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惊天动地,华野在复杂的战局下,完成了“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壮举,成功歼灭被誉为“天下第一师的”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整编74师,而张灵甫也在此战中饮恨西北。
孟良崮一战的胜利,粉碎了国军“鲁中决战”的计划,而74师的被歼,更是在当时的战场上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但很少人知道的是,这场战役曾经有一个极为关键的扭转点,这个扭转点不仅关系到张灵甫的生死,更关系到孟良崮战役是否能按照华野的预想进行下去。
并且,这个关键的扭转点还曾与张灵甫擦肩而过,只不过他太过托大导致眼睁睁错过,所以最终也只能走上自绝之路了。
是什么样的扭转点会如此关键呢?答案在叶飞的一纵身上。
有人曾打过一个比喻,如果把华野形容成一个大汉的话,那么叶飞的一纵,就相当于这个大汉的脊梁骨。
这话的意思就是,叶飞的一纵,在华野内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事实上确实如此,在华野的一众纵队中,像王建安的八纵,许世友的九纵,乃至宋时轮的十纵等,对于粟大将来说,其实在指挥上并不是那么随心所欲,因为对战争看法的不同等因素,大家在合作上还是存在有待提升的地方的。
但相比之下,叶飞的一纵,陶勇的四纵以及王必成的六纵,则在指挥上,真正能让粟裕达到那种如臂使指的地步,并且在指挥上也能做到尽管用,不存在什么后顾之忧。
因此,提到粟裕帐下的三大名将,那不用说,正是“叶王陶”这三位,
正是由于叶王陶三位的重要性,所以,一般赶上重要战役,粟裕通常是必须有这三人压阵才会放手去做。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孟良崮战役之前,也就是1947年的3、4月份,粟裕曾经捕捉住过一次围歼74师的机会,但之所以最终放弃,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因为当时叶飞的一纵不在身边,而是远在山东宁阳,因此才不得不暂时放弃这个机会。
从这里就能看出,把用着得心应手的主力部队掌握在手里时相当重要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当年的5月6日,毛主席就向华野下达过这么一份电报:
“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
针对毛主席的这份电报,华野召开了研究会议,会议上,除了对其他纵队各自安排战略部署之外,还有就是要求叶飞的一纵,迅速从山东往回赶。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在孟良崮战役正式爆发时,叶飞带领一纵出现在了战场之上。
但是很显然,对于叶飞的重要性,国军方面是没有意识到的,不仅是张灵甫,包括老蒋,都没有把叶飞纵队的移动当回事。
当时国军并不缺乏侦测情报的条件,甚至可以说是要设备有设备,要人有人。
首先是国军国防部在孟良崮战役前夕,刚刚从美国引进了一批高级无线电测向仪器,这些仪器功率大,并且也相当精准。
但问题就在于,这些仪器的重点针对对象是华野司令部,据说在开战前的几天时间里,老蒋每天必做的功课,就是阅读无线电测向定位报告,以便推测出华野司令部的所在位置。
其次,当时在山东地区,国民党在基层还存在一定的政权,而这些基层政权是可以为其收集到部分情报的,起码华野部队如果有大规模的转移还是能侦测到的。
可惜的是,老蒋当时过于迷信美国的先进设备,忽视了这个人力搜索情报的渠道,或者说压根就没打算用。
而这两者因素相加,就给叶飞创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局面,不仅使他带领纵队迅速与华野主力汇合,同时,还在张灵甫眼皮子底下,来了一出“瞒天过海”。
怎么回事呢?我们把时间转到1947年的5月11日。
当年5月11日,整编74师在李天霞的83师,黄百韬的25师掩护下,开始由垛庄往北开进,张灵甫的计划是,在攻占了杨家寨、佛山角、马牧池等地后,在14日发起对坦埠的进攻。
而此时的华野,已经做出了“猛虎掏心”的战略部署,即采取分割围歼的方式,歼灭74师。
但要想完成“猛虎掏心”,首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有部队进行穿插,达到隔绝张灵甫与黄百韬之间的联系,而这任务,则交到了叶飞身上。
接到命令后,叶飞迅速指挥部队出发,当时的时间为5月13日傍晚,据军史记载,叶飞是在这天太阳还没落山的时候,就已经出发了。
与此同时,张灵甫的74师也在前往坦埠的途中,并在当天黄昏走到了孟良崮地段,不过由于天色逐渐昏暗,张灵甫就下令,找一个视野开阔的山头,并在这个山头上就地宿营。
而叶飞这边,通过急行军六个小时,在当天深夜时,也抵达孟良崮地段。
也就是说,叶飞的一纵和张灵甫的74师,在5月13日的夜间,都走到了孟良崮地段,那么两支部队有没有撞上呢?
