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子弟如何能够在门阀当道的南朝完成逆袭?

书兰聊历史 2023-08-24 01:02:01

前言:话说变则通,通则达,甭管多好的制度,如果长时间一成不变的话,必然滋生出诸多弊端。秦国为了凝聚力量、提振国力,摒弃传统的世禄世卿制,推出二十等军功爵制。汉朝为了增加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察举制,然而到了东汉中期之后,察举权逐渐落入制度早期的受益者手中,他们以家族利益为先,互相保举、世代为官。

曹魏为了消除察举制的不利影响,在人才选拔时加入评议机制,也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不料新制推行不久,评议之权又落入到文化优势明显的士族手中,他们将评定人才的标准从才德变为门第,以致阶级愈发固化,南朝士族纷纷宣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寒门子弟如何在壁垒森严的南朝突破重重桎梏,进而完成逆袭?

九品中正制成为门阀士族强化壁垒的制度保障

一、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

1、腐化的门阀

永嘉南渡之后,琅玡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和陈郡谢氏轮流当轴把控朝政,高高在上的皇帝已然沦为门阀士族控制下的吉祥物,正所谓“政由士族,祭才皇帝”,门阀士族的影响力由此趋于巅峰。然而巅峰之后就会出现滑坡,高门子弟大多因为生而富贵逐渐失去了进取心,想想也是,他们凭借祖上的余荫便可“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哪里还需要努力拼搏?

不管是中枢重臣,还是封疆大吏,高门子弟大多任职而不履职,他们宁可沉迷于清谈玄学,也不愿意多花点心思在实务上面,不说像桓温和谢玄那样建功沙场吧,连风不吹雨不淋的衙门庶务也不想管。出身琅玡王氏的王徽之(王羲之之子)在桓冲帐下担任骑曹参军时竟然连自己所任何职都模棱两可。曾任南梁建康令的王复更是马虎不分,只见马儿嘶鸣,便称之为虎。

整日里不务正业的魏晋士大夫

话说庄园经济是门阀士族维系家族繁盛的命脉所在,可他们到了后面连命脉都不管不顾了,小到具体耕作,大到庄园经营,他们一概交给僮仆,他们自己则四时不分,既不知何时需要下苗,也不知何时收获。他们什么都不做,却能安享富贵,那些辛勤度日,尚不能裹腹的贫民又该作何感想?矛盾一旦产生,如不解决,必然会有冲突爆发的一天。

从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之乱到南梁时期的侯景之乱,庶族子弟参与程度极高。史载侯景起兵之初因兵力较少而迟迟不能攻下台城,其麾下谋臣王伟便以“不耕不织,锦衣玉食,不夺百姓,从何得之?”的宣言来鼓动底层百姓,结果一呼百应,人皆感恩,为之致死。一次又一次的战乱对门阀士族造成了巨大冲击,他们掌握的经济资源和族中人口都明显减少。

侯景肆虐门阀聚居之地

2、强大的外族

没事的时候,高门子弟选择安享富贵不是不能理解,有事的时候还游手好闲,那就有问题了。就在南朝的门阀士族日益堕落之时,北边的敌人却越来越强大。东晋早期,北边尚是群魔乱舞,匈奴人、鲜卑人、羯人、羌人和氐人互相争斗,难以合力进攻江南,反倒是庾亮等人三番两次地组织北伐。等到东晋中后期,氐人苻坚一统北方,轻轻松松地组织起一支规模达八十万的南征大军。

好在当时门阀士族的人才质量还在线,谢安和谢玄等人力挽狂澜于既倒,如泰山压顶般的前秦战后迅速分崩离析,北方再度烽烟四起,慕容垂的后燕、慕容泓的西燕、姚苌的后秦和拓跋珪的北魏各据一方,谁都有一统北方的鸿鹄之志,可谁都没那个实力。松了口气的东晋抓紧时间闹内务,先是桓氏PK司马氏,后是刘氏KO桓氏。

桓玄之乱

不料北魏在此期间崛起,拓跋氏经过一系列的灭国之战,继前秦之后再次完成北方一统。鉴于前秦的失败教训,拓跋氏十分注重内部经营,充分尊重儒家文化和北方大族,其综合国力远胜前秦,以至于从刘宋到南齐先后组织的七次北伐均损失惨重,南北对峙的形势对南朝愈发不利。虽说北魏末年因爆发六镇之乱而无暇南顾,但是当时的南梁先胜后败,使得南朝彻底失去了改变不利局面的机会。

等到宇文氏所建立的北周重整中原,与之对抗的南陈连淮河防线都丢了,只能依托长江防线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对于南朝而言,值北边外患日趋严峻之时,内部的门阀士族却日益腐化堕落,高门子弟不堪重用,自是更加渴望有真本事的大才,不拘门第。且看自刘裕到萧道成,再到陈霸先,家世一个不如一个。刘裕尚能和西汉皇室攀上关系,萧道成却只能冒充萧何之后裔,陈霸先更是只能攀附东汉名士陈寔。

