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诡异,又处处合理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7-21 11:15:24

(五代 周文矩文苑图卷 局部)

中和元年,黄巢之乱爆发后两三年,淮南起义军首领王绪拥兵数万。

中和五年,王绪军中发生兵变,他本人被部下软禁,王绪随后自杀。

王绪的军队闹兵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王绪这个人呐,嫉才妒能,不能容人,动不动就无理由的杀害麾下的将领,这才惹祸上身,作茧自缚。

接替王绪的,是王潮,这个王潮就是策划兵变的主要人物。

王绪起兵的时候,率先拿下的州郡,一个是寿州,另外一个是光州。

王潮正是光州固始人,因此才被王绪收编。

而在被王绪收编之前,王潮是有正式工作的,他为官府服务,他是固始县衙里的一名佐吏。

他是大唐朝廷的公务员,那么基于他这个身份,在其接替王绪成为起义军的主帅之后,他提出的想法是:

黄巢攻入长安,天子(也就是唐僖宗李儇)蒙难,不得已之下出逃蜀中避乱,我们都是天家儿郎,应当为朝廷效命,所以我打算到蜀中去拱卫皇帝。

对于王潮来说,最重要不是结果,而是选择,换句话说,他需要一个身份认同。

这支军队的上一任领导王绪,是个屠户出身,黄巢起兵是为了造反,而王绪则是为了响应黄巢,从这个角度来说,王绪也是叛贼。

(王潮 形象)

可是,王绪在发展壮大之后,也还是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被敕封为了刺史,就连王绪这样的屠户都在追求身份洗白,他王潮一个公务员出身,怎么可能会接着做反贼呢?

他要获得身份认同,并且是获得一个合法的身份(认同),而只有投奔皇帝,才能实现自己的这个想法,而且他的这个想法非常强烈,他当时领兵在寿州,要奔蜀中去,去成都,至少要走一千里路,可是他也要去。

其实想想,别说黄巢之乱了,从安史之乱后,朝廷过往的威仪就已经不再了。

藩镇割据,奉天之难,南衙北司,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人心不附...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里,是不是做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才会更加舒坦呢,因为你那个时候如果占据一两个州府城池,然后切断和朝廷的联系,那么你就等于是地方上的土皇帝,想过什么快乐日子,那就有什么开心生活。

去投奔唐僖宗李儇?李儇还不知道投奔谁呢?寿州离蜀地千里之遥,一路上要经过多少割据军阀的势力范围,会不会有危险,会不会有冲突?

就算是到了皇帝身边,皇帝就一定重用你吗?

王潮不管,他要去,他知道,实现个人低级的欲望,放纵自己就可以,可是如果要实现自己高级的理想,就必须懂得克制。

放弃当下的小日子,而去追寻将来更加宽广的人生道路,就是王潮的克制。

当然最后王潮没能去成,不是他不想去了,而是他被一件突发事件给绊住了。

王潮从寿州(或者光州)出发,渡江,过洪州,沿赣水南下,到赣州,接着往东,到漳州,八月的时候则抵达了泉州。

泉州并不是王潮的目的地,他只是经过而已。

(张延鲁 绘像)

而可就在经过泉州的时候,他被一个叫做张延鲁的人给拦住了。

张延鲁,这不是一般人,祖籍浙江,在福建泉州生活,是泉州本地的巨富。

泉州这个地方,像张延鲁这样的有钱人很多,泉州本地的发展也很好,人口基数也不错,乱世之际,这是一块肥肉。

王潮呢,也不是没有打过泉州的主意,可是他毕竟只有数万兵力,而泉州城防坚固,而且泉州人有钱呐,有钱就代表着兵精粮足,代表着后勤资源充沛,因此这个地方虽然好得很,可是也难打的很,所以王潮也只能望城兴叹,收拾行囊就离开了。

王潮在前头走,泉州富商张延鲁则带领泉州本地的乡绅旺族一大帮人在后头追,追到福建沙县的时候,终于算是把王潮给拦住了。

张延鲁这帮人追赶王潮做什么呢?缘是因为王潮这一路上,约束部众,秋毫无犯,他安抚士卒,善待百姓,可以说是贤明远播。

和王潮同时期的军阀,抢劫的,偷盗的,杀人的,放火的,吃人的,屠城的,怎么变态的都有,王潮简直是一股清流。

天助顺者,人助义者,德高则望重,道正则助多,王潮好事儿干的多,百姓们自然对他有好感,愿意依附于他。

张延鲁早就听说王潮的军队要经过泉州,他知道王潮是个好人,不愿意把他放走,干脆派人把他给拦了下来。

张延鲁对王潮说,王将军呐,泉州刺史廖彦若无德,贪婪残忍,虐待百姓,我们时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盼望您就像是盼星星盼月亮一样,就等着您来拿下泉州,替我们做主呢。