准确的说,撞上了。
张灵甫下令安营扎寨之后,全体74师的官兵行动十分迅速,很快就完成了一系列工作,并且还派出了警戒,以在附近出现突然我军的话,提前有个准备。
安排完一切后,张灵甫和74师的军官并没有休息,而是在接收电报,并研究下一步行动。
而到了半夜时分,叶飞的一纵来了,不过,叶飞带着部队是从74师宿营的山脚下经过的,并没有正面撞上74师。
但饶是如此,部队前进的声音也让74师的士兵听到了,在上报之后,不少74师的军官都走出帐篷,站在山头上往下看。
不过,当时正值阴历二十三,属于“下弦月”时期,而我们都知道,要是赶上下弦月时期,晚上的视线相当不好,不说达到伸手不见五指的程度,但确实是看不清稍微远点的东西的。
不仅如此,当夜的孟良崮地区,又遇到了比较罕见的大雾,而这一系列因素就造成了山头上的人只听到山脚下有声音,却看不清到底是什么人。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帐篷来“看热闹”,自然也引起了张灵甫的注意,于是,他也从帐篷里走了出来,伸着头往山脚下看。
但看归看,他照样看不清。
这个时候,围观的74师队伍中就有人说,“这黄百韬,啥时候学会走夜路了?”,这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他们把山脚下夜行军的部队,当成了黄百韬的25师。
而我们都知道,依解放战争时期国军的风格,是几乎很少走夜路或者急行军的,所以才会有人觉得奇怪。
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从头至尾,包括张灵甫在内,始终没有一个人想到下面的部队居然是解放军,更没有一个人出声问一问下面的部队“是哪个部分的”。
其实哪怕是有人问一句,说不定就会问出个结果,但奈何张灵甫太过自信,认为自己跑的够快,解放军是绝对不会在这会追上来的。
而话分两头,当时在山脚下急行军的叶飞,一颗心可谓是提到了嗓子眼。
说是在山脚下,其实更准确的说叶飞当时是在半山腰,距离宿营在山头的74师相当近,近到什么程度呢?山头上的人说话的声音,叶飞都能清晰可闻。
在判断出山头上的敌人是74师后,叶飞迅速低声下令,让部队所有人继续保持行军速度不变,而这一点十分关键。
若是突然停下的话,必然会招致敌人的询问,而一旦如此,到时候就麻烦了。
不仅是继续保持部队按原有速度前进,同时叶飞还交代,所有人不要说话,更不要回答敌人有可能的任何提问。
好在,敌人只是好奇,没有想到下面居然是华野的部队,所以,一纵就这么有惊无险的与74师擦肩而过。
说到这里就有人会问,叶飞既然都遇到74师了,干嘛不趁着夜色直接干掉张灵甫呢?
实际上,非不想,实不能也,按照华野的部署,叶飞的一纵是去执行穿插任务的,而他要是在这里贸然发起进攻的话,那么华野的整个部署就会全部被打乱。
并且,74师的凶悍并非浪得虚名,之前在涟水就让华野吃了大亏,所以,叶飞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一举将其歼灭。
而要是没有歼灭反而引来敌人的围攻后,不仅整个部署会被打乱,同时叶飞的一纵,也极有可能陷入包围之中。
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指战员,这种不经请示且风险极大的事情,叶飞是绝对不会做的。
就这样,叶飞的一纵与74师擦肩而过,双方并没有在当时发起进攻,而这就意味着,张灵甫失去了一次难得的打瘫或是打残华野主力之一的机会。
而与此同时,另外的一个问题就是,张灵甫当时怎么就那么“傻”呢?连问一问、看一看的想法都没有呢?
