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古人的平均寿命,估计第一反应就是仅仅三四十岁,只有现在的一半。可事实上古代从来不缺长寿者,前面我们就提到过多位年及鲐背的郡王,比如襄垣王朱成鍨父子、会昌王朱弼楝、江川王朱膺鐩等。宗室如此,民间同样如此,文友“賀誌龍”提供一份族谱显示,寿及耄耋的也为数不少。
《贺氏族谱》关于明代先人的记载
平均寿命之所以这么低,是被高夭折率、高死亡率所拖累。别说是寻常百姓,即便贵为大明藩王这种顶级存在,膝下子嗣的夭亡率也很高,一个不小心就会导致绝嗣。因此明代的藩国,小宗入继实属常见。即便如此,同一支小宗连续两次入继大宗还是极其罕见的,在阿越的印象中只有秦藩临潼王府达成过这一成就。
临潼王府往事
秦藩临潼王支系,为第五代秦王朱志(土絜)的庶长子朱公铭一脉。朱公铭生于宣德六年(1431年),生母周氏。正统七年(1442年)九月,受封临潼王。
需要注意的是秦藩只有一个朱公铭而非两个,他便是临潼王。然而《明实录》中竟有两个朱公铭,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朱公铭的族兄第三代永兴王名朱公鉐,“铭”、“鉐”字形有些类似,礼官记述时不加辩解的混淆了两者,最夸张的是,连永兴王的讣告也用“朱公铭”称之。
按规定首封郡王的岁禄应当为二千石,米钞中半兼支。但规定毕竟只是规定,并不一定能落实。燕系郡王待遇相对较好,很多太祖系郡王则要差几个档次,比如岷藩郡王不管首封、嗣封,都只有五百石,且米钞中半兼支。这一点即便是贵为天下第一亲藩的秦藩也在所难免。
秦藩首封郡王的岁禄虽然是二千石,可少有人能领到米钞中半兼支的额度,大多数本色只有五百石,与嗣封郡王等同,朱公铭就是其中的一员。
“(正统八年六月)乙巳,给秦府临潼王公铭、郃阳王公镗岁禄各二千石,内米五百石,余折钞。”(《明英宗实录》)
西安古城墙及护城河
对这个岁禄比例,朱公铭觉得太过不公。因此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后,临潼王殿下趁着皇帝急于为自己挽尊的时机,疯狂薅朝廷的羊毛。
天顺元年(1457年)三月,朱公铭奏称,自己所得本色太少,近年来又费用浩大,以至于入不敷出,请求更改米钞比例,增加本色。明英宗表示理解,将他的本色调整到七百石。
这个要求不算太过分,要知道当年韩藩襄陵王府岁禄为一千石,本色都有八百石。但朱公铭接下来的要求就有些蹬鼻子上脸了。他平时花钱大手大脚,以至于欠了一屁股外债,竟异想天开地要求朝廷帮他偿还。这得脸皮有多厚,才会提出这等令人无语的要求。被皇帝臭骂一顿是题中应有之义,可令人意外的是,明英宗竟然还接济他一百石米粮。
“(九月)壬午,书复临潼王公铭曰:‘先得王奏,府中缺用,已增本色禄米二百石。今又奏欠私债,欲朝廷给还。但府库钱财,将以供上帝、宗庙、百神之祀,备外夷赏赉、军旅边备之需,所入有限,何敢妄费?王在藩封,自有常禄。今念亲亲之义,再以一年折色一百石与王本色济用。此后王宜撙节用度,免致欠缺。’”(《明英宗实录》)
成化十年(1474年)八月,临潼王朱公铭薨逝,在位33年,享年44岁,朝廷赐谥曰惠简。就朱公铭生前花钱大手大脚,以至于死后临潼王府穷的连他办丧礼都难以维系。不得以,朝廷只能让王府继续支取临潼王岁禄,以办丧仪。
