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已退役的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在访问莫斯科期间,曾向苏联官员提出一个观点,“世界和平的关键很可能在中国”,当时的中国对于蒙哥马利来说,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国家,尤其是在阅读了一些毛主席的著作后,就让蒙哥马利产生了想去中国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
不过,当时中英尚未正式建交,所以蒙哥马利便托人转达了自己的想法,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申请,居然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回复。
毛主席当时就说,“非常欢迎蒙哥马利元帅在适当的时候,来访问中国”。
于是,在1960年的5月份,蒙哥马利自香港转机抵达北京,而他的到来,也受到了毛主席的热烈欢迎。
之后,蒙哥马利参观访问了北京、上海以及广州三座城市。
而这一路上的见闻,让蒙哥马利对新中国有了具体的认知,在回国之后,他就发表了很多赞赏新中国的文章,在他的笔下,不仅有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也有勤劳的中国人民为国家兴旺发达做出的努力。
不仅如此,蒙哥马利还反复强调,“中国军队是可怕的存在,切莫与中国军队在地面上较量”。
蒙哥马利的言论,在欧洲媒体上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毛主席在得知后,就认为蒙哥马利的友好来访,是打开中欧友谊的通道,所以,在1961年向蒙哥马利发出邀请,邀请他再次访问中国。
这一次,蒙哥马利去了更多的地方,其中包括太原、西安、洛阳以及武汉等地,而陪同他的,则是时任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的熊向晖。
提到熊向晖,他是我党秘密战线的英雄之一,曾经给胡宗南担任过长达十年的侍从副官和机要秘书,著名的“龙潭后三杰”便有熊向晖。
新中国成立后,熊向晖进入外交部工作,而这次陪同蒙哥马利的任务,还是周总理亲自安排给他的。
不过,在陪同蒙哥马利参观访问的过程中,发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风波”,以至于熊向晖还跟蒙哥马利“口枪舌剑”的争论了一番,咋回事呢呢?得从蒙哥马利到洛阳看的一出戏曲说起。
由于是第二次访问中国,因此,有些“自来熟”的蒙哥马利,对流程已经非常熟悉,除了与陪同的中国官员交谈之外,他还有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喜欢在吃完饭后,到所在城市的大街上随意转转,以此来感受和体会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传统。
比如在延安访问时,他就曾不打招呼,直接去了一家男澡堂,而他的突然闯入,也让正在澡堂里洗澡的人们倍感惊讶。
毕竟这里是中国,突然看到一个鹰钩鼻子的老外在澡堂子里四处打量,确实挺让人觉得意外的。
而在时候,蒙哥马利就解释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在英国的报纸上,看到的都说中国人因为长期吃不饱都是面黄肌瘦的,结果进了澡堂才发现,这些情况并不存在,澡堂里的老百姓,差不多都是肌肉饱满,看起来并没有所谓的营养不良。
他就是想通过自己的亲身所见,向世界传播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让欧洲人民摆脱媒体带有滤镜的偏见。
而在来到洛阳时,蒙哥马利就提出,自己想去看一看戏曲,因为他早已知道戏曲是中国文化之一,所以,他也十分想了解了解。
于是在这天晚上,熊向晖等人就带着蒙哥马利来到洛阳的一座剧院,待大家坐定之后,蒙哥马利便饶有兴趣的往台上看去。
只见此时的戏台上,一群身穿铠甲的兵将鱼贯而出,那走起路来威风凛凛的姿态,以及他们身上的打扮,都让蒙哥马利倍感新鲜。
但看着看着,蒙哥马利就有点纳闷了。
纳闷什么呢?原来,在那群兵将们鱼贯而出并各自站定之后,最后出来的,是一个身穿铠甲、手持令旗的女将军。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会想到,这出戏,正是豫剧著名选段《穆桂英挂帅》,而这位出场的女将军,正是穆桂英。
与此同时,蒙哥马利身边的翻译,把这出戏的大致故事背景小声的向蒙哥马利做着介绍,通过翻译的介绍,蒙哥马利得知,这位女将军当时已经有53岁,眼前的故事情节,是她即将带着军队出征。
听完剧情介绍,蒙哥马利的眉头更是皱成了一团,随后一遍看一遍摇头,到了中场休息时,他干脆直接退场不看了。
当熊向晖询问蒙哥马利为何不继续看时,蒙哥马利摇着头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能让一个女人当元帅呢?”