南陈的疆域是南朝四朝中最小的

二、把握机遇的正确方式

1、与皇权结合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门阀士族虽说走上了下坡路,但是他们的底蕴实在深厚,要想一下子就滑到谷底是不可能的。即使他们无法像往日那般“王与马,共天下”,他们在文化和经济等领域照样有着寒门难以比拟的影响力,要不然刘裕也不会将自己的出身视为平生最大遗憾之一,萧道成也不会异常重视族中子弟的文化教育,强行向高门士族靠拢。

皇帝对高门士族越在意,越说明门阀士族对皇权有威胁。遥想东晋诸帝碰到正值巅峰期的门阀,一个个的都敢想而不敢为,处处受制于门阀,南朝诸帝又岂能不加以防范?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方式便是重用寒门子弟,以基数更大的寒门来制衡门阀。同样,寒门子弟要想打破壁垒,和皇权结合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琅玡王氏和司马氏共享天下

以中枢为例,魏晋时期有尚书台和中书监(后改名中书省),前者负责外朝,后者负责内朝。相比前者,后者明面上的地位虽然要低些,但是却更受皇帝信重,有参与决策之权。原本中书省之权一直控制在门阀士族手中,其一把手的职位多由高门子弟担任,然而刘宋王朝却来了一招声东击西,逐渐架空了中书省一把手,将其职权转移至多由寒门子弟担任的中书舍人手中,于是就有了“寒门掌机要”的新景象。

除了中枢之外,素来让高门子弟瞧不上眼,多由寒门子弟出任的地方典签之职也在皇权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原本只是在地方上管理文书,最后竟然可以监督各地藩王和州刺史。史载南齐邵陵王萧子贞一日突然想吃一顿熊白,为他做饭的厨子却说这个需要典签同意才行,可见典签的威权之重。因此职“威行州部,权重蕃君”,时人敬称为签帅或主帅等。

魏晋南北朝的时间表

2、以军功逆袭

有文就有武,自谢琰(谢安之子)在孙恩之乱中因轻敌遇害后,东晋最有战力的北府军便逐渐由寒门子弟掌控,刘裕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带着北府军内平孙恩和桓玄等势力,外灭南燕和后秦等政权,以无与伦比的战功凝聚了海内人望,进而代晋建宋。跟着他一起崛起的檀道济和到彦之等名将亦多为寒门出身。

萧道成、萧衍和陈霸先也都是靠着堆战功堆出了一方天下,只是他们起家的基本盘是来自不同区域的势力群体而已,萧道成和萧衍分别依赖于青徐集团和襄阳武将,陈霸先则是厚结始兴豪杰。从这些地方势力中涌现出的寒门大将不在少数,比如南齐的陈显达、南梁的冯道根和南陈的侯安都等。或者换个角度来说,南朝四位开国之君的成功恰恰是无数寒门子弟在军功路上拼力向前的最好映照。

刘裕统领麾下诸将北伐

可能有人会说刘裕和萧道成他们是个例,代表不了其他寒门子弟。那么我们就看吴兴沈氏家族,这个家族原本只是江东豪强,因为在文化上没有壮大的机会,所以较早地选择了军功之路,从跟着刘裕北伐建功的沈林子、沈田子兄弟到百战百胜的名将沈庆之,再到马革裹尸的沈攸之,族中名将辈出,一个带一个,子弟长期占有高位,从而夯实了家族士族化的基础。

另外,南朝自刘宋以北府军为基础建立禁军体系后,一直在想办法强化禁军力量,旨在对地方军队形成绝对优势。按制,禁军的老大应是领军将军,可实际上却是多由寒门子弟充任的制局监,等于说寒门子弟在禁军中的发展是有保障的。至于地方军队,高门子弟向来舒服惯了,压根就不愿意去吃那份苦,以至于南梁和南陈的地方军队多由寒门子弟统带。

高门子弟:开心玩乐就好,干嘛要去打仗?

结语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虽然想方设法地固化阶级,但是当阶级真的固化后,他们的内忧外患反倒是严重了,内部出现人才断档等问题,外部则引起皇帝的忌惮和寒门的仇视,他们的衰败也就成了必然。再加上南北对峙的天平不断向北方倾斜,整个南方都迫切地需要人才担当,寒门逆袭的机遇也就来了。

皇权是寒门的后盾,军功是寒门的捷径,背靠皇权立军功便是南朝寒门把握机遇的正确方式。有时候就是这样,优势方看不上的路,往往是弱势方唯一的路,而这种没有选择的选择结果成了最有力量的选择,正所谓“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参考文献:

《南史》

《资治通鉴》

《细说两晋南北朝》

4 阅读:293
评论列表
  • 2023-08-29 11:27

    什么是寒门子弟?可不是说穷人家的就是寒门子弟,无田无业的是流,无职业为氓,你说的寒门子弟不见得配称寒门,那么什么是寒门子弟呢?小编你猜。

  • 2023-09-19 19:25

    参考陶侃的案例

  • 2023-08-24 04:09

    先搞清楚什么叫寒门再来发文章

  • 54u0 2
    2023-08-28 00:22

    要不是战乱哪来的机会

  • 2023-08-24 16:20

    就一个办法,杀光门阀。

  • 2023-08-24 18:15

    门阀。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