史书记载“耆老乃奉牛酒,遮道请留”,可见王潮是多么受到泉州百姓的爱戴。

泉州是个好地方这谁都知道,王潮能不想要么,他担心的是,自己的兵力不足以攻取城池,可是张延鲁把他拦住之后,他和泉州乡绅富豪们很快就达成了合作共识,因此王潮立刻挥师,包围泉州,开始了对泉州的攻打。

泉州这地方很不好打,因为城池实在是坚固,兵力也不可小觑,反正肯定要比王潮多,可是奇怪封是,王朝以少攻多,却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杀掉了廖彦若,拿下了泉州城。

(古代 城池)

王潮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暗中应该是得到了泉州本地富豪不少经济后勤上的帮助。

泉州是福建重地,而当时主管福建的朝廷官员,是观察使陈岩。

陈岩在福建为官多年,在此之前他一直在主力抵抗黄巢起义军的肆虐,本质上,这位大唐官员对这一时期趁乱造反的起义军首领如王潮之流,他是看不起,也看不上的。

可是,王潮并非一般的军阀,虽然他只不过是一个佐吏,可就是这个出身,就让他和那些屠猪宰狗之辈拉开了距离。

占据泉州之后,王潮励精图治,对州郡政务相当上心,他接纳无处可去的流民,鼓励境内的生产,支持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还围绕泉州修建了不少城建。

不必要的徭役,王潮大都减免,不该收的赋税,那就绝不乱收,王潮这人还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在泉州兴办儒学,教化百姓,因此他的风评非常不错。

这一切,观察使陈岩都看在眼里,他渐渐发觉王潮这个军阀吧,跟别人还真不太一样,因此陈岩破天荒的主动向朝廷请命,让朝廷敕封王潮为泉州刺史。

有了陈岩的推荐,有了刺史的头衔,王潮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身份认同。

当年在固始县里做算账佐吏的时候,他哪里想过,有朝一日,可以成为一州之长?

然而,更大的好运,还在后头。

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观察使陈岩病重,马上就要死于任上。

(陈岩 形象)

陈岩坐镇福州,管理福建,他活着的话,有人主持大局,福建还能安定一点,可是他要是死了,福建恐怕就要大乱。

军阀割据,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已经近乎于零,又何况是福建这种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等朝廷委派官员过来接自己的班,那已经来不及了,于是陈岩想到,其实完全可以把福州交给泉州的王潮。

王潮善政爱民,颇有仁义之风,这不正是最合适的选择吗?

想到这里,陈岩立刻派使者去泉州,邀请王潮入主,接手自己的工作,可惜使者还没到,陈岩就死了。

这个在唐末历史上并不算知名的观察使,在福建八年,守土有功,勤政有绩,他把他生命的最后,全都献给了摇摇欲坠的大唐。

那时,有无数个如陈岩一样的大唐文臣,默默奉献,拼命守护,只为了等来那个永远也等不到的明天。

他们有些人其实已经知道朝廷迟早衰败,帝国总会轰然倒塌,可是为官一任,无论如何,他们都不曾松懈自己的责任,直到生命消亡。

陈岩要把福州留给王潮,这可毕竟是他生前的想法,如果他活着的时候能完成交接,那皆大欢喜,可是他刚刚下达这个命令之后,他人就没了。

陈岩一死,陈岩的小舅子范晔可就不乐意了,这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这姐夫太不厚道,都是一家人,你死了,你让我接管福州不就得了么?为什么要把大位给一个外人呢?

范晔不同意他姐夫“高位有德者而居之”的理论,于是干脆抢先一步控制了福州,等到陈岩派出的使者到了泉州之后,福州已经戒严,范晔的意思很明显,你王潮想要接管福州,想要捡这个现成的,不好意思,没戏。

(王审知 形象)

王潮很生气,他也有理由生气。

如果陈岩死时没有把福州托付给他,以他的发展势头和志向,他必然也有拿下福州的打算。

可现在,陈岩已经让他接自己的班,接管福州,管理福建,那王潮就更加师出有名了。

如果在范晔的眼里,王潮是捡现成的幸运儿,那么在王潮的眼里,范晔就是趁人之危,窃据高位的小人。

因此,两个人之间免不了要展开一场恶战。

王潮一点也不犹豫,立刻派出了手下两员大将,让他们带兵进攻福州,而这两员大将,其中一个是王潮的堂弟王彦复,另外一个则是王朝的三弟(亲弟弟)王审知。

彼时,王审知不过是军中将领,唯大哥之命是从,可不久之后,他将会明白,命运早已经为他写好了,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剧本。

王审知很年轻,也很勇敢,他从来不患得患失,也不在意将来,他只想把握好当下的每一秒。

昨天是过去,是历史,明天是未上映的电影,只有今天,以及每一个今天,才是上天赐给你,最好的礼物。

10 阅读:2352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