂乱的因素交杂在一起,为地名文化增添了不少意趣。

华夏地大物博、文明璀璨,各种地名如星河一般浩瀚。如果我们只限于看地名而不顾其他,很难领会到地名文化的精髓,只有将地理、历史、人文和文学等都交汇在一起,才能触碰到其中的演变和发展。总之,地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我们应该多加了解,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地名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史记》

《诗经》

《周礼》

《说文解字》

《山东省志》

0 阅读:3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