成化十三年(1477年)四月,朱公铭的嫡子、临潼王长子朱诚澯(音can4)袭爵。朱公铭这个坑货老子,把儿子也给坑惨了。朱诚澯袭爵后奏称自己的岁禄不足以维持王府的日常开支,请求调整本色比例。最终明宪宗同意增给一百石本色。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临潼王妃纪氏去世,王妃之墓理应由工部派人负责督造,期间会牵涉到劳役摊派。当是时,因上年歉收,关中百姓陷入饥馑。为此,朱诚澯上疏建议朝廷直接拨给工料银,由王府自行修建坟园,以免劳累百姓。此举获得明宪宗准许。
临潼王府位于西安尚德路与东大街交界处
就此而言,朱诚澯也算是个宅心仁厚的王爷。
弘治五年(1492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临潼王朱诚澯薨逝,在位16年,享年40岁,朝廷赐谥曰和僖。弘治八年(1495年)十一月,其庶次子朱秉欆(音shuang1)袭爵。
第一次入继大宗临潼惠简王朱公铭一系的排行非常有意思。父辈秦康王朱志(土絜)共有五兄弟,唯一的嫡子秦僖王朱志堩(音geng4),在兄弟中位列第四。他这一代同样五兄弟,秦惠王朱公锡这个嫡子也位列第四。他自己共有六子,唯一的嫡子临潼和僖王朱诚澯,依然居于第四。一家三代,嫡系与“四”算是杠上了。
唯一的区别是,朱公铭的四叔秦僖王朱志堩英年早逝,没能留下子嗣。大宗绝嗣只能“弟终兄及”,由伦序第一的渭南王朱志均晋封。然而朱志均在位时间并不长,且也没能留下子嗣,最终便宜了位居第三的富平王朱志(土絜)。
而朱公铭的四弟秦惠王朱公锡还算长寿,活到了五十“高龄”,在位时间长达29年,育有四子,虽然大部分夭折了,可庶长子朱诚泳尚存,大宗得以延续。如此一来别说是走在弟弟前面的朱公铭,连朱诚澯这个二代临潼王都看不到有入继大宗的任何希望,只能老老实实当自己的郡王。
然而转机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到来。
朱诚泳生于天顺二年(1458年),算是朱诚澯的族弟,他先受封镇安王,后于弘治元年(1488年)晋封秦王。他酷爱文学,性子平和,也很自律,“少即知检,长自矜持”,为人信守承诺,谨言慎行,“非法不服,非礼不蹈,言虽小必践,行虽小必谨”。
对内朱诚泳从来不端着亲王的架子,不管你是本支的郡王、将军、中尉,还是本府的官员、僚属,态度都非常温和。相关人等犯有小差错,也只是一笑置之,不会动辄就滥施刑罚。这并不代表他就是个烂好人,只要你敢以身试法,不管是何人皆交付有司处置,绝不法外容情。因此他在位期间,秦藩宗室少有违法乱纪行为。
对外,善待百姓,接济贫苦百姓,免除王府佃户的佃租多达数万石;积极投身地方文化建设,组织编撰刊刻大量典籍供三秦学子使用,捐地修建明中期陕西学术界的顶流——正学书院。照顾好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同时,朱诚泳还有一颗胸怀天下的心,积极献言献策,多有被朝廷所用。
西安正学街,因正学书院而得名
也因此,他去世后历来惜字如金的《明实录》,极其罕见地花费数百字浓墨重彩书写其生平,将他与汉之东平、河间两位世所称赞的古之贤王典范相提并论。
“王,天性孝友,好礼谦恭,恒以敬天地、畏祖宗、尊朝廷为念。尝铭其冠服,以自警。尤勤问学,雅好吟咏。时节,每延致士大夫,命酒赋诗,脱略势分撤鹰房,以创侍从、儒臣之馆。捐隙地以益正学书院之基。累蠲本府人役租税以二万计。一时宗室中称好贤乐善者归焉。所著有《小鸣稿》、《世德录》。王薨后,长史强晟集其生平善行数十余事,为《遗行录》,藏于府中。”(《明孝宗实录》)
