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家族以酷吏起家,辉煌了上千年

书兰聊历史 2023-07-22 16:29:01

前言:华夏向来注重家庭,将家庭视为国家的基石,形成了一套比较清晰的“家国”逻辑关系,正所谓“家齐而后国治”,“国之本在家”。有鉴于此,华夏古代涌现出了璨如星河的世家大族,其中有世出武将的将门,如秦朝的王氏和蒙氏等,有累世高官的士族,如晋朝的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等,有诗书传家的名门,如唐朝的清河崔氏和荥阳郑氏等。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凡世家大族,其自身发展只要上了正轨,兴旺百余年就不是难事,难的是立基。都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成为世家大族的路却并不是很多,除军功逆袭外,多是由名士或豪强开基。然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家族却一反常态,其祖上竟然靠着从事“酷吏”之职而完成华丽转身,此家族便是辉煌了上千年之久的京兆杜氏。

不容忽视的京兆杜氏

一、两代人的披荆斩棘

1、迁居茂陵的杜周

京兆杜氏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杜伯(杜国之君),相传杜伯是尧帝之子丹朱的后裔,因得罪了周宣王而遇害,他的后人则流落各地,其中一支辗转来到楚国效力,积功成为贵族,聚族而居于南阳。随着战乱的日益频繁,杜氏家族难免像其他六国贵族一样日渐衰落,等到杜周出生的西汉早期时,家境已然十分贫寒。史载杜周因家贫而不得不在南阳太守麾下谋上一份小吏的差事。

靠着一手会拍马屁的功夫,杜周很快被推荐到廷尉张汤麾下任职。当时汉武帝奉行“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对张汤等执法严苛的酷吏很是欣赏,杜周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他积极向张汤学习律令和为官之道,逐渐成为张汤的得力臂膀。也是水涨船高,张汤升任御史大夫时,杜周随即高升廷尉。

西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

杜周行事“大仿张汤”,用刑益严,动辄掀起大狱,即使是两千石以上的高官,每年倒在他手上的不下百人,由此深为同僚忌惮。好在杜周足够聪明,他知道自己是骑虎难下,只有紧紧跟着汉武帝的步伐才能有一线生机,便“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将汉武帝的意志放在律令之上,汉武帝有意让他向东,他坚决不往西。

纵使朝臣们对他有再多不满,他也不在乎。试问有哪个君主不喜欢像他这样的“孤臣”?更何况是权欲极盛的汉武帝。从“三公”到“九卿”,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间换了多少人?其中又有多少人不得善终?杜周却官运亨通,由廷尉到执金吾,再到御史大夫,成功跻身于“三公”之列,并且得到了善终。同时,他的家族也迁到了关中茂陵,正式踏上了辉煌之路。

喜欢用“酷吏”的汉武帝

2、迁居杜陵的杜延年

按汉制,杜周贵为“三公九卿”,其子可享受恩荫入仕的待遇,在他晚年时,他有两个儿子分别出任两千石的河内郡守和河南郡守。值得一提的是,他这两个儿子真实映照了“龙生龙、凤生凤”,执法和他一样酷暴,这在汉武帝时期自然是没多大问题,可汉武帝不可能永远在位,一旦后继之君转而注重儒家的“仁爱”,其家族的结局可想而知。

得亏杜周还有个素以宽厚闻名的小儿子—杜延年,正因此子不走父兄老路,其家族的兴旺之基础才更为扎实。杜延年早年和他的两个兄长一样都是靠父荫入仕,在权臣霍光麾下出任候补的军司空丞(属军法官),期间凭借卓越的才能成功赢得霍光的信任,渐渐成长为霍光的重要支持者,尤其是他帮助霍光和朝廷粉碎了辅政大臣上官桀的谋反阴谋。

杜延年画像

霍光治政从严,杜延年则从宽,两人看似是对立的,可杜延年却能够很好地把握个中尺度,既保全了自己,又让霍光采纳了自己很多善意的谏言,两人配合得相当不错。据说霍光在打压异己时,常常试图扩大打击面,而杜延年则会适时出言相劝,尽力维系朝局的和谐。适逢霍光行废立之事,杜延年极力劝立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即后来的汉宣帝刘询)。

都知道拥立之功是很多人臣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功,杜延年能够在这种关键时刻站队正确,足以证明他的眼光独到,史载他凭此功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并且在霍光倒台时得以保全自身。也是在此时期,杜延年和其族人在汉宣帝的要求下,迁居至距长安仅二十余公里的杜陵邑(汉宣帝的陵寝所在地,属京兆辖区),享受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