实际上,这还是他太过自信所导致的。
在5月13日晚间,也就是华野开始行动之后,国军的南京国防部,以及徐州剿总,乃至临沂的汤恩伯司令部,都不止一次的向74师发来电报,电报的内容均为“在74师周围的共军出现大规模调动”。
并且,74师也收到了这些电报,时任74师参谋长的魏振钺在接到这些电报后进行了分析,迅速得出了“共军有合围我军的意图”。
拿着这份报告,魏振钺找到了张灵甫。
而张灵甫当时对这些情报也十分重视,随即在当天夜间召开了团级以上的军官开会,但在会议上,张灵甫却显得十分自信。
当时他就说,“74师是一个生铁蛋子,共军是啃不动的”。
而这种自大的心态,也深深的影响了74师的官兵,他们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在取得两淮、涟水等战的胜利后,面对自己这个“天下第一师”,共军是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再来“找倒霉”的。
所以,这就是当时张灵甫没有想到山脚下是华野的部队的原因,加上当时国军内部有强调友邻部队要齐头并进、相互靠拢的指令,因此在第一时间,张灵甫所想到的,也是黄百韬的部队在山脚下。
就这样,张灵甫失去了一次翻盘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一次改变历史的机会,如果当时他能及时发现那是华野的部队,并做出攻击的话,那么叶飞的穿插任务就会泡汤,同时若张灵甫击败叶飞,那么也会顺利完成与黄百韬汇合。
一旦如此,那么就不存在孟良崮战役了。
而叶飞这边,在安全离开74师后,又继续急行军,并最终在14日凌晨抵达天马山附近,与此同时,一纵各师的联络员也纷纷报告称自己的师已经到达了指定位置。
在确认了一纵的部队均已按照指定位置埋伏好之后,叶飞握紧拳头,用力的朝着桌子一砸,大声的说,“张灵甫,你死定了”。
1947年5月15日,华野对退守孟良崮的整编74师发起总攻,激战至16日,整编74师被华野全歼,至此,孟良崮战役以华野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而除了忽视叶飞导致失去翻盘机会外,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中还有一个“昏招”,那就是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去守住垛庄。
当时的垛庄,是74师的大仓库,这里不仅有粮食、弹药以及坦克、装甲车,还有大量且坚固的防御工事。
而如此重要的地方,张灵甫带着74师奔袭坦埠时,却只留下了一个辎重连守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张灵甫觉得垛庄两边有李天霞和黄百韬,所以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而到了14日凌晨,在得知自己周围有华野部队在移动时,张灵甫仍没有抽调力量去保护垛庄,一直到被合围之后,才赶紧派出51旅前去。
但51旅却被华野一纵独立师挡住了去路,双方在天马山285高地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最终,独立师硬是扛住了51旅的疯狂进攻,并未让其前进一步。
在这期间,华野的六纵也赶到了垛庄,这就意味着,哪怕74师的51旅突破一纵独立师的防线,但要想夺回垛庄,也不可能了。
加上因为托大而错过击败叶飞的机会,这两大失误,是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中最大的“昏招”,而在“非死即生”的战场上却昏招连连,焉能不败呢?
而在这两个致命错误的背后,还是张灵甫过于托大、过于自信的思想在作怪,不仅失去了军人应有的警惕性,同时自信的觉得自己天下无敌,而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那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张灵甫是想以74师为诱饵,调动华野,让其他国民党军队包围,想内外夹击,中心开花,可惜猪队友太多,把自己坑死了。
最大的昏招是几万人匆忙上山据守!山上没水,人三天不摄入水份,立马完蛋。最后也真就没撑到第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