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成立后,首任的11个军长分别都是谁?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08-01 23:40:13

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有血性的东北各阶层民众和东北军部队官兵,以及警察部队的部分官兵,纷纷组成抗日武装,与日军展开了殊死对抗。

这个时期,被称为是东北抗日武装的“义勇军时期”。

到了1933年,满洲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决定扩大抗日武装规模,并收编和改造各种游击队和义勇军,同时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

至此,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进入“东北人民革命军”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东北人民革命军先后成立了六个军,活跃在磐石、海龙、东丰等地区的原南满游击队,被正式改编为由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

第1军独立师成立之初,兵力共有三百人,下辖两个团,师长兼政委则由杨靖宇担任。

至次年,即1934年2月,活跃在延吉、和龙、汪清、珲春等县的东满抗日游击队,被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独立师。

担任第2军独立师师长和政委的,分别是朱镇和王德泰,队伍在成立时,兵力达900余人,至1935年年初,因原师长朱镇叛变,王德泰改任师长,政委则由时任东满特委书记的魏拯民兼任。

同样是在这一时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成立。

3军的前身,最早是珠河游击队,而珠河游击队便是由赵尚志直接创建并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成立于1933年10月,最开始成立时,加上赵尚志,一共才有13人。

到了1933年年底,珠河游击队发展到了队员70余人。

1934年6月,根据省委的指示,珠河游击队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吸收了部分抗日义勇军和山林队,最终成立了鼎鼎大名的哈东游击队。

哈东游击队成立之初,司令员由赵尚志担任,政委则由李兆麟(即张寿篯)担任,下设三个游击纵队,各游击纵队队长分别是赵尚志(兼任)、黄英、曹德生,总兵力为450人。

到了1935年年初,哈东支队再次改编,这次是被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兵力与之前相比没太大变化,只达到了500人,因此,说是“军”级单位,实际上与第1、 2军的独立师差不多,也是暂煸了一个师。

而第三军独立师的师长,则是赵尚志。

赵尚志

除了一到三军外,当时的四到六军,队伍所用的并非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的番号,而是“东北抗日同盟军”。

其中,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最早的前身是吉林国民救国军,该军出自原吉林省防军第13旅第63团第3营,日军入侵后,该营坚定抗日,但由于敌众我寡,在1933年年初,该救国军主力溃散。

主力溃散之后,在该军中担任参谋长的我党党员李延禄,收拢了余部,又吸收了部分山林队,组成了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

之后到了1933年1月,该队伍根据中共绥宁中心县委的指示,改编为密山抗日游击总队,不久后,即当年的7月,番号再做变动,改为密山人民抗日革命军。

1934年10月,根据省委指示,密山人民抗日革命军与密山游击队合并,正式成立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并在1935年9月,又吸收了包括饶河游击队以及数个抗日山林队。

到了这个时候,第4军麾下的兵力达到了4个团之多,兵员也有两千左右,担任军长的则是李延禄。

李延禄

除了第4军外,番号使用“东北抗日同盟军”的还有第5、第6军。

其中,第5军的前身是原绥宁反日同盟军,担任该军军长的是周保中,第6军的前身是原汤原反日游击总队,军长则为夏云杰。

这边是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时期,而随着部队的不断扩大,兵力也不断地增多,加上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向东北地区党组织下达的最新指示,就让东北抗日武装力量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实行全民反日统一战线,不分党派、阶级、民族的反日统一战线。---《六三指示信》

也正是在这个大发展时期,东北抗日联军正式成立。

在这期间,东北抗联的兵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充,最高峰的时候,东北抗联达到了11个军,总兵力则达到了2.5万至3万人左右。

而这11个军,不久后又分别被编入东北抗联第1、第2、第3路军。

第1路军:

抗联第1路军成立于1936年7月,下辖抗联第一军和第二军,全军兵力约为6000余人,其中,第一军约为4000人,第二军约为2000人。

担任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的为杨靖宇,副司令和政治部主任,分别是王德泰和魏拯民。