汉长安城及周边陵邑分布

二、深植京兆杜氏的家国之念

1、助力一统的杜预

常言道,“创业容易,守业难”。杜延年不管公务如何繁忙,都没有忘记对儿子们的教育,他的长子杜缓累升为“九卿”之一的太常卿,六子杜熊官至州刺史,四子杜钦才能著称京师,有“小冠杜子夏”之誉。终西汉一朝,他们家族荣耀不衰,先后出任两千石以上的官职者多达十余人,其中杜延年之孙、杜缓之子杜业更是成为汉室驸马(妻为汉成帝之妹颍邑公主)。

不料王莽篡汉,山河动荡,京兆杜氏在乱世中不可避免地有所衰败,就拿杜延年之玄孙、杜熊之曾孙杜笃的话来说,“外内五世,至笃衰矣”。话说有得必有失,京兆杜氏在东汉一朝虽仕宦不显,但是在文学上的造诣却不同凡响,杜笃的《论都赋》流传至今,杜笃堂兄弟杜操(杜业之孙)是让“草圣”张芝自叹不如的大书法家,这些成就为京兆杜氏增加了不少文化底蕴。

曹魏重臣——杜畿画像

都知道东汉有班超投笔从戎的爱国故事,殊不知杜笃亦曾以文臣之躯效命沙场,并且马革裹尸还,用自己的生命为家族植入了浓郁的家国之念。时间来到汉末三国,杜延年之八世孙、杜熊之七世孙杜畿站队曹魏,并成为曹魏的开国功臣。他62岁时还在事必躬亲地为曹魏督造战船,并因公殉职,他的所作所为当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杜畿之子杜恕在高平陵之变期间忠于曹氏,结果被司马氏流放至死。值此关建时刻,杜恕之子杜预横空出世,他并不执着于对一家一姓之天下的忠诚,他在魏晋相交之际坦然接受了司马氏递出的橄榄枝,做了司马氏的女婿,同时积极帮助司马氏完成了统一大业,让天下重回安宁。他不仅是难得的文武全才,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同时配享文庙和武庙的人臣。因为有他,京兆杜氏后劲十足。

杜预是灭吴主帅之一

2、心系天下的杜甫

杜预千算万算,没有算到他所效力的司马氏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距离他去世仅二十余年,司马氏便把天下弄得支离破碎,中原士人纷纷逃往江南避乱。京兆杜氏和其他士族的情形差不多,一部分族人选择南迁,一部分族人选择留守杜陵老家,著名诗人杜甫便是出自于南迁的襄阳支脉。都知道杜甫一生坎坷,仕途并不如意,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名句。

杜甫所生活的唐朝可以说是京兆杜氏的高光时期,从唐太宗时期的杜如晦到唐德宗时期的杜佑,再到唐宣宗时期的杜审权、唐朝末年的杜让能,京兆杜氏先后有十一人在唐朝担任宰相,比“五姓七望”中的范阳卢氏还多出三人。据说曾经有人劝唐德宗在长安城南划出一块土地给某位公主,唐德宗当场表示拒绝,并强调城南是杜氏乡里,不可轻动。

杜如晦画像

京兆杜氏世受李唐国恩,自有一份对李唐的感恩。前有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后有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前有杜如晦呕心沥血地为国操劳,年仅四十六岁而终,后有杜让能勉力支撑,在李茂贞进攻长安时,自请“归死以纾难”。就在杜让能身死的十四年后,李唐覆亡,京兆杜氏亦随之繁华不再。

抛开这些不论,京兆杜氏的衰败其实在唐朝初期就埋下了伏笔。也是大势使然,皇权需要加强,士族需要从皇权的合作方转变为附庸,进而和自身所依附的皇权同命运。双方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命运的关联性就越强,京兆杜氏和李唐捆绑得如此之深,自然会大受影响。

杜甫画像

结语

出生于杜陵的著名诗人韦庄在一次寻访故里时,发出了“天街蹋尽公卿骨”的感慨,遥想昔日的京兆杜氏累世公卿,有“城南韦杜,去天五尺”的锦绣繁华,却在历经唐末战乱后满目凄凉。繁盛千年之久的京兆杜氏仿佛就像盛世大唐一样,虽败犹存,毕竟夏花的绚烂足以让人记忆深刻,京兆杜氏对历史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

唐朝覆灭了,京兆杜氏枝叶飘零,可是顽强的京兆杜氏族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没有放弃振兴家族的追求,他们度过重重危机,在逐渐兴起的南方重新繁荣了起来,比如迁居到浙东一带的一些支脉又繁衍出了吴越杜氏,诞生了北宋宰相杜衍和南宋宰相杜范等代表人物,正如《倔强》中的“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参考文献:

《汉书》

《新唐书》

《古都西安:长安韦杜家族》

5 阅读:4251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