朱诚泳什么都好,唯一的遗憾是膝下没有子嗣。弘治十一年(1498年)六月十五日,秦王朱诚泳薨逝,在位11年,享年41岁,也算是英年早逝。他去世后秦藩再次陷入绝嗣危机,不得不再次开启世系转移。其父秦惠王朱公锡共有四子分别为:朱诚泳、朱诚沧、朱诚河及朱诚淖,可除朱诚泳外,其余三子皆早夭,也就是说惠王一脉也同时绝嗣了。只得继续上推到秦康王一脉。
除朱公锡外,朱志(土絜)其余诸子皆为庶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应当由居长的临潼王一脉入继大宗。时任临潼王朱秉欆因此成为那个别馅饼砸中的幸运儿,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十月被册立为秦王。
第二次入继大宗因为大宗绝嗣,朱秉欆幸运的通过“以侄继叔”方式入继大宗,然而事实证明,有些位置并不是谁都可以安享的。次年七月,在位仅九个月的朱秉欆去世,享年更只有22岁,以实际行动给大家伙表演了一个什么叫“乐极生悲”,什么叫“过把瘾就死”。
秦简王朱诚泳墓
好在秦昭王朱秉欆结婚早,虽然英年早逝,却留有子嗣。据《国朝献徵录》记载,他共有三子:长子朱惟焯、次子朱惟烨、幼子未名早夭。不过当时他们还处于幼儿期,年长的朱惟焯也才3岁,正是最容易夭折的阶段,一个不好秦藩将再次上演绝嗣戏目。也正因此,王府虽然有简王妃廖氏坐镇,可威信不可避免的跌落,作奸犯科之辈开始浮头,永兴王府宗室打劫西安府库就发生于这一时期。
好在朱惟焯在叔祖母的精心照料下,熬过了这段夭折高发期,得以茁壮成长,并于正德四年(1509年)袭爵。
在叔祖母的教导下,朱惟焯也成长为一代贤王,为人孝性淳笃,不崇尚奢华,衣食简朴,谨遵礼节,颇有一番大明第一亲王的风度,很是受人尊敬。
我们再把视线转回临潼王府这边。按照惯例郡王晋封亲王之后,郡国当除封,在阿越印象中只有郑藩东垣郡国跳出了这一规律(楚藩东安郡国情况特殊)。临潼郡国自然逃不脱这一宿命。由于临潼郡国已经传承三代,拥有自己的宗庙,故需要有人奉祀,朱公铭的庶长子镇国将军朱诚润,成为临潼王府的奉祀官。
进入正德朝,很多在弘治朝被否决的郡王求封事件都得以翻案,当事人成功逆袭。朱成润也起了异样心思,上疏请求准许他承袭临潼王爵位。此举遭到礼部的强烈反对,只准许他以本职奉祀。
“《祖训》止著嫡长袭封之文。其后有以庶弟袭封如保安王者,以嫡侄袭封如交城王者,以庶堂侄袭封如永兴王者,俱出特恩。近应山王绝嗣,嫡侄请继伯王爵;临潼王进封秦王,庶伯请补侄王爵者,惟命以镇国辅国本职奉祀,已著为令。自今郡王没无嗣及进封亲王,有如应山、临潼者,其宗支止许奏请奉祀。”(《明武宗实录》)
朱成润虽然没能进爵,却把王府奉祀权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一系手里,其子辅国将军朱秉柎(音fu4/1/3)、孙子奉国将军朱惟燫(音lian2)先后成为王府奉祀官。朱诚润本人更在嘉靖年间被追封为临潼靖安王,当然只这属于他个人的荣耀,无助于抬升家族地位,不出意外三代之后,其后裔将成为最低等的奉国中尉。
陕西省人民政府,秦王府故址
不成想,朱惟焯这位在叔祖母教导下,酷似叔祖的秦王,竟然步了秦简王朱诚泳的后尘。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八月,秦王朱惟焯薨逝,在位36年,享年46岁,朝廷赐谥曰定。随着他的去世,秦藩大宗再次宣告绝嗣。这次绝的比秦简王朱诚泳还狠,一下子绝了三代,连秦昭王朱秉欆和追封秦庄王朱诚澯都因此绝嗣。朱成润一脉作为与大宗关系最亲近者,成了秦王之位的当然继承人。
