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一般认为,命运之塔的高度是由学历、努力、专业等显性因素所决定的,但这都不是根本,决定一个人上限的真正“参数”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你想好了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潜意识就会驱动着你向目标靠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的人生不是被过去所决定的,而是被未来所导引的。
为了解释这个逻辑,我们还是以历史人物举例进行说明。还是先以韩信为例。为了还原真实的韩信,司马迁曾经亲自前往韩信的老家淮阴进行实地“采访”,淮阴人告诉他:“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淮阴人的话就一个意思:韩信的成功不是概率事件,而是他身处低谷时就有封侯拜将的梦想,后来只是在现实的应用场景中将这个梦想还原了而已。
为了验证淮阴人的话,司马迁还特意去参观了韩母墓,果然。
至此,韩信早年的一系列行为就都能解释了,为什么韩信在面对生存挑战又遭受淮阴人人格侮辱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学兵法,原因就是,他要保证自己一直走在前往梦想之地的道路上,任何为现实妥协的行为都是在走弯路。
在潜意识中,可能韩信已经认为自己就是连兵百万的大将军,只是他还需要一点时间,所以在面对屠户的侮辱时,他才会不跟对方计较,在面对漂母的施舍时他才会说:“吾必有以重报母。”
一个面临生存挑战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韩信对成为心中那个自己的信念非常之坚定。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知道了自己将来想成为的人,他才会忍受当下世俗的一切挑战,才会以坚定的信念走着脚下的每一步。
按照境由心造的理论解释的话,人只有在心中详细描绘出自己将来的样子,他才可能在潜意识的指引下在现实的应用场景中成为那样的人。
这个和画画是一个原理,一个画家只有在大脑中勾勒出想要画的画的轮廓和细节,他笔下才能生成那副画。
大家对于韩信的成功可能都聚焦在忍辱、努力这些显性因素上,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韩信的人生采用的是将来进行时,他在想好了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后,才能坦然的忍受当下的困顿,并作出相应的努力。
要知道,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不被未来导引着走,当现实不能及时给出正向反馈的时候,人的能量很容易就会被耗尽,然后放弃。
韩信的人生如此,刘邦的人生也是如此。我们不确定刘邦在为沛公时是否有问鼎天下的志向,但张良能够看上刘邦就说明刘邦的志向绝对不小。尤其在被项羽封为汉王就国汉中之后,刘邦对于自己未来的画像已经异常清晰,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刘邦虽然不知道具体怎么做,但他的路线是清晰的,那就是:还定三秦,东出争夺天下,建立帝业。
因此,他才会采纳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军,然后在当年(前206)就还定三秦,接着又于次年(前205)东出,最终于汉五年(前202)建立了大汉帝国。

刘邦的人生也是将来进行时 图源/剧照
正是因为刘邦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他才能忍受楚汉相争中一系列超出他生理、心理承受极限的挑战,咬牙挺、熬到了最后。
可以肯定,刘邦将目标设为天下,他就有可能实现,如果他安于汉王,大概率是连汉王都做不成的。
我们不排除有些历史人物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成为了超预期的自己,但大多数人物还是精准的设定了目标,然后被那个目标导引着往前走的。一个人的发展上限往往是由他在大脑中所构建的坐标所决定的。
对于此,我们还可以以西晋末年的刘渊为例进行说明。刘渊在称大单于时,面对刘宣让他恢复呼韩邪旧业的建议,刘渊当时就表示:“大丈夫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
可见,刘渊对自己的定位是成为刘邦、曹操那样的雄主。正是因为他目标明确,作为匈奴后裔的他才能在中原建立区别于匈奴部落联盟式的帝业,建立了刘汉王朝,成为历史上在中原建立帝业的第一个胡人。
看看魏晋南北朝的那些风云人物,不管是刘渊、石勒、苻坚,还是之后的拓跋珪,他们能在中原立足并有所成就其实都是被建立帝业这个结果所导向的。
刘邦、韩信和刘渊是正面案例,那么历史上的反面案例也有。比如,东晋时期天师道的卢循。东晋义熙二年(410)二月,在徐道覆的建议下,卢循决定对东晋国都建康城用兵,之所以选在这个时间点是因为,刘裕当时正在北伐,对南燕用兵,只要卢循攻克建康城,那么刘裕即使回师也是回天无力。
可以肯定,如果卢循能够坚定意志以最快的速度用兵建康,是有很大概率能够灭亡东晋的,即使是在刘裕后来回师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打下建康城。但是呢,卢循的目标只在于成为一方诸侯,所以在用兵的过程中就一再出现决策犹豫的情况,即使后来在建康之战中他依然拥有对于东晋绝对的军事优势,但他最终还是撤军而去。