其中,第1路军麾下的第一军,军长仍由杨靖宇担任,而第二军的军长,则是由王德泰担任。

这两位军长中,很多人比较熟悉的是杨靖宇,实际上王德泰也是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将领。

王德泰原名王铭山,1907年出生于奉天盖平县(今辽宁营口市大石桥),贫苦出身的他,在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后,毅然在十几岁就投身于抗日救国之中。

1931年,王德泰加入我党,并在次年参加延吉抗日游击队,靠着英勇善战,先后历任延吉游击队小队长、中队长、大队参谋长等职务。

同时,他与时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密切配合,成功创建了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而他本人,也因为作战勇猛、冲锋在前,被百姓们称为“东满一只虎”。

遗憾的是,这样一位猛将,在1936年11月的抚松小汤河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29岁。

王德泰

王德泰牺牲后,战友将他的遗体就地掩埋,如今在吉林省白山市北部的羊脸山,便是王德泰将军的墓地,此外还有一座高10米的将军雕像,雕像上王将军目光深邃眺望远方,注视着这片他曾守护和战斗过的土地。

而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就不用多做赘述了,唯一想说的就是,在将军牺牲的前几天,恰逢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而此时的将军,由于身边战友的陆续伤亡,他真的是一个人在东北漆黑如墨的大雪深山里行动,不仅满身冻疮,棉鞋也丢了一只,就这样光着一只脚,吃着树皮和棉絮,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元宵节。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于吉林濛江三道崴子,时年35岁,为纪念将军,濛江县在1946年正式更名为靖宇县。

杨靖宇

第2路军:

东北抗联第2路军,成立于1937年10月,成立之初,下辖抗联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军。

担任第2路军总指挥的是周保中将军,副总指挥则是赵尚志将军。

其中,担任第四军军长的为李延禄,担任第五军军长的为周保中,担任第七军继任军长的为李学福(首任军长为陈荣久),担任第八军和第十军军长的分别是谢文东和汪雅臣。

而这五个军长,各自结局不一,既有慷慨赴死、壮烈牺牲的英雄,也有可耻的叛徒。

最先壮烈牺牲的是第七军首任军长陈荣久,他牺牲于1937年3月,当时第七军刚刚组建,第2路军还未成型,在一次与日军交战中,遭到伪军背后包抄,在掩护大部队转移时,陈荣久亲自断后,不幸牺牲,年仅33岁。

陈荣久

陈荣久牺牲后,第七军军长由李学福接任,不久后第七军被编入抗联第2路军序列。

此外就是第十军军长汪雅臣,汪雅臣早年曾在东北军中任职,日军入侵后,不甘做亡国奴的他,带着几个弟兄携枪离队,一路辗转后回到五常县,开始组织抗日游击队。

之后,汪雅臣的游击队发展迅速,到了1933年,他响应赵尚志的号召,带着队伍加入抗日救国义勇军,由于他的部队作战勇猛,特别是纪律严明,深的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盛赞汪雅臣的部队为“铁军”。

1934年5月,汪雅臣主动与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取得联系,并表示要加入我党,经组织考察同意后,汪雅臣在当年正式成为一名党员。

在此之后,有胆有识的汪雅臣带着队伍屡创奇迹,比如1936年9月,汪雅臣伪装成伪军团长,带着同样伪装的战士们奇袭了一支日军讨伐队,当场击毙百余名日军,缴获大量枪支弹药。

在他的带领下,部队实力扩充极快,至东北抗联第2路军成立时,汪雅臣所领导的抗联第十军兵力已达十九个团的规模。

遗憾的是,在1941年1月,当汪雅臣率部在寒葱河东山一带宿营时,遭到叛徒出卖宿营地址,随后被沙河日本守备队包围,在掩护战友突围时,汪雅臣和副军长张忠喜壮烈牺牲。

汪雅臣

而这五位军长中,叛变投敌的便是第八军军长谢文东。

谢文东在早期曾颇有威望,1934年时,他曾组织农民暴动队与日军展开激烈交战,著名的“土龙山农民大暴动”便是他指挥的,此战共击毙日军大佐、少尉共17人,俘虏上百日伪军。