此时朱惟燫依然在世,按理当由他承袭秦王。可关键时刻秦定王妃林氏跳出来闹起了幺蛾子。她唯恐大伯子入主秦王府之后,自己将难以自处,遂向朝廷提出让朱惟燫之子镇国中尉朱怀埢(音quan2)充当秦定王的丧主,并管理秦藩府事。意思很明白,想要直接立朱怀埢为新一代秦王,这样她作为长辈,日子就要舒坦很多。结果一向将“礼”挂在嘴边的礼部,竟然违例同意了林氏的奏请。
这下朱惟燫父子陷入了尴尬,一旦朱怀埢袭爵,父为将军,儿是亲王,到时候该如何行礼?为避免出现这种难堪境地,朱怀埢主动让出管理府事之责,获得朝廷恩准。这背后自然意图让父亲袭爵。结果当朱惟燫上疏自请袭封秦王时,挨了当头一棒,管理府事的权力被剥夺不说,还被赶回临潼王府继续担任奉祀。
朝廷的意思很明白,这秦王爵位是属于朱怀埢的。然而朱怀埢的三叔奉国将军朱惟燔,竟不知死活的跳出来与侄子争夺秦王之位,最终被废为庶人,发配凤阳高墙。
至此,挡在朱怀埢晋封路上的障碍全部被清除。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朱怀埢正式由镇国中尉晋封秦王。
阿越说短短五十年间,临潼王府两次入继大宗,在明朝宗王承袭史上,也算是特立独行的独一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秦藩动不动就绝嗣有关。绝嗣几乎是明代所有传承数代的藩国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不过一般藩国绝嗣也就绝嗣两三次,秦藩整整绝嗣了六次,这一前无古人的记录,不知道能不能算大明第一亲藩的荣耀。
秦藩世系
与临潼王府相类似的还有宁藩上高郡国,两代上高王相继承袭宁王。不过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临潼王府两次入继,虽然入继者的身份不同,却属于同一王府支系。而上高郡国情况截然不同,第一位上高王朱觐钧晋封后,上高郡国被除封,朱宸濠成为上高王属于对已除封的旧封号重新使用,因此朱觐钧、朱宸濠属于两个不同的郡国支系,父子俩都是始封君。
相关文章宜川王朱志堢:兄弟四个中唯有他没当过秦王,真的只活了29岁吗?
宁康王朱觐钧:妄图恢复南昌护卫,重振宁藩军事力量
秦昭王朱秉欆:亲王不是谁都可以当的,本王就乐极生悲了
秦宣王朱怀埢:大宗再绝嗣,父子、叔侄争袭忙
从晋爵亲王例不袭封,到再度复封,辽藩长阳王家族到底经历了什么
说明一个人的血脉很难存续下去的,当只有一个后代时,大概率就要灭绝了,翻看过不少家谱族谱,几十代之后人丁是增加了,但是当初众多的宗派,纷纷凋零。我们家族一世祖有3个儿子,三支,但实际上老大和老三是绝后了,由老二儿子续上的,4世祖时有6兄弟,结果到11世祖时,只有老五的子孙传下来了,16世祖时有8兄弟,只有老二的唯一后代传下来,老六从远亲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其它兄弟就没过继了,18世祖四兄弟,只有我们四房传了下来,现在我们是第24世了,大房早断嗣,二房因为四九后的原因而断嗣。三房也受牵连,就剩一个叔公,因为ZZ原因,荒废了青春,虽然平反,但没有后代,106岁了现在还在,90年代过继了14堂伯父,当时堂伯父一直因为穷,快50了都娶不上媳妇,过继后娶了个跛脚女人,连生4女儿,计生又搞得紧,0几年才生下一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