卢循想的永远都是割据,所以他在手中有好牌的情况下也无法赢得天下。
而现实却是,徐道覆当时就是卢循的“韩信”,卢循在没有问鼎意志的情况下徐道覆这个“韩信”根本就发挥不出其能量。
由此我们就可以对刘邦和卢循的人生进行总结:刘邦志在天下,所以他才能得到韩信,用好韩信;卢循的志向只是一方诸侯,所以老天在给他配置了堪比韩信的徐道覆的情况下他都不能用好。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想好了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相关的资源其实都在路上,他也能用好这些资源。
隋朝的汉王杨谅也是一个反面案例。仁寿四年(604)七月,隋文帝杨坚驾崩,太子杨广继位。面对杨广即位的结果,身为并州刺史的汉王杨谅当时就造反了,而他也是有这个资本的,据史书记载,当时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距黄河五十二州,皆隶属焉。
杨谅不仅有地盘,更是占据并州的地理优势,再加上并州处于抗胡前线,都是精兵,他是具备和杨广争夺天下的资本的。
当时,属下将其中的道理对杨谅讲得也是非常清楚:“王将吏家属,尽在关西,若用此等,则宜长驱深入,直据京都,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若但欲割据旧齐之地,宜任东人。”
但是呢,杨谅虽然起兵,但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于是就在两种决策之间摇摆,结果错过了最佳时机,然后在短时间内被杨广派杨素率兵所打败。
杨谅快速败亡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只想割据关东,但心里又想着关西,结果什么都没得到。

杨谅速亡的根本原因是目标不清晰 图源/剧照
人呀,最忌讳的就是既要、又要、还要,结果什么都得不到。一句话,还是对未来的自己要有清晰的定位,只有坐标明确,才能走直线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这两天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博主没有像大多数家长一样让孩子非要走应试教育这条路,而是他明确告诉孩子,你先想清楚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想好了这一点,你才有可能走好这一生。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应试教育,有些人虽然考试不行,但却有表演、体育、艺术等各种特长,走自己擅长的路,可能更容易取得成功。
当时看完那篇文章,笔者是深为那位博主的智慧所折服。同时他还告诉儿子,想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后,你才能将自身资源都往这条路上集中,父母也会全力支持你。
即使你选择参与激烈的应试教育,想考取名校,那这也是你构想的未来的自己,也要全力以赴。
深以为然呀。
参与生存竞争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大多数人总是被惯性裹挟着努力地奔波,但对未来自己的“影像”却是模糊的,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许多人总是抱怨,为什么自己得不到升迁,攒不下钱,其实有时候根本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你在成为了什么样的人之后,得到与之相匹配的包括财富等资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只有你想好了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才会全力以赴向着那个清晰的“影像”奔跑。
就如孔子所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关注卡上财富的数字都是段位较低的体现,全力塑造心中的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此,稻盛和夫也曾如此描述:“要在心中详细描绘自己的愿景,直到它清晰可见。这样,愿景就会逐渐变成现实。”
这就是所谓的方法论。等某一天到达终点时你才恍然:“我的人生其实本该如此。”
婚姻也同样如此。不要抱怨自己找不到理想的伴侣,关键是,你要首先成为能够匹配你理想中的伴侣的那个人。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其实都是高度匹配的,要想获取相应的资源,你首先就要成为对应的那个人。
所以,经营人生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将来进行时,以未来的自己来导引现在的自己。
最后,将段永平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最终,你会成为你本该成为的样子。”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