对此,熊向晖解释道,这出戏是改编自民间故事,而故事中的“杨门女将”在中国更是深入人心,老百姓也十分喜欢她们,在很多人心里,“杨门女将”是女英雄。
不过,熊向晖的解释,更让蒙哥马利觉得无法理解。
他没有想到,像“穆桂英”这样的女将军还不止一个,居然还有好几位,比如佘太君、杨八妹、杨九妹等,而这显然超出了他的想象,于是,在访问期间很少发表不同意见的蒙哥马利,就认真的对熊向晖说:
“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
听到蒙哥马利这句话,熊向晖觉得有必要详细解释一下,因此他就告诉蒙哥马利,不仅是在民间传说之中,包括在红军里,也有不少英勇的女红军,不止如此,他还告诉蒙哥马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里,还有一位女将军。
熊向晖所说的女将军,正是开国少将李贞,她自1927年参加革命之后,先后经历了秋收起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奔赴朝鲜,与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奋斗在第一线。
1955年大授衔时,李贞被授予少将军衔,而她也成了我军中第一位女将军。
而除了李贞之外,早在红军红军时期,我军中就有多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战士,曾经在红四方面中,还有一个女子独立团(后扩编为女子独立师),她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亚于男同志。
但作为从军50余年的蒙哥马利来说,概念里女人和战争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即便他听完熊向晖的介绍,但还是颇为不以为然,并且还说,“人民解放军中又女少将,这不好,有损解放军的声誉”。
蒙哥马利的这句话,让熊向晖当场就有些急了。
作为一个参加革命多年的党员来说,熊向晖太知道新中国成立的背后,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其中不仅有他这样的男子,也有那些坚定不屈的女同志。
所以,熊向晖决定,有必要纠正纠正蒙哥马利的观念,于是,他思索片刻后,说了这么一句话:
“你们英国的女王也是女的,并且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司令”。
而熊向晖的这句话,当场就把蒙哥马利给干沉默了,最终,两人不再谈论这个话题,而当天的行程也就此结束。
不过话说回来,蒙哥马利为什么会对女人当兵有这么大的排斥呢?实际上,这正是中西文化的一种差异。
与古代的中国一样,在很长时间内,英国的妇女社会地位也不高,尤其是底层妇女,几乎是没有任何法律会来保护她们的人身安全的。
比如在19世纪时,英国就有一个成熟的产业链,男人可以随意买卖自己的妻子,当时还有专门的“妻子拍卖会”,一个妇女的价格,大约在7先令左右。
哪怕是到了二战前夕,这种情况依旧存在,只不过是价格高了一些而已。
而更远的17世纪,那就更不用说了,当时英国的法律就规定,女人的合法身份,只能由父亲或者丈夫代表,作为基本权力的选举权、财产权乃至起诉权,更是压根儿没有。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英国大部分男人都认为女人就应该从属男人,尽管在二战时期,英国的军队中确实出现过女兵,但这些女兵的身份,大多是护士、秘书、间谍这样的身份,要么是辅助的勤务工作。
所以,蒙哥马利就觉得,让一个女人去担任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官,这是他无法想象也无法接受的。
但我国在五四运动之后,妇女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从商、从军的女子更是比比皆是,毛主席也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1939年时,毛主席在为《中国妇女》杂志题词时,还专门创作了一首赞扬女子的诗词:
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更是出台了关于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和规定,比如著名的《婚姻法》,而这一切都表明,曾经没有社会地位,备受欺辱的女子,在新中国可以昂首挺胸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所以,熊向晖才会对蒙哥马利的不以为然感到不能接受,而他也因此出言“怼”了蒙哥马利,至少在当时,他还有点小得意,认为自己没有在文化输出上输给外国人。
但让熊向晖没想到的是,在这件事汇报给周总理之后,却遭到了周总理极为严厉的批评。
周总理起初并不知道这件事,而在听完汇报后,一向温和的他,当场就发了火,要知道,周总理对熊向晖一直是比较看重的,但这次他实在是没想到熊向晖会犯这种错误。
“你讲的太过分了,你说这是民间传奇也就够了,他有自己的看法,你又何必驳他?搞了这么多年的外交工作,难道你还不懂得求同存异这个道理吗?”
紧接着,周总理又说,“你这样把人家弄得无话可说,就算你胜利了吗?讽刺和挖苦,绝不是我们的外交”。
周总理的批评,当场点醒了熊向晖,是啊,外交从来就没有小事,尤其是在接待蒙哥马利这样的人之时,更需要注意。
要知道,蒙哥马利这两次访华,毛主席都非常重视,并且在他第二次来到中国时,毛主席又特意设宴款待,如此盛情之下,都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
毕竟蒙哥马利作为二战名将,在欧洲地位很高,而他的个人观点和看法,都是有很大说服力的,正因为如此,包括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对此次接待十分关心。
退一步讲,中西文化本就存在差异,这一点是事实,而作为泱泱大国来说,最应该体现的,就是包容和理解,而周总理所说的求同存异其实正是这个意思。
想到这里,熊向晖也是有些后悔,后悔自己只顾着现场“怼”的痛快,没考虑这么多,幸亏是周总理及时进行了批评,不然带着这种情绪继续下去的话,恐怕会对接下来的行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事已至此,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补救,除了告诉熊向晖一定要注意说话方式之外,周总理还做了一个特别的安排。
当时按照原有的行程,蒙哥马利将在抵达北京后看一场演出,而周总理不仅特意把蒙哥马利喜欢看的杂技和口技安排上,又把原有节目单中的一出《木兰从军》给临时换掉了。
当时周总理就笑着对熊向晖说,“幸亏你给我汇报了一下,不然这又一个女元帅,蒙哥马利还以为我们这是在故意讽刺他”。
于是,《木兰从军》被换成了杂技《抢椅子》,而在看完演出后,蒙哥马利赞不绝口,一直说那些演员“不简单”。
经过一系列的访问参观,蒙哥马利对新中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自己实地考察之后,蒙哥马利就指出,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可以说是既无知又充满了偏见,更重要的是还不自知。
回国之后,蒙哥马利用笔记录了他在中国的见闻,而在他的著作之中,不仅有他和毛主席见面时的谈话,还有他对中国之行的一系列感受,其中,他就这样写到:
“从长远看来,世界和平的关键在中国,中国作为一大强国的兴起是必然的,这符合人类总的利益,有助于缔造一切国家的普通人民深切期望的和平世界。”
不得不说,就这一点上,蒙哥马利的眼光还是十分准确的,自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后,古老的东方大国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崛起,而随着中国的崛起,也让越来越多渴望和平的国家,真正看到了和平世界到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