之后,谢文东又成立民众救国军,并于1936年,在赵尚志的协助下,成立抗联第八军,先后协助抗联兄弟部队取得过依兰、五道岗等多场胜利。

但进入1937年冬天之后,随着日军对抗联的封锁日趋严重,抗联部队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形势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就连基本的吃喝都成了问题。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谢文东的意志开始动摇,最终在1939年3月,谢文东带了20多个部下向日军投诚。

自此之后,谢文东配合日军捕杀抗联战士及其亲属,彻底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

谢文东

而抗联第2路军的第四军军长李延禄,和第五军军长周保中,是整个抗联队伍中,仅有的活下来的两位高级将领。

抗战胜利后,李延禄便转入地方工作,1955年大授衔时,李延禄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

而周保中将军,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在抗战胜利后,周保中将军转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吉辽军区司令员职务,随后又在东北军区工作。

四野大军南下后,周保中将军率部与二野4兵团进军昆明,至此,周保中将军便留在云南工作。

1955年大授衔,周保中将军获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周保中

第3路军:

东北抗联第3路军,成立于1939年5月,是由东北抗联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路军组成,总指挥为李兆麟(张寿篯),政委为冯仲云。

其中,第三军前身便是由赵尚志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在改编为抗联第三军后,军长依旧由赵尚志担任。

此外,第六军与第三军情况类似,是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改编而来,首任军长则是夏云杰(继任为戴鸿宾)。

这其中,夏云杰牺牲于1936年11月,也就是抗联第六军成立的10个月后,当时他在汤原丁大干屯遭敌袭击,身负重伤,由于没有药品,所以导致伤势愈发严重,最终在当年11月26日牺牲,时年33岁。

夏云杰

夏云杰牺牲后,第六军军长由戴鸿宾接任。

而赵尚志则是牺牲于1942年,他的牺牲是因为叛徒的出卖,在1940年,日军为抓到赵尚志,开出了1万元的高额赏金,有部分利欲熏心的猎人主动加入了搜捕赵尚志的队伍中。

其中,有两个分别叫做刘德山、张青玉的猎户,假借要加入抗联的借口混进抗联队伍,因此就获悉了赵尚志的准确位置。

不久之后,这二人一个跑去报信,一个则准备直接动手加害,最终在19422月12日,赵尚志被打成重伤,随后便被赶来的日军抓捕。

在经历了八个小时的审讯后,赵尚志壮烈牺牲。

抗联第十一军,前身为东北山林义勇军,该军最初源自桦川县驼腰子金矿的工人,在1933年6月,因不堪日军压迫,工人祁致中(又名祁宝堂)率领六名矿工兄弟举行暴动,最终成功消灭十余名日护矿日军,并夺得部分武器。

之后,祁致中号召更多的金矿工人加入,并组建东北山林义勇军,成为抗日队伍中的一份子。

到了1935年,祁致中率部加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并在当年冬天正式成为我党党员。

1937年,祁致中按照上级指示,将部队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军长则由他本人担任。

1939年,祁致中牺牲,年仅26岁。

祁致中

而抗联第3路军第九军的首任军长,便是与谢文东一样犯下恶行的叛徒李华堂,自1937年日军全面对抗联展开封锁后,第九军军长李华堂感到极为悲观,当时周保中将军曾鼓励他坚定抗日决心,但他仍为抗联前途感到迷茫。

最终,在1939年7月,李华堂率部投敌,三年后,即1942年,赵尚志将军牺牲时,日军还把李华堂叫去辨认。

抗战胜利后,李华堂又加入国军,担任国军东北挺进军第一集团军上将司令,到了1946年,李华堂在一次战斗中被我东北民主联军包围后被俘,随即在押解路上身亡。

从1937年日军开始实施“肃整计划”开始,东北抗联就陷入了极为艰难困苦的时期,缺吃少穿、缺医少药是常态,在此期间,抗联经受了我们无法想象的苦,但他们依旧坚持了下来,也正是他们的坚持,才使得敌人寝食难安,更让百姓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0 阅读:0

